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城市发展历程与绩效

宁波城市发展历程与绩效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发源地。在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1986年宁波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宁波城市地位逐步上升,1985年底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1987年2月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3月被批准为“较大的市”。
宁波城市发展历程与绩效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发源地。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起,由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城,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仍属会稽郡。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45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地方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走过了一个奠基、起航、世纪跨越科学发展的历程,推动着宁波从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升级到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升级到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阔步朝信息化社会迈进,普写了一段鲜活的转型升级史。

(一)宁波发展的历程

1.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宁波,是国家军事战略要地,在建设和规划上首先要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和政治斗争需要。为此,宁波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提前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生产任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随后受“左”倾错误影响,“二五”、“三五”、“四五”三个五年计划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工农业生产屡次停滞、倒退。总之,从“一五”到“四五”,在“全国一盘棋”和“上下一条线”的大格局上,宁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力所能及地建立起一批零散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镇海港区、镇海发电厂、浙江炼油厂等四项工程开始落户宁波,社队工业发展迅速,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1>3>2到1>2>3,再到2>1>3的两次转型,初步完成由农业主导的消费性城市向以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的转型升级,为改革开放时期宁波城市跨越腾飞奠定了基础。

2.起航——改革开放的浪潮

“五五”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及时、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奋斗目标(1980年),先后胜利完成了“五五”、“六五”、“七五”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宁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五五”时期,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名义增速)达16.3%,“六五”达19.2%,“七五”达14.7%,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2>1>3到2>3>1的转变。国家、浙江省开始把一大批重大项目放到宁波,浙江炼油厂、镇海港区、镇海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成果,北仑港建设开始启动。宁波开始从国防前沿阵地向改革开放前哨转变。1979年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列入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各县(市)全部对外开放。宁波城市地位逐步上升,1985年底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1987年2月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3月被批准为“较大的市”。宁波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相继获准设立,传统内生型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始朝外向型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

3.跨越——世纪钟声的奏鸣

20世纪90年代,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宁波先后实施了“八五”和“九五”两个跨越性的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胜利完成了世纪大跨越,提前9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提前7年完成比1990年翻一番的目标。特别是“八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33.64%,外贸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速高达66.80%,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宁波速度”开始闪耀全国。到200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4.57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5亿吨,迈入亿吨大港行列,投资、贸易、消费三驾马车协调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在这十年,宁波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关系制度,以及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经济体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转变为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4.转变——科学发展的春天

随着信息化浪潮迭起,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发展面临的物质要素制约越来越突显。为此,宁波先后实施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发展规划纲要,先后提出以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成功应对资源要素紧缺、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提前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推动着宁波朝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转型升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25.8亿元,跻身全国17个5000亿元城市行列,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97.61%,位居浙江之首。提前两年完成港口运输规划目标,集装箱吞吐量跃升国内港口第3名,跻身世界前6位。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重大项目,实施梅山岛封关动作,启动了轨道交通等建设。进出口总额连续闯过五道百亿美元关口,2010年达到829.04亿美元,首次进入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前十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综合评价得分87.09分(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65%,进入到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在十二五时期,面对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宁波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在建设“四好示范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上争先进。

(二)宁波发展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

回首过去,宁波发展的内容、方式、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转型发展成为宁波发展的主线,宁波已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宁波的科学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仍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的跨越。随着转型升级的推进,特别是21世纪以来,宁波经济总量持续放大,2010年跻身5000亿元城市行列,但所处位置靠后,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与广州、深圳有较大差距,多年落后于杭州、青岛、武汉、成都,与大连、沈阳、南京处于同一水平。上述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较好,而宁波要赶超它们,必须采取非常强有力的科学发展措施。从发展成效来看,宁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年来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9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扩大,而其他城市与宁波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此外,宁波单位GDP能耗0.78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产出效益700万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国际水平。

2.三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进度仍慢于先进城市

宁波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城市。新世纪以来,宁波的第二产业比重长期保持在55%左右,居于副省级城市首位,农业比重在副省级城市中基本维持中游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长期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垫底位置。从发展速度来看,宁波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对杭州、青岛的反超,但与广州、深圳的差距在逐步扩大,武汉、成都、大连、沈阳与宁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此外,宁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效率还不够高,与先进城市有不小差距。2010年宁波制造业人均增加值67705元/人,低于全国的101052元/人,宁波人均GDP(常住人口)是全国的2.5倍,但制造业人均附加值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二。因为宁波是非省会城市,金融机构能级、权限较低,人口和消费规模以及信贷规模的扩大受制约,第三产业落后局面短时难以改变。

3.投资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迅速,总量和速度相对落后

近十年来,宁波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2010年投资总额比2000年扩大了5倍多,“十一五”时期累计投资9039亿元,比“十五”时期的4348亿元增长了1倍多,但在副省级城市中却分别由第6位、第7位,退居第12位、第11位。随着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简称规上工业)总量迅速从2000年2803家发展到2008年12120家,跃居副省级城市首位。2010年宁波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867.5亿元,涌现出135个销售单打冠军。但是宁波规上工业平均规模(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仅为8700万元左右,是副省级城市中最小的,约为深圳、武汉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宁波的工业大市地位很不协调。

4.港口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发展空间仍须进一步拓展

经历60年的转型升级,宁波港完成历史性跨越。新世纪以来,货物吞吐量先后突破1亿吨、2亿吨、3亿吨,2010年登上4亿吨台阶,达到4.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从不足百万标准箱到2010年1300万标准箱的跨越。但是国内其他重要港口发展也极为迅速。2010年,广州(4.25亿吨)、天津(4.13亿吨)两港货物吞吐量超过宁波(不含舟山港部分),宁波近十年来首次退居第四位。特别是上海港远远领先于宁波港。“十五”初期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仅为上海港的56.6%,到2010年才上升到63.09%。同时,宁波港口还存在功能拓展不够,临港工业潜力发掘不足,港口经济效益未达到最大化等问题。

5.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很快,城乡统筹发展压力逐步加大

宁波不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每年的实事工程来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新世纪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居副省城市第3位,2010年达到30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前第3位升至2010年第1位。但是从增速来看,近十年间宁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0.69%,居副省级城市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0.90%,仅略高于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涨幅(9.9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15∶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城乡发展率先进入到全面融合阶段,社会保障覆盖率、待遇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物价、收入分配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6.“十二五”时期宁波发展大有作为,周边形势不容乐观

宁波发展基础良好,发展环境优越,只要发展思路科学、正确,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然,宁波面临的周边形势不容乐观。各副省级城市都提出了宏伟的“十二五”发展蓝图。如深圳,提出要加快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国际化先进城市迈进,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如武汉,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如成都,提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等“六大目标”,实现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的目标。面对同类城市迅猛发展势头和宏伟计划(规划),宁波一定要慎重对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胆创新,更好地发挥宁波优势,创造新的“宁波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