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的核心本质和看法

礼仪的核心本质和看法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礼仪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一次人际传播的始终。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礼仪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礼仪,都有自身的特点。礼仪具有普遍性,这主要是从礼仪的范围、对社会的普遍约束力和通用性来说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就达不到礼仪的目的,人际传播就达不到好效果。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多样性、继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规范,全体社会成员均离不开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制约。这种行为反制约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并通过这种行为衡量和制约每个社会成员对礼仪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在生活中,许多礼仪的存在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每时每刻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从国家大事到家庭亲友往来,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比如,礼仪中最简单的问候语“您好”,就是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的一种问候礼节,现代交往礼仪的内容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渗透到人们所有工作和生活交往之中,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的亲朋好友的交往,均需要遵守礼仪的约定俗成。(5)

古今中外,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礼仪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比如,大到一个国家的国庆庆典,小到一个企业公司的开张志喜,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接待、见面谈话、宴请、舞会等,均需要讲究礼仪规范,遵守一定礼仪行为准则。礼仪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一次人际传播的始终。

其次,礼仪的普遍性表现在礼仪对一定社会或团体中的成员有普遍的约束力。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得到了群体中各民族、阶级和社会团体等集团和阶层的普遍接受和遵守。礼仪规范不是人们主观臆造、抽象思维的结果,也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决定的,而是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在人际传播中自觉遵循这样的习俗和规范。

再次,礼仪的普遍性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礼仪,具有许多相近因素和融合、同化的趋势。礼仪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礼仪,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有些地区性、民族化的礼仪,越来越转化为全国性、国际化的礼仪。尽管我们居住在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角落,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但是我们的礼仪变得越来越有通用性。例如,一个简单的握手礼仪,最早是产生在波兰的,后来扩展到欧洲,现在已经变为了全世界通用的礼仪,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还有诸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在慢慢变成了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正是由于礼仪具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礼仪。随着信息传播媒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加,礼仪的地方性将会相对减弱,通用性将会更加增强。

礼仪具有普遍性,这主要是从礼仪的范围、对社会的普遍约束力和通用性来说的。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领域、行业都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因此,礼仪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人际传播礼仪的一个主要特征。

礼仪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礼仪的民族差异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礼仪也是五花八门、绚烂多姿。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礼仪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尤其明显。礼仪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和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智慧和社会风尚。礼仪的民族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促成各民族礼仪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等因素的不同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缘起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等,这样,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礼节。因此,凝结着整个民族情感的礼仪是不易改变的。各地民俗礼仪千奇百怪,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礼仪形式。比如在人们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握手礼、点头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拱手礼、脱帽礼、问候礼等。甚至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地区与民族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在保加利亚,则是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就达不到礼仪的目的,人际传播就达不到好效果。

礼仪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同一种礼节,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也有细微的差别。同样是宴会就会因招待对象的身份地位高低而有差别,身份和地位高的,可能就会受到更高级的款待,身份低的相对就低一等,宴席上设尊位也是礼仪的一种体现。比如握手,一般初识时手不能握得太久,以示礼貌;碰到久别重逢的好友,则可尽可能地紧握、摇晃,甚至把手握痛也不失礼,这样反而表达了友情的深厚、热烈;男士与女士握手,则不宜太久,一般握一下就松开,否则会让人不安,有失礼之嫌。

再次,礼仪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礼仪的个体差异上。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不同,导致了每个人对礼仪的理解不尽相同,礼仪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不相同。

礼仪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数代人长时间积累、取舍而形成的文化观念。礼仪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现代礼仪正是从传统礼仪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征。

在礼仪发展的源流中,礼仪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一历史阶段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有的被肯定、有的被否定,有的被保留了下来、有的遭到了遗弃;同时一些新的内容又补充了进来,礼仪规范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比如古代的磕头跪拜风早已被现代的握手礼所替代,至于古代朝见天子所需的三跪九叩,更早已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虽然“三纲五常”作为束缚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被当代社会所遗弃,但是积极因素如“温良恭俭让”、“尊老爱幼”的行为规范则得到了弘扬。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人类礼仪的一脉相承,也反映了礼仪在继承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发展,更突出了人类对那些代表礼仪本质东西的倾心向往。可见,礼仪变化的继承性必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反映,因而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由于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和内容不同,导致了每个时代的礼仪都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礼仪最早起源于原始的祭祀,因而早期的礼仪只限于祭神,后来又扩大到贵族阶级,最后才扩展到普通人民中间。

时代的特色对文化冲击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而礼仪文化也如此。如辛亥革命的暴发,猛烈地撞击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就造就了一代新风尚。据1912年3月5日《时报》记载:“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

可见礼仪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文革”时期,清一色的服饰文化正是当时人们思想行为统一到一个文化模式中的反映。而现在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也正是现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社会改革开放的投影。

礼仪的发展性是与其继承性和时代性紧密相关的。我们说,时代总在不断的前进。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方面,礼仪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时刻地发生着变化。例如现代人之间相互发E-mail以祝贺节日、朋友之间用QQ来交流感情等就是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种因素的互相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礼仪规范更加国际化,礼仪变革向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向发展。

礼仪规范的这种发展性总是与时代精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礼仪文化的发展总是受时代发展变化的推动,时代不前进,礼仪文化的内容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时代性与发展性和继承性是相辅相成的。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礼仪规范必将更为文明、优雅、实用。

各种类型的礼仪都有它使用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离开了特定的范围,离开了施礼的对象,也就无所谓礼仪。

礼仪的限定性实实在在地确定了需要礼仪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必须展示礼仪的风度、教养和美德。例如,与客人初次见面,与客商的商务往来,与外宾的商务谈判等,强调的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样的客人,哪种礼仪最实用、最能体现礼仪的规范和准则。(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