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认为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认为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上述种种说法,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城市的起源作出了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_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是一个防御性的概念。《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则是指城中进行交易的特定场所,“日中为市”,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其形态是开放的、外向的。这两种初始的空间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变得丰富和扩大,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逐渐界限模糊,杂陈在一种新的环境形态之中,最终形成了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聚集形式——城市[1]

关于城市的起源,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阐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到目前为止,大体有这几种说法:一是防御说。认为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氏族首领、统治者居住地修筑墙垣城郭,形成要塞,以抵御和防止别的部落、氏族、国家的侵犯,保护居民的财富不受掠夺。二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带来了产品剩余,创造了交换的前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固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的束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从而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并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三是私有制说。认为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四是阶级说。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五是集市说。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六是地利说。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或港湾,交通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上述种种说法,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城市的起源作出了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第一种学说——防御说,是古代城市起源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在古代农业社会,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地位比较低下,抗风险能力较差,单纯的洪水猛兽等自然力量都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据考证,古代人类死亡平均年龄为30岁以下,当时人类存在大量的非自然死亡[2]。同时,利用武力掠夺他人的财产、土地和劳动力,是当时更为直接、简便易行的财富积累方式。为掠夺他人财产,避免自己的财产被掠夺,需要相当多的集中人口,需要必要的防护设施。总而言之,为了生存,为了自我保护,人类需要想方设法隔离自然界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自愿或者不自愿地开始集中居住。

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因此,在这个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期,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从5500年前出现在西亚地区的第一批城市开始算起,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3]。工业革命开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真正开启了人类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具有手段先进、土地占用少、周期短、效率高、产量大以及产品丰富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归根到底,就是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巨大人口承载能力,使人类城市聚落发展得更大、空间分布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得以在城镇中生活和工作。但由于工业化对社会制度、人口素质以及技术知识水平要求的门槛比较高,城镇化原发和早期国家不可避免地在探索城镇化正确道路过程中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走了不少的弯路,也有过不少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世界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从1945年到2008年,在短短的60多年中,世界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3个百分点,达到了50%,人类世界从此正式走进了普遍繁荣的城镇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