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送葬抬棺材

侗族送葬抬棺材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丧葬习俗侗族丧葬一般从简从省。更衣后,将一些碎银放到死者口中,无银的可用米粒、茶叶代替,称为“含口银”或“口含”,禁用铜钱代替。侗族地区产杉木,故棺木多用此做成,制作讲究。黎平地区侗族认为,棺内死者尸体偏向哪边,站在哪边的儿子今后家中要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清代以前,从江占里、往涸和湖南新晃、通道等地区的一些村寨,曾有停棺待葬之俗,这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有关。
丧葬习俗_中国侗族

第五节 丧葬习俗

侗族丧葬一般从简从省。家中老人病入膏肓,子女多守在其旁,听其遗嘱和看其绝气,俗称“接气”或“送终”。随后即焚烧纸钱,谓之“落气钱”。接着放铁炮或纸炮,叫“落气炮”,意为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去。二是告知邻里寨人,家中有老人去世,希望他们来帮助处理丧事。同时还须及时将一块长2.5尺左右的白色侗布(俗称“孝帕”)或禾穗送到死者娘家报丧。通道侗族是提着一个灯笼,拿着一把捆扎孝帕的雨伞、一斤酒、一斤肉到娘舅家报丧。娘家人一看来者手里东西就知道发生了何事,即与该房族长老协商,然后再通知其他亲戚。在黎平侗族地区,老人去世后,不能马上痛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纸”,以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的生卒年、月、日、时,看它们是否相克,如相克,是为犯“凶勾”,须宰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解勾”之后或大吉,家人方可大声痛哭。

老人落气后须洗尸更衣。死者亲人要到井边或河溪边焚烧纸钱汲水。舀水时,一定要顺水舀,不能逆水舀。挑至家中烧热,请同性老人洗尸,洗时念道:“暖水悠悠,洗衣穿绸,阳人活着,从脸洗起,死去阴间,从脚往上洗,洗得亡人一身白净亮光光。”表明死者百年归阴死得干干净净。锦屏侗族多请一位与死者同辈的老人到井边“买”来新水煮“清明茶”给死者喝(舀少许入死者口中)。同时,男的老人须剃发,女的则梳头挽髻。若死者牙齿齐全,须打掉门牙一颗,谓之“开仓”,意为死者正常死亡,非夭折。传说如不打掉牙齿,死者难以较快转生,或转生时即见有牙齿,视为不吉。洗毕,穿上寿衣,一般为单数,三五件不等。老人生前一般都备有寿棺、寿衣。寿衣布料多为自织的棉布,或绸缎丝织品。男性寿衣式样或与普通衣服相同,或为绸缎长袍夹衣;女性寿衣则为自织的家机布,式样与普通衣服相同,富裕人家戴玉石手镯、金银首饰。男女寿衣均不钉纽扣,以蓝布或白布、青布带束腰,有的是以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与死者年龄相等。寿衣有衬衣、棉衣和外衣,内白外青,青布裤、白布袜、青布鞋。在榕江,有的还用香在寿衣上烧一个小洞,用剪刀在寿裤上剪一个小孔。有的地方还给死者戴上帽子或包布帕。更衣后,将一些碎银放到死者口中,无银的可用米粒、茶叶代替,称为“含口银”或“口含”,禁用铜钱代替。其意是让死者在阴间得到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是生非。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含口银”入棺时须取掉,或不能放得太多,否则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不会说话。有的还在死者手里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纸钱,或一块侗布,表示给死者返回故地途中吃用。湖南新晃、通道一带,还有亲生子女必须给老人送“三钱”。一称“落气钱”,即老人落气前,亲生子女必须到场送终,待咽气后,即焚烧纸钱,叫送“落气钱”;二称“阴牒钱”,即把死者生前做的好事,写在一张黄纸上,和一张纸钱放在一起,折好放在死者手中,意为到阴间通报死者的凭证和费用;三称“握钱”,即放置“阴牒”的同时,把一捆纸钱塞在死者一只手里,以示来世手头宽裕,很有钱财。

