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民族的交通习俗

各民族的交通习俗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马是普通的交通工具,满族不仅男子善骑,女子也执鞭驰马,不逊于男子。
各民族的交通习俗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四节 各民族的交通习俗

一、满族传统交通习俗

清初,满族以弓马著称于天下,所以骑马是满族的主要交通方式。农耕发展起来以后,乡间的土道,官修的驿道,发展了满族的马牛车辆。如今,在松花江上游的满族聚居地,还留有昔日迎亲用的土轿车、马爬犁等。

(一)雀路与猎道

满族先民在绵延千里的茫茫林海里狩猎,辨方向、明路线是其安全往返的首要条件。猎人发现白色的鸟屎,便会欣喜万分。鸟在满族先民的观念中,是能凌空飞翔,晓彻天神意图的灵禽,白鸟屎是“雀书”,不仅是吉祥的预兆,也是指路辨向的路标。实际上,鸟的飞行是有规律的,猎人是根据其活动规律找到了“雀路”。猎人还可以根据野兽的踪迹寻找猎道。这种猎道俗称“溜子”。他们在森林中踏出猎道,便在这段猎道上做出路标,如在某棵树的显要部位砍掉一块树皮,露出的白茬就是一个易识的路标,众多的路标指明了猎道。

(二)便道与驿道

由于生产和生活交往的需要,农村很早便开辟出人行便道。满族农民一般远道运输都用畜力车。满族多族聚而居,可以依赖穆昆(宗族)、噶珊(部落)的集体力量来修道。有腰道、茅草道、大道之分。满族又有“毁道瞎双眼”的俚语,因此,满族村屯之间的交通四通八达。

驿道,民间称为“官道”,是古代交通的干线,驿道宽阔坚实。

(三)滑冰

滑冰或溜冰是满族先民长期在冰天雪地里渔猎、行军而自然形成的冬季活动方式。据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对辽作战,令士兵把兽骨绑在脚下溜冰,借以加快行军速度。后来滑冰传入民间,发展成北方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技术,在群众中则成为世代沿袭的冰上运动。民间冰上运动有两种:一是在相当于靴子大小的木板上,加一两条铁条,绑在脚上滑行,谓单划子和双划子,并用以比赛速度。二是在山冈冰雪道上,坐在爬犁上俯冲比赛;也有的在平原冰道上靠铁钎子支撑冲滑。

(四)交通工具

1.狗车 满语称“乌得气”,或称“台里台气”。“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可于冰上雪中行之”。[1]

2.木马 满族称“恰尔奇克”,即今之雪橇,俗称滑雪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宽四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清初,木马多用木棍制作,后逐渐改用金属制造,称雪橇。

3.爬犁 满语称“法喇”,用两根一丈多长的硬杂木杆,前端成方形,高高翘起。杆上架一副车架子,宽三尺余,长七尺左右,右檐有底,无软毂,靠两根杂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土人曰‘法喇’,以木为之,犁而有架,车而无轮。”[2]爬犁几易其名,如狗车、冰车、雪橇等。爬犁用牛、马拉,或用几个狗一起拖拉,行于雪原,或驰于河道冰上,拉人载货,轻捷简便。“并有作车棚于爬犁上,设旁门,套鹿皮围,谓之暖爬犁。”现在一般的马、牛爬犁的仍常用。

还有人拉的小爬犁和进山运木材的疙瘩爬犁。乘人的爬犁称暖棚子,好像轿车,装有篷架,外披裹毡毯,里面铺有兽皮,放着火盆。坐这种爬犁的多是达官显贵。

广大农区,犁杖下地也挂在方架爬犁上运行。爬犁上还可放置草米口袋、牲口槽子等耕种土地的工具。运材爬犁分单脚和双脚两种。运材时通常以两节爬犁前后连成一套,由畜力牵引(今亦有用拖拉机牵引者),在冰雪道上滑行。冬天,马爬犁是江上唯一交通工具。

4.马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尚武的习俗直至清末仍保留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镇中。民间体育中含军事训练性质的多与交通有关。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马是普通的交通工具,满族不仅男子善骑,女子也执鞭驰马,不逊于男子。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清人杨宾有诗曰:“经过妇女多骑马,游戏儿童能射雕。”记的就是清初满族的风俗。

5.独木船 满语称“威呼”,长两丈余,阔容膝,头尖尾锐,载数人,水不及船常寸许,而中流荡漾,驰如竹箭,此真木舟也,遇河水暴涨,则联二为一,以济车马。满族人经常驾“威呼”闯急流险滩。凡类似的木制小舟,通称“威呼”。

