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牛盐井和大龙祠

黑牛盐井和大龙祠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黑牛盐井和大龙祠“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盐龙女”阿召是黑井人的图腾。给黑井带来幸运、财富的黑牛,成为黑井人心中珍爱的吉祥物。宗教活动也会在大龙祠举行,每年二月太平会的“抬大佛”出游活动参与者颇多。大龙祠大殿内塑有一组雕像,供奉着盐水女龙王。盐水女龙王大脚赤足,头戴凤冠。黑井的味道耐人寻味,站在大龙祠门前的平台上,凭栏遐想,千年不变的微风和自己擦肩而过。
黑牛盐井大龙祠_永恒的黑井白盐

六、黑牛盐井和大龙祠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盐龙女”阿召是黑井人的图腾。

图腾一词来自印第安语,指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是早期人类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畏惧自然力量,认为能够从土地、河流、大山、海洋中获取食物,是某种力量的恩泽。为求得这种力量的庇护,需要一种媒介,将氏族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媒介也许是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

图腾消除了人们心中的恐惧,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源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通过仪式、典礼将这种媒介神圣化,以威慑所属成员,凝聚人心,开展活动。

彝族姑娘李阿召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

据《黑井盐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中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后牛入井化为石。”《黑井盐志》记载的故事发生在汉朝,彝族姑娘李阿召放牧的牛群中,有一头黑牛特别肥硕健壮,有一天黑牛不见了,着急的李阿召循迹找到时,发现那头丢失的黑牛正在舔食岩石。她心生疑惑,伸手沾了点渗出岩石的水尝了尝,竟然有咸味。人们就此明白了黑牛肥硕的秘密,也掀开了黑井盐业史的第一页,在黑牛舔食盐的地方,开挖了第一口盐井,就是黑牛盐井。

今天,在早已废弃的第一口盐井处,能看到从幽深的矿井内走出几位光着上身,背负盐卤水,正拾级而上的矿工塑像。让矿工们光着上身背运盐卤水,是为了防范他们用衣服浸湿盐卤水偷带回去,对矿工管理控制之严可见一斑。矿工和制盐工人匍匐在黑井盐业金字塔的底座,支撑着金字塔的金碧辉煌。如今,废弃的井口已焊上铁条,背运盐卤水的矿工塑像止步于封闭的井口,沉默无语。黑井盐业的开篇、辛劳的矿工、深达百米的盐井就这样被定格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img8

背运盐卤水的矿工塑像

黑牛盐井上方山体陡峭,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和坍塌,保护盐井,从明朝开始,灶户们便每年集资沿山体修筑台阶。台阶石料就地取材,用红沙石修成七个台阶,每台石阶长约百米,高4米,宽3米。每台之间形成7块梯田,种上花木,形成七星台景观,甚为壮观。中间一条石阶穿越七星台,直达大龙祠。寓意“平安、吉祥” 的七星台,几百年以来给人们带来了平安、吉祥和财富,忠诚地守护着黑牛盐井、进出矿井的劳作者。

紧连黑牛盐井井口的是一个方形卤水池,卤水池四周砌有石围栏,池底存留一层充满杂物的盐卤水。依着石栏,漫想当年,这里一片喧闹、一片繁忙。矿工们依次而上,将背出的盐卤水倒进池中,池中盐卤水将被制成白花花的盐,换来白花花的银,用来装点黑井的繁华。

在卤水池一侧的围栏中部,立有一座黑牛纪念碑,纪念碑的基座用彝、汉、英三种文字讲述了黑牛的故事、黑井名称的由来。基座上是一头正准备扬蹄飞奔的黑牛,充满力量和动感。给黑井带来幸运、财富的黑牛,成为黑井人心中珍爱的吉祥物。