更衣完毕,将死者尸体移于堂屋里的薨床,有的地方叫“梦床”。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朝神龛,脚朝大门。先用纸钱盖面部,再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被面。有的地方死者脚上有3幅用3匹侗布折成的5尺长的挂物,称“挡脚布”。此布一般由儿媳妇出。“挡脚布”前面放一四方桌,桌子正中放着一升米,插上蜡烛和香,其前摆一碗饭、一双筷、一块半熟猪肉或插一个猪头和3条腌鱼,右边摆死者灵牌,点一盏油灯(俗称“地府灯”)。忌有铜铁器或混有桐油之物附于死者身上。桌子下放一篮子死者生前的换洗衣服,供死者到阴间后经常换洗。一些地方的“梦床”上还放一把旧伞、一双草鞋、一袋米、一根拐杖,作为送亡者的行装。孝子守候在尸体两旁,焚香化纸,或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日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做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确认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穿戴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之处,孝子要赔礼道歉,还要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除此,丧事的规模还要由舅家来决定。湖南通道一些地方的侗族,如死者生前受到不公对待,娘家人甚至可以大闹一番,如掀饭桌、摔饭碗等,俗称“打雷”。

入棺前,子女及房族亲戚均披麻戴孝轮守于死者床侧,以防猫狗跃爬其上。在靖州,守孝期间,孝子们脚穿草鞋,不食荤腥,还要请地理先生择入棺入葬的吉日和墓地,请歌师唱丧歌,请道人做法事。

侗族地区产杉木,故棺木多用此做成,制作讲究。一般用同一棵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3根木板相拼,意为3间房子。棺木忌节疤,忌遭过雷劈。也有的地方用十节杉木镶成的“合十”棺木,全以渠槽扣合,忌用铁钉,外部漆黑。吉日吉时,将亡者入棺。一般先在棺内放少许木炭、纸钱、棉花,然后用青、白、黑三层侗布将死尸兜入棺内。入棺时,鸣放铁炮、燃放纸炮。在黎平龙额、岑引等寨,亲属打伞遮老人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入棺时,家人均要回避。据说,此举一是怕死者留恋家人,二是怕死者将亲属的灵魂带入阴间。同时,办理入棺的人员,相互间也不直呼其名,多打手势,以免亡人把生人的灵魂勾去。入棺后,棺木不加盖,要等子女们到场验看尸体是否摆正和凭吊。黎平地区侗族认为,棺内死者尸体偏向哪边,站在哪边的儿子今后家中要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大家都认为合适并满意后,儿子们就把自己穿过的有热气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旁边,以使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后仍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尸体,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入棺时,铜铁器一律不能带进,据说不这样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

清代以前,从江占里、往涸和湖南新晃、通道等地区的一些村寨,曾有停棺待葬之俗,这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有关。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安葬,需停柩待葬。即死者入棺后,抬至寨外较偏僻之处,放安木枕,将棺材架其上,上面搭一小棚。择吉日,或俟村寨里有同辈人死后再一同下葬。这一习俗现在从江同乐、独峒、林溪等地仍有遗风。在黎平一些侗族地区亦有类似习俗。其停柩待葬的形式有:一为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二是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浅葬”,意为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三是用竹竿插入棺木底部,表示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竿。肇兴、尚重、务弄等地则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统一安葬。天柱侗族如逢下葬时日不吉,则将灵柩放于墓穴内,上盖木板,掩以碎土,待来年吉日再行埋葬;也有将竹篾一端放入墓穴底,一端留在坑外,再将灵柩放入墓穴内,掩土垒坟。来年吉日,将竹篾抽出,再行复山,才算正式安葬。有的则将埋葬多年的尸骨另行迁葬。迁葬时,用布单遮住墓穴,不使“见天”,另用新制小棺材盛骨埋葬。

