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其他民族民俗

内蒙古其他民族民俗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满族民俗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0万人左右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建立有4个满族乡即赤峰郊区管家营满族乡、沁旗十家满族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兴安盟科
内蒙古其他民族民俗_内蒙古旅游

(一)满族民俗

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0万人左右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建立有4个满族乡即赤峰郊区管家营满族乡、沁旗十家满族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

1.满族的族源

满族属于肃慎人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最早出现于先秦古籍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辽金元明时发展为女真几经迁移聚合至16世纪末形成了几大集团即建州四部、长白三部、扈伦四部和东海三部

1587年建州部努尔哈赤于费阿拉城“定国政”建立政权机构历经30年基本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于1616年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亦称满族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次年大金改为大清满族建立的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满族的饮食

满族的先民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满族人入关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满族长期以来以小米为主食同时喜欢吃黏食春天喜欢吃“豆面饽饽”和豆芽菜卷煎饼夏天吃“酥叶饽饽”和凉面也喜欢“西葫芦烩羊肉”秋冬两季喜欢吃“年糕饽饽”一年四季都有喝茶习俗满族款待客人的佳食有“烧卖”“火炉子”等满族人喜欢饮酒除祭祖或自饮时用自酿的黄酒外一半多饮白酒可谓有宴必有酒轮番劝饮尽情欢乐

3.满族的服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塞外寒冷地区无论贫富均穿皮衣到后来主要穿绸缎、布帛缝制的长袍其特点是右大襟扣绊下摆呈直筒状有两开衩和四开衩之分衣袖较窄男子长袍还有圆形夹袖又称“马蹄袖”马蹄袖俗称“箭袖”满语称为“哇哈”下穿套裤头戴圆顶帽脚穿双鼻子布鞋冬天穿“毛卡拉”(毡靴)有时外加坎肩或马褂

满族服饰尚蓝但妇女多穿鲜艳绸缎制作的旗袍以镶上十八道贴边儿为美宽袍大袖显得格外端庄大方

妇女的头饰很讲究用铜丝做成“头发撑子”将头发分两揪缠绕其上加金银头饰做成“两把头”(已婚妇女)未婚妇女梳圆鬓俗称“毛姑髻”也称“留头”老年妇女耳朵扎三眼戴三只耳环妇女两手都戴镯子

4.满族的居住

满族先民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所住房屋“负山水砍地梁木其上复以土”从事农耕生产后都变为简便适用的满洲老屋满族入关前的房屋建筑特点为“口袋房、万字坑、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后每家每户都是同一式样“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里)的老宫房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小瓦房一明一暗中间隔扇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内外有别但是里外屋全是倒炕(南炕)外屋正面墙上挂中堂字画西墙设祖宗板供祖先牌位和家谱台上摆有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主人隶属哪个旗就贴哪个旗的颜色

过去有钱人家的满族瓦院都有小门楼磨砖对缝十分讲究进了大门是影壁影壁将街门与屋门隔开唯恐跑了风水影壁正中设有土地爷神里面供有泥塑土地爷神影壁右面靠后地方插有一只高大的神杆满语叫“索罗杆儿”杆下有石座十分牢固杆上有挂锡斗放有供神鸦或喜鹊的腊肉后来不祭神被大红灯笼代之

5.满族的婚姻

满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同姓间不通婚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婚姻过去由父母包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烦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即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通媒: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即男方拜托媒人与女家说合女家同意由媒人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帖即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小定:通婚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这是由满族先民“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的古风演变而来

拜女家:也称大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男方人趋右位坐年长者致辞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谦辞以谢新婿人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人趋左位坐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方去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一般有鞍马、猪样、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亲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摘他哈: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外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拴在祖宗板斜架上一端拴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萨满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绳上的他哈布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示长命

迎娶:满族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第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

亲友备宴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因这一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轿新郎和迎娶人在这一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亲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打下处、插车、憋性、挂铜镜、迈火盆、射三箭、跨马鞍、挑盖头、拜北斗、怀抱宝瓶柴火、坐帐、入洞房等

此后婚宴开始一般富裕人家要办非常有满族特色的“三套碗席”新郎要“拜席”答谢亲友新婚晚上年轻人自然要闹洞房新郎、新娘都坐在炕沿上傧相把果盘所盛枣、花生、栗子撒向帐中并念叨一些祝福语

婚后三天、七天和一个月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串门曰“回门”走之前婆婆要给新娘准备“四色礼”拿着回娘家一个月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作“住对月”就是在婆家、娘家各住一个月

(二)回族民俗

回族是人口数量仅次于壮族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分布于大陆的31个省、区、直辖市宁夏占18.9%有186万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但总体上依然是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

1.回族的族源

13世纪由于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地区很多民族如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东迁与此同时一些西域的商人自愿来到东方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元代统称这些人为“回回”被列为当时的“色目人”在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既没有自己的语言也没有自己的文字

2.回族的饮食

回族的饮食文化受伊斯兰教饮食戒律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回族散布于全国各地受地域的影响和所产食物原料的不同不同地区回族的饮食习惯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在面食和肉类食物上的制作上有突出的特点

面食以油香、馓子以及其他各种油炸面食最具特色在西北地区的回族馍、各种面条也十分著名油香是回族对油饼的一种特殊称法是回族喜好的一种传统食品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如在喜庆的日子或重大的节日家家都要炸油香还要馈赠给亲朋好友

蔬菜、瓜果、鱼类及调味品等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一样在鱼类加工上有自己的一些习惯和讲究回族经营的涮羊肉在全国也比较著名如北京东来顺、福成肥牛等此外还有各种熟食品

饮茶是回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尤其喜欢喝茉莉花茶常见的“盖碗茶”就是以茉莉花茶为主加桂圆、红枣、核桃仁、葡萄干、芝麻、果仁及冰糖配制而成

