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传统礼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礼仪被典制化,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礼仪著作《周礼》《礼记》《仪礼》。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全部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中,要求人们重礼、守礼。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制定文明市民公约到树立行业新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即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谈不上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从而对自然界充满神秘感、崇拜感和恐惧感。当遭遇旱灾、水灾、瘟疫等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进行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的保佑,伴随这些活动的宗教礼仪就应运而生。

(二)礼仪的发展

1.萌芽时期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或植物的种子等串成项链,用兽皮、树叶制作成衣服,在他们去世的族人的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就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葬礼。

2.形成时期 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青铜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传统礼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礼仪被典制化,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礼仪著作《周礼》《礼记》《仪礼》。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全部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中,要求人们重礼、守礼。《礼记》重点是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者需要的理论说明。《仪礼》重点记录战国以前贵族的行为规范。

3.变革期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期。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舍生而取义”。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

4.封建礼仪形成、强化、衰落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即秦汉时期至清朝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儒家“仁、义、忠、信”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这一学说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一直被奉为人们日常行为的礼仪准则。清朝末期,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规范逐渐被时代抛弃。

5.现代礼仪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宣告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破除维护尊卑等级的封建礼仪,如跪拜、缠足等,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礼仪,如握手、鞠躬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及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主义关系,并把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讲诚信、讲信义、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传承和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中华礼仪的内涵。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制定文明市民公约到树立行业新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人人学礼、懂礼、守礼,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方面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风范,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华夏儿女的礼仪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