侗族实行棺木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成年人死后,一般都要抬到祖坟墓地安葬,没有祖坟地的则抬到认为风水较好的山岭上埋葬。黎平侗族称墓地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否则意味于子孙后代不利。有的地方在挖好墓坑后,杀一雄鸡抛入坑内,让其扑腾,谓之“跳井”,榕江一带的地理先生还念道:“此鸡,此鸡,不是非凡鸡,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作跳井鸡。”若鸡死于坑内,表示死者找到了好宅;如鸡扑了出来,则要另挖墓坑,或在坑内放一层纸钱,方能入葬。下棺前,多数地区将纸钱撒入坑内,给死者作家底,有的还撒少许朱砂、茶叶、米粒(死者若为女性,须放五色丝线)于坑内,放朱砂意为给死者房子点灯。

在镇远等地,葬日不能选春、夏、秋、冬季时日,民间认为,“春龙累累夏羊西,秋龙冬牛一路归,若凡哪人勉强葬,必自三人共一堆。”此为犯大忌,多选平、定、为、成时日为好。如日子不吉,不管停尸多长也不能下葬。

出殡的前一天,榕江侗族有“上香”仪式。届时,设香案(所有祭品都摆在供桌上),敬香顺序为孝子先行九拜九叩礼;其次是死者娘家下辈敬香,行三拜三叩礼,孝子答叩礼;紧接着女婿及其他亲友依次敬香,行三拜三叩礼,孝子答叩礼。对前来送礼敬香者,不论亲疏,每人都发一块孝帕。近年来有所改变,仅给孝家、女婿及舅家发孝帕。是日,女婿还得请一班吹鼓手(若无女婿,由舅家请),为亡者吹奏,直至第二天送灵柩到墓地为止。

出殡之日,时辰一到,即将棺材抬至门外宽敞处捆扎好,孝男孝女手持报恩棒跪拜,孙子双手捧着死者灵牌,道士先生念咒语,并提一只母鸡在棺盖上连击三下掷于地,铁炮连放三响后,众人始抬棺柩。在一些地方,当棺柩抬出门后,速在门楣贴一张红纸,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洒在门槛边,用火熏房,以除疫气。黎平侗族凡是抬死人经过的地方巷道,家家户户挂树叶或晾白布,以示避邪。锦屏侗族在出殡前,由法师持幡念词“分魂”,再用剑(棍)敲碎放在棺前的水碗,将幡交给孝子。在不少侗族地区,出殡时,一般在沿路由一人专撒纸钱、撒米,意为“买路钱”,以避免鬼神拦道。黎平、榕江侗族送葬时,孝子每人手里拿一根1尺左右长的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榕江,死者若为男性,“孝棍”长7寸;若为女性则只有5寸),其余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有的则由长女手持半张开的雨伞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避邪。镇远地区的孝子身背一笆篓,内装一些糯谷,由一长者扶着在前面带路,手持的竹子上端则破开,夹一鸡头或牛蹄、猪脚,一直送到墓地。黎平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由女婿连喊三声“到时啰”,即抬杠起步;若为女性,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扛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走在前,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据说,这样死者才不愿离开家,抬棺材的人也觉轻松。如遇上坡或难走动时,孝子钻入棺木下,用身体支撑,意为用自己的身体背父母上山,以尽孝道。锦屏侗族在送葬路上,有的抬棺者故意将棺停于途中,要死者女婿等亲友负责一头儿,女婿等则以钱或酒肉等请其续抬,事后,抬棺者将所得钱物“打平火”,称为“掏龙酒”。