纪念碑前是面积比足球场小一点的黑牛广场。若是在云南坝区,也许只是一栋大楼的面积,但在黑井弥足珍贵,这是黑井最大、最平整的一块土地。每逢节假日、旅游旺季会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组织群众唱歌跳舞,展现当地民族文化。从万春山上的大龙祠,到山脚下的黑牛广场,这一带已成为当地人文化休闲娱乐的中心。

img9

大 龙 祠

曲径通幽是黑井旅游的最大特色,进入利润坊约一百多米,从街道左侧农村供销社大门进入黑牛广场,穿过广场沿石条铺成的小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攀登十几分钟,一座飞檐凌空、雕梁画栋的华丽建筑展现在眼前,正是供奉“盐水女龙王”李阿召的庙宇——大龙祠。

大龙祠全称“大井龙祠”,位于镇西万春山半山腰,始建于明朝,曾多次重修,现存大龙祠为清代建筑,是典型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四合院式布局。大龙祠坐西向东,雄踞于七星台上,由门楼(下为门,上为大戏台)、大殿、南北厢房组成。

一进门,一回首,便是那百年戏台。黑井人何等享受,何等愉悦,何等品位,何等审美趣味。今天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实现财富梦想后,鲜有在戏剧、音乐、歌舞、绘画、书法这些精神的百花园里驻足流连,抚慰自己的心灵。“逝者如斯夫”,只是让人难以释怀。

戏台面积约40平方米,中间为舞台,左右为化妆室,下面是600平方米的观众席。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偏远的大山峡谷里的黑井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戏台,也是云南唯一保留下来的拥有带包厢的古戏台。包厢设在戏台前左右两旁厢房的二楼,共计8间。在寸土寸金的黑井,能够拥有如此规模的戏台,如此私密的观戏空间,是一种怎样的奢华。京剧、昆曲、滇剧、花灯、川剧、杂技等各种曲目,常常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黑井人抒情、惬意的日子在唯美的戏剧中滑过。新中国成立前,每逢农历6月13日龙王诞辰时,富裕的灶工们捐资出钱,请来戏班,连演几天或者半个月。每逢春节,则组建黑井龙灯会,到各户演出,让喜庆欢乐流淌在黑井的街街巷巷,溢满每个人的心田。

宗教活动也会在大龙祠举行,每年二月太平会的“抬大佛”出游活动参与者颇多。抗战时期,远离战区的黑井人牵挂国家命运前途,当“聚乐社”义演募捐唱响舞台时,大家踊跃认捐,支援前线抗战将士。几十平方米的舞台,凝聚了黑井人的人生内涵,拓深了活着的意义。

img10

今天的大龙祠戏台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戏台渐渐落满灰尘,直到20世纪末,拭去了历史的尘埃,戏台重现鲜亮,戏班重回舞台,轮回的命运在盐水女龙王的注目下展现。

大龙祠大殿内塑有一组雕像,供奉着盐水女龙王。盐水女龙王大脚赤足,头戴凤冠。其父也被追认为龙王,受到供奉。在女人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因为发现盐而被奉为神灵,受到顶礼膜拜,这在中国是唯一。原塑像造于康熙年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今重塑三尊塑像。殿内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是雍正皇帝亲笔题书的一块匾额,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赞誉黑井卤水惠泽四方。黑井实在耀眼,总是惊动朝野,吸引帝王的关注,帝王的恩泽似乎随处可见。

“阿召,彝家女美丽的阿召,你是那玉碧山上的报喜鸟。寻黑牛,识黑井,从此后人间改变了世界的味道。”这是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肖惠华教授创作的《盐龙女之歌》中的一段歌词,道出了黑井人心中的阿召,让“天有味道,地有味道,山有味道,水有味道”。黑井的味道耐人寻味,站在大龙祠门前的平台上,凭栏遐想,千年不变的微风和自己擦肩而过。低头俯视,目光从七星台、广场、黑牛纪念碑、卤水池前一点点移动,最后落在黑牛盐井处。迷人的盐井成就了阿召,阿召又成就了黑井的财富梦想,带来古镇的商业繁华和精细的生活品味。

这里是黑井最有味道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