回族在饮食方面有很多禁忌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忌食猪肉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上就已经有忌食猪肉的习俗在«古兰经»中先后四次反复强调“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忌食非反刍动物如狗、驴、骡子等忌食血液忌食生性凶残、丑陋的动物

此外回族也禁烟酒饮酒被伊斯兰教所禁止因为酒醉的人胡言乱语、闹事、不能礼拜禁止吸烟则是出于卫生的习惯认为吸烟不健康、不卫生

3.回族的服饰

回族的服饰在过去有明显的阿拉伯、波斯风格特点随着时代的推移虽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但仍带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回族一般以白、黑、绿为主这种崇尚白色的习俗源于中世纪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的风俗回族把绿色视作神圣的颜色显示青春和活力认为黑色持重给人以高雅、大方、庄严的感觉

回族男子一般喜欢戴白色无沿圆帽圆帽有圆顶的也有四角或六瓣的有的在白毛顶上镶有金边和精美的花纹图案也有帽前正中用金色或绿色线绣阿拉伯文“真主至大”或“清真言”内蒙古地区的回族老人还有穿“麦赛海袜”的“麦塞海”为阿拉伯语意为皮袜子伊斯兰教规定穿“麦赛海袜”洗干净可以免去洗脚的程序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抹一下即可俗称“打袜子”男士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坎肩一般以青色居多也有蓝、灰等颜色工艺简单只在襟边、口袋处用针扎出明线使各边沿平挺工整

回族女性一般多带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和脖项因为伊斯兰教教义规定这些都为妇女的“羞体”已婚妇女多戴白色显得干净持重老妇女多戴黑色显得素雅端正年轻少女的盖头颜色较为鲜艳老年人的盖头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短前面遮住前额即可回族妇女穿大襟衣服看似比较单一但在饰绣上比较讲究和丰富特别是少女和年轻媳妇的衣服上或嵌线或镶边或 边有的还在胸、前襟上绣花女性一般不穿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忌赤脚行走

4.回族的居住

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分布特点以呼和浩特为例以清真大寺为核心辐射四周自成街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回族聚居区清真大寺成为回族文化、教育的中心在住宅的造型、结构等方面回族同当地汉族住宅大同小异但在装修、装饰上有明显的特色如房脊的两头绝不使用动物头像的瓦脊头这是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门和窗棂会装饰几何纹样图案或花草纹绝不会出现动物或人物图案每家的门上总悬挂绣有阿拉伯文的门帘喜欢住套房外屋待客里屋卧室礼拜用

5.回族的婚俗

回族认为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逊奈”(圣行)因此反对终身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不与非穆斯林婚配即使在穆斯林内部婚配也有许多传统的条件一看教门即是否真正地信奉伊斯兰教是否言行一致二是看根基主要看所选择配偶家庭的家风是否是正派人家

对于个别或极少数与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议条件要求非穆斯林一方“进教”即信伊斯兰教才能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在结婚时还要由阿訇主持举行“进教”仪式

回族严禁血亲、近亲之间结婚对离婚比较慎重如果有夫妇想离婚回族中的阿訇或有威望的老人尽量劝说劝说后确定无效者允许离婚

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也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致都要经过以下几道程序:提亲、定茶、插花(定亲)、娶亲、回门等

6.内蒙古地区的清真寺

内蒙古地区从元代起就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此定居清初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地的伊斯兰教徒大量迁入内蒙古地区主要聚居于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民国至今伊斯兰教在内蒙古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聚居地募建了许多清真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北门外通道南街东侧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时规模较小以后经逐步扩建修缮方成现今的格局和建筑群清真寺占地4 0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由东西狭长的一进两出四合院组成建筑由西向东依次是:山门、大殿、南北讲堂、过厅、望月楼、沐浴室和接待室等

清真大寺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建筑又带有明显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坐东迎西的山门是出檐式两边墙壁陪衬中开三门大门上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制“清真大寺”横匾一块两侧有“国泰”“民安”两块短匾大门一般不开只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时才敞开平时人们由南、北两个门进寺进入正门正对礼拜大殿的后壁中上方刻有“认主独一”下面从右至左分别刻有“见性”“正心”“诚意”“修身”“明心”等字

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是大殿大殿门向东为三开拱式门大殿门上有阿拉伯文的砖雕及花卉砖雕相衬托大殿最具特色的当数其顶部登高眺望可看到五座出檐小塔楼将殿顶连为一体四座玲珑六棱塔楼簇拥着中间一座八角塔楼中间塔楼顶矗立着一弯新月整个殿顶错落有致五项意寓伊斯兰教信仰的“五大天命”即念作证词、坚持礼拜、斋戒一月、交纳天课、麦加朝觐穆斯林一般简单将它概括为五个字:念、礼、斋、课、朝

坐落在后院东南的望月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六面、四层的塔楼高36米建于1939年望月楼内设旋梯可盘旋至顶第二层悬臂梁挑出走廊环以栏杆楼上有六角攒尖亭顶饰一弯新月望月就是看月亮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伊斯兰教历九月需要封斋一个月称为斋月过去遵从见月封斋见月开斋需德高望重者登上望月楼进行观察看新月呈现决定封斋和开斋的日期

大殿对面是五开间的过厅是穆斯林礼拜前后研讨教义及交流信息的地方其南北两面墙上正壁绘制了伊斯兰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也称“天房”是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大殿南侧有碑亭1座厅内存碑7通较重要的碑刻有«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等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清真北寺、清真东寺、清真西寺、清真南寺等内蒙古地区还有包头市的清真小寺、清真西寺、清真中寺还有察素齐毕克齐清真寺、萨拉齐清真寺、托克托清真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