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侗族的起源和发展

侗族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由于汉族文化较为先进,加上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推行汉文化和学校教育,因而,在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中,侗族多受其影响。在一些侗族地区,尤其是北部侗族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深厚,汉文化已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之中,汉语在许多侗族地区已成为普遍交流的语言。
文化交流_中国侗族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侗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族内团结互助,尊崇集体主义原则;族外则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流,关系融洽。

历史上,由于汉族文化较为先进,加上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推行汉文化和学校教育,因而,在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中,侗族多受其影响。在一些侗族地区,尤其是北部侗族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深厚,汉文化已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之中,汉语在许多侗族地区已成为普遍交流的语言。据一些专家考证,侗族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格以”(牛腿琴),与唐代乐器“勿雷”如出一辙。又有专家指出,侗族鼓楼在建筑风格上也承袭了唐代建筑之风格。[7]唐宋以后,汉文化对侗族的影响由表及里、由外至内,逐渐渗透到侗族的文化体系中。在芷江,汉族的地方戏种——阳戏与侗族的傩戏已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当地的侗族民歌中,很早就引用了汉族封神、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处世之道。侗族人民与汉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侗族、苗族民间刺绣与纺织图案中,汉族的“五子登科”“八仙过海”“双凤朝阳”“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已成为主要的图案[8];丧葬仪式方面,侗族也请鬼师看日子,请道士做道场。可以说,说汉语、穿汉装、食汉食、习汉俗,已成为一些侗族的普遍现象。汉文化在传入侗族地区后,有的则经过“侗化”过程,渐渐融入侗族社会文化中,如侗戏的创制,就受到许多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而其中的许多剧目则改编于汉族民间传说故事,经过“侗化”处理受到了侗族群众的喜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与此同时,侗族文化也会对其他民族产生一些影响,或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贵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地的苗族、水族、壮族乃至汉族,操侗语、遵侗俗、习侗制、仿建侗族鼓楼、演唱侗歌侗戏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榕江忠诚一带的水族,均能操侗语,又如从江占里侗寨与付中苗寨,相距仅3华里,传说两寨祖先曾是结拜的兄弟,十分友好。历史上,两寨共联为一“小款”,急难时互相支援帮助。付中寨的苗族均能说侗语(本寨内部仍操苗语)。付中寨苗族妇女的装束亦与占里侗族一样,其习俗如“供奉圣母”“踩歌堂”等,均效仿当地侗族。在融水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侗族及其他民族亦相互往来较频繁,苗族能说侗话,侗族亦能说苗语。在榕江八开庙友村,有的人家传说祖上是水族,变成侗族已七代人;在生活习俗方面,既有侗族特点,又保持若干水族原有习俗,同时还吸收不少汉族的东西。在该村,各族语言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侗语中有大量的词,也有苗语、水语的成分,其他民族亦皆能说侗语、汉语,还有的通晓侗、汉、苗、水语。[9]生活在一些侗族地区的汉族,同样也会吃腌肉、腌鱼、烧鱼、牛羊瘪,喝油茶。

随着各民族交往和相互影响的日益深入,许多民族文化现象已呈现出地方性的特色,而非某个民族独有的现象,各民族风俗习惯正日益逐渐从民族性向地方性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