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戏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至北宋末中国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剧场、剧本、演员都已齐备。明至清中叶,南戏盛极一时,先是诸腔调共同繁荣,然后是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戏的兴起。明清时期形成了以昆腔为主、梆子、高腔、皮黄并存的局面。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戏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西周时出现了贵族豢养的“优”,也称“倡优”或“俳优”,主要用来娱乐和劝谕。而汉代的“角抵戏”(竞技表演)已经初具戏剧化的形态,出现了歌舞形式的《总会仙倡》、角抵形式的《东海黄公》等剧目,至《东海黄公》时,中国戏曲已经形成以故事为核心,将歌、舞、乐、技、诗等要素化合起来的形式。南北朝时出现有两个固定角色“参军”和“苍鹘”的“参军戏”。唐朝设立了专门训练艺人的音乐戏曲歌舞机关“梨园”,民间并有了“代面”、“钵头”、“踏摇娘”等几种有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形式。

唐宋间出现了庙会、勾栏、瓦肆等表演场所。北宋出现了“书会先生”专门创作各种形式的脚本,如:话本、剧本、曲词等。北宋末年到金灭亡间,宋杂剧及各种伎艺开始南北分流。北杂剧产生于金代,与金院本等形式混杂在一起;南戏滥觞于南渡之际的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成形于宋光宗朝(1190—1194,12世纪最后10年)的永嘉,也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代表作有《赵贞女》、《王魁》。至北宋末中国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剧场、剧本、演员都已齐备。

元朝灭亡南宋统一(1279)后,南北戏曲相互融合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明至清中叶,南戏盛极一时,先是诸腔调共同繁荣,然后是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戏的兴起。明清时期形成了以昆腔为主、梆子、高腔、皮黄并存的局面。明至清的四大声腔:昆腔、梆子(晋、陕、冀、豫、鲁各路梆子戏)、高腔(赣、川、湘、闽、浙的高腔戏)、皮黄(鄂、徽、桂、粤、滇的皮黄戏)。

清代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带来二黄和西皮,在此基础上吸取其他剧种优点形成了京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当代的戏曲广播确定了京、评、豫、越、川、秦、粤七大剧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注意适当播出一些语言易懂、曲调优美或流行地区较广的中、小剧种,如河北梆子晋剧、吕剧、黄梅戏锡剧、沪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