(五)交通礼俗

昔日,满族有句俗语:“妇女产前产后,男人车前车后”,意谓赶车的常有生命危险。长途行车的前一天,车主和赶车人都要祭拜祖先神,祈祷行车平安。行车中遇崇山峻岭,则焚香祭山神,过大江大河时则祭河神、江神、船神。行车中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早饭前,更不准乱说乱骂。车、马是穷富的标志,所以新添大车、牲畜视为吉祥之事,多喜在车上、牲畜的头部、尾部披红志喜。第一车往往拉一车木材回来,放在家里不用,以取“积财”之意。赶车人和车主对辕马特别爱护,如辕马死亡,不舍得扒皮吃肉,而是埋葬起来。辕马脖上经常挂一圈铜铃和红缨,行路时铃声响亮,红缨飘拂,十分威武。在满族不少姓氏的萨满祭祀中,祭神马的礼仪十分庄重、虔诚,反映了满族对马匹的重视。

每年船下水以前,船主要举行家祭,跳平安神,祈祷祖先庇佑行船安全。横渡第一船时,孕妇与寡妇不能乘坐,第二船方能乘坐。顺水行船要走上数里外,寡妇方可上船。行船时,妇女不许坐船头。摆渡人不许饮酒(收船后不忌),从开船、行船到停泊,不许在船上打架骂人,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如“翻”“沉”,都要用其他吉祥名称代替。如携带响器锣鼓或其他乐器,必须演一番,以娱河神。如遇风险或搁浅除了祈祷河神,不许大哭大闹。

二、汉族传统交通习俗

长白山地区汉族的传统运输工具主要是牛马车。牛车分木轮,铁轮两种。单牛驾辕,如拉重物,旁侧也可加套一两头牛。牛拉车时顺车辙走,不用人管。一般车老板坐在前沿板上挥鞭赶车。遇险要处车老板方下车牵缰引路。

(一)大马车 这种车曾往来于铁岭开原及松花江的法特哈边门一带,故《吉林新志》载称“边车”。大马车,根据载重和道路不同可分三种类型:重载套马八到十二匹,可分为三节套,一匹辕马,两载“梢子”各五匹,余者拴帮套,可载重4000斤左右。较轻的,需套牲口五至八匹,也是三节套,前面三匹,中间三匹,辕马一匹,可载重3000斤左右。以上都叫三套马车。轻载三至五匹,二节套加上帮套,这叫两套马车。辕马需上坡擎住辕,下山坐住坡,力大、稳当、灵活、听话。辕马正前方的叫“川套”,右侧的叫“外厌”,左侧的叫“里套”。里套是一挂大车的领路牲口,必须眼睛好使、耳朵灵活。所以里套最忌讳瞎眼牲口。俗语说“瞎骡子打里——乱套了”,就是这个意思。

赶车老板子有自己专用的术语和鞭示,口中一吆喝,鞭子一比量,牲口就知道主人的意图。如果往左走,老板就喊“唔唔”;如往右,就吆喝“哦哦”;如站住,就喊一长声“吁——”,起车喊一声“驾”,进大车店门洞时,挡门有块方石,老板用鞭杆一戳马屁股,猛喊一声“吠!吠”辕马就会高抬腿跨过石头。如果碰到泥洼子和上坡时,老板子鞭子紧摇,高喊“越!越!”牲口就四蹄蹬开,尽力拉套。

近世铁瓦包轮的马车多换成胶轮大车,前辕驾一匹壮马或骡子,两侧可拴边马一至三匹。马车跑得比较快,车老板在车上挥鞭指挥。马额上常拴红布,马脖下系铜铃,跑起来铃声清脆。

汉族的马车在农忙时主要用于送粪、拉庄稼、运粮食;也用以坐人赶集串门。用马车接新娘,则要披红,以示喜庆。

(二)轻便马车 从俄国传入,主要在城市中行驰。车的构造分两部分,前面是驭者台,后面是乘客座席,可并排坐两人,驭者台后有小侧座,人多时可挤坐此处。车轮是较为轻便的四轮(两大两小,后轮大,前轮小),由一马或两马拉车,一般都是敞篷车,亦有带篷的,更高一级的玻璃车。驾辕牲口都是阿拉伯大洋马,坐这种车的,多为官僚、军阀,车也多是官衙特备的。

三、朝鲜族传统交通习俗

长白山地区朝鲜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车。朝鲜族的牛车,两根辕木前端是用弧形圆木连在一起的,辕木直接架在牛颈上,用绳系紧。因只用一头牛拉车,赶车时,车老板一般不用长鞭,而用短鞭或小树枝。朝鲜族牛车也可拉货,拉庄稼,坐人。旧时朝鲜族牛车以木轮为主,后逐渐被胶轮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