送葬途中若需休息,必须用两条长凳(有的地方用孝帕)垫于棺下,切忌棺材沾地,据说不这样亡灵就此不前。送葬妇女多至村寨外或山脚即返回,孝子则送到墓地。

到墓地后,锦屏地区先由孝子在墓穴及四周撒朱砂,将穴内脚印抹掉。地理先生给灵柩定向,杀鸡溅山,念咒招魂。榕江侗族则在墓穴四周和中间各挖一小洞,将内盛少许朱砂和五色线的小杯分别倒埋于5个小洞里。然后地理先生做“跳井”仪式,手拿一根点燃纸钱的木棍,围墓穴四周念祭词。下葬前,要在墓坑里烧纸钱,一些地区称之为“暖井”。灵柩入土,孝子一般要回避,以免死者将亲人的灵魂带入阴间。棺木入土放稳,黎平侗族称为“黄金落窑”,埋棺的第一把土由孝子放,然后大家才动手填土;锦屏侗族则忌孝子动土;榕江侗族须地理先生用锄头在棺上敲三下,众人方可填土;靖州侗族在填土时,地理先生还有踩棺仪式,孝子匍匐,听其赠吉祥话,以钱米投入孝子怀里,以示“人财两发”。安葬完毕,送葬人从山上回来后,在榕江,一老人在门前置一盆水供他们洗手,并吃上一碗用击棺鸡熬成的稀饭,方可开荤;新晃、锦屏侗族则在水盆中放上茶和米,让送葬人洗手,驱邪避恶。晚饭设丧宴招待亲友和帮忙者。送葬的当晚,锦屏侗族还由法师主持,到寨边为死者“出灵”“化财”,先烧子女和亲友赠送的冥钱和灵牌,以及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然后将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器具等在火焰上来回抛几次,以示将死魂拆开。

安葬后的第二天,孝子及女婿等带上工具、祭物到墓地上垒坟,挂白祭奠,称为“复山”。“复山”回来时,每人拿一柴棍回家(意为进财),孝子得喊死者“回家”。死者若为女性,入土7天后,孝子要带上酒肉到母舅家鸣炮长跪,请母舅恕不孝之罪。母舅将之扶起,办酒款待,俗称“转孝”。通道侗族在办完母亲丧事后,孝子要邀约房族叔伯兄弟同去舅家辞行。去时,孝子手提灯笼,拿一把雨伞,伞上捆着一块白孝布,一路上呼唤亡者灵魂同去舅家。到舅家祭祀一番后,又提着灯笼,拿着雨伞,一路唤着亡者的灵魂回家。侗族墓葬都依山顺埋,靠山面向,忌讳横埋倒葬。侗族过去没有文字,故古老的坟上的墓碑没有字,直至明朝以后,才出现了有汉字的墓碑。墓碑大小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上记死者及儿孙姓名。

葬后的第三天晚9时许,榕江侗族要在堂屋中象征性地摆上一桌酒席,为新亡者宴请已故的亲友前来做客(侗话称为“多客”)。是时,屋内空无一人,只有一老妇在堂屋内点上一盏半明半暗的油灯。后虚掩大门,老妇在门口呼唤亡人及祖宗列宗的名字,呼毕,便选一僻静处躲藏起来,过一小时左右前去收捡餐具,整个丧事宣告结束。

对于客死者,尸体只能停于寨外。

至于非正常死亡者,如患有不治之症、难产、跌岩、落水、雷击、火烧、枪杀、服毒、吊颈等,均要实行火化后,再捡骨入棺土葬,但一般不能入祖坟。如系夭折,则由老人用凉席、破布或木皮包裹后葬于草刺丛或山冲中。从江高安一带过去有把死亡的小孩用小棺木装殓,挂在大树上,叫“悬棺葬”。他们认为,小孩是夭鬼,命短,若以土葬,就不能再去投胎为人。

子女给父母服孝为期1年(也有3年的)。给祖父母、伯父母、叔父、婶娘服孝3个月,妻子给丈夫服孝多为3年。服孝期内,家人一般不参加婚礼,男不娶,女不嫁,不出远门,也不参加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