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公路交通习俗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公路交通习俗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交通习俗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侗族地区没有公路、没有机动车,人们出行或乘舟船,或以脚行走,物品运输则以牛拉马驮,或肩挑背背。由于陆路交通的困难,历史上侗族地区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都是以水路为主。寨中的石板路桥梁是侗族地区最为常见的连接溪河两岸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三通”政策全面实施下,侗族地区已实现了县县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
交通习俗_中国侗族

第五节 交通习俗

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侗族地区没有公路、没有机动车,人们出行或乘舟船,或以脚行走,物品运输则以牛拉马驮,或肩挑背背。在侗族村寨内,一般都用岩石板铺路,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多用碎石铺成,拼有花色图案。这些路一般由全村寨捐钱和出义务工修筑。在许多岔路口大都有指路碑,山坳处建有路亭或井亭,给行人提供各种方便。但由于侗族分布的地区山脉纵横,峰峦连绵,险关重重,众多河流蜿蜒,沟深谷狭,水急滩险,区域之间的交通,尤其是陆上交通十分不便。

由于陆路交通的困难,历史上侗族地区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都是以水路为主。在侗族分布区的东部有流经黎平、通道、靖州的渠水;北有贯通镇远、玉屏、新晃、芷江的阳河;中有连通剑河、天柱、锦平、洪江等城镇的清水江;南有浔江、都柳江沟通龙胜、三江、从江、榕江。此外,发源于黎平水口镇和顺化乡一带的地坪河(南江河),流经雷洞、水口、古邦、龙额、地坪等地,于广西高安河口汇入都柳江,全长60千米,可通航河段40千米,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这些河流均可以通行木船,沿江而下,可到达常德、武汉、上海和柳州、梧州、广州等大中城市。其中,都柳江的榕江至广西的融安段,以及老堡至古宜段还可以通行小汽轮。

img113

天柱石洞指路碑  供图:龙耀宏

长期以来,侗族地区的水上交通工具以木船、木筏和竹筏为主。按船的功能,可分为货船、渔船和渡船。旧时,居住在江边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船,大多用杉木制造。保养较好的木船,可用20~30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兴修水利和电站,河流中闸坝不断增多,阳河干支流和清水江、都柳江上游逐步断航,公路成为主要的运输渠道。

img114

寨中的石板路

桥梁是侗族地区最为常见的连接溪河两岸的通道。为方便往来,人们或在河中设有跳岩,或修石板桥、木桥、竹桥、石拱桥、风雨桥等。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著名的古桥梁有镇远县城东的祝圣桥(俗称“老大桥”)、施秉跨虹桥、剑河乃寿桥、黎平成德桥、黄平重安江铁索桥、榕江浮桥、锦平状元桥、台江太平桥、天柱宝带桥、岑巩注溪乡的凉亭桥等。整个黔东南地区现存清代修建的古桥218座。湖南靖州县有清代修建的古桥101座,其中风雨桥24座,通道侗族自治县仅风雨桥就有100余座。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有风雨桥108座。这些桥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扩大了交往的圈子。

img115

通往寨外的小路

由于侗族地区江河众多,有的河流水流湍急,河面较宽,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时期,人们不便修桥渡河,则往往以船摆渡,渡口于是成为侗族地区一道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在黔东南地区就有清代古渡口70多处,广西三江有43处,湖南通道有32处。民间渡口是由百姓自行备船设置,有些人家以捕鱼的船只兼营渡运,也有以此为生者。另一些称为“义渡”的渡口,管理费用、渡工的报酬则是由渡船田或渡船山林来解决。有少数大的渡口是由官方经营的,称为“官渡”,官渡主要设置在驿道的必经之地,主要负责官府有关军事、邮传及其他公务渡运任务,同时也渡民众。各种类型的渡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发挥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侗族地区公路桥梁的发展,官渡大多废弃,民间的一些小渡口仍然在发挥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三通”政策全面实施下,侗族地区已实现了县县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以侗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为例:民国17年(1928年),州境才开始修筑公路,黔贵线开工建设。1949年时,境内只有9个县、15个区(镇)通公路,公路总长度只有548千米,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人挑马驮和木船水运。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建成了炉(凯里)—雷(山)、锦(平)—黎(平)—榕(江)、镇(远)—台(江)—剑河3条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8千米。1956年,自治州成立后,国家专门拨款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公路建设。1958年,修通了雷山—榕江公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才形成了一个相互连通的公路圈。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全州掀起了筑路热潮,支线公路由此有了较快发展。1964年,黎平—从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州内县县通公路。1981年,剑河县展南溪至南嘉公路建成,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到1990年全州公路里程达到了4859千米,许多村寨都通了公路,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黔东南地区加快了公路建设进程,至2001年,凯麻(凯里至麻江)高速路建成通车,2006年,玉凯(玉屏至凯里)高速路全线贯通,由凯里至湖南仅需两个小时。2002年,围绕“一环二横四边线”规划,启动了县县通柏油路工程,2003年,该目标实现;同年,结合交通部“通达工程”,启动了通村公路计划。2004年,结合贵州省交通厅、公路局“畅通工程”的实施,启动了通乡柏油路建设,改造了许多通乡的土路。截至2005年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766.1千米,是建州时的7倍。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过境段已动工兴建,侗族地区交通更加便捷通达。

img116

山 路  供图:任和昕

img117

木板桥  供图:任和昕

1999年1月,贵州省政府做出了修建黎平机场的决策,2000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11月18日竣工通航,可起降737等大型客机。黎平机场的建成通航,是南侗地区交通运输史的一块里程碑。

在其他侗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状况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9年,新晃已实现了以320国道、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以县内晃凉、晃天等5条主干道连通23个乡镇297个村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在通道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6个乡镇,设有县溪、牙屯堡等几个火车站,通车里程44.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千米,209国道、1805省道从东向西穿县而过,所有乡镇和90%的村都通了公路。玉屏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其地交通便利,是铜仁地区最早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县,是湘黔渝三省五地州十七县的物资集散地。境内的大龙货站是湘黔线贵州段三大货站之一,年吞吐量在150万吨以上。周边分布着3个机场:距铜仁机场100千米,车程50分钟,距湖南芷江机场70千米,车程30分钟。境内有湘黔铁路(复线)、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及201省道贯穿东西南北,与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乡镇和行政村均通公路。早在1970年,芷江就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如今的芷江,电气化的湘黔铁路穿境而过。2004年上瑞高速路芷江段正式开工建设,修建于抗战时期的芷江机场于2002年正式改扩建,并在2005年12月19日复航,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在芷江形成了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

现在,许多侗族地区已有柏油路、火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飞机相通,许多人家还拥有了自己的机动车,成了运输专业户,那种进城赶集两头见星星的状况已渐渐成为历史。

此外,近年来,随着国家电讯业的快速发展,侗族地区的邮政通讯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地区,农村电话网已初步形成,人们不仅使用上座机,年轻人还有了手机,讯息交流十分便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