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元朝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回族的形成是隋唐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成为一个稳定的、独特的民族,则是开始于民族交流和融合空前加强的元代。明初以来,随着探马赤军的解体,回回民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回回与汉族分散杂居,改名易姓,融合发展。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元朝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既是因为蒙古贵族连续不断的对外征服战争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地域界限,也是因为强大的蒙元帝国的形成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既包括血缘方面,也包括社会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涉及范围广阔,民族众多,其突出表现就是蒙古族、回族等几个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逐渐形成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民族融合也是地区之间的交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陀罗尼经咒颂文

∷蒙古族的形成

蒙古族的族源是5世纪时的“室韦”,他们的祖先最早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7世纪时,蒙古族西迁到斡难河、石勒喀河和克鲁伦河流域。“蒙古”最初既不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也不是整个漠北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总称,而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蒙古建国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是一幅部落林立、云扰纷争的图景,各部族之间厮杀抢掠、弱肉强食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11世纪左右,作为一个小部落的蒙古逐渐兴起,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很快壮大,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部落和民族,建立了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把各个小民族纳入了蒙古族的行列里,蒙古也从一个部落名称变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统称。

缂丝八仙拱寿图轴

元朝继承发展了原南宋的缂丝技艺,并融合了西域的织金技术,将缂丝工艺主要用于缂织皇帝御服、帝像和艺术品等方面。《缂丝八仙拱寿图轴》是元代绘画性缂丝的代表作。

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长时间的对外征服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蒙古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部族结构也实现了逐渐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征战也使得蒙古族这个群体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而且,在征战的过程中,大量外族人被掳掠到蒙古地区,成为诸王和各级那颜的奴隶或属民,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族的成分。与此同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联系中,也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了。

共同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蒙古国建立之后,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的语言逐渐成为共同的语言。1204年,蒙古灭掉乃蛮部之后,成吉思汗就任命专人创制了最初的蒙古文字,文字的创制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也更加团结巩固了。1269年忽必烈又颁诏推行了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八思巴蒙古文成为元朝的官方文字,用来“译写一切文字”。

∷回族的形成

回族又称回回,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当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回族的形成是隋唐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成为一个稳定的、独特的民族,则是开始于民族交流和融合空前加强的元代。

八思巴文圣旨

世祖忽必烈颁诏推行八思巴文后,官方的文书便开始统一使用这种文字。图为八思巴文圣旨。

“回回”最早是指唐代以来居住在西安一带的回纥(后改称回鹘)人,而不是我们今天的回族。溯其祖源,回族的先民一部分是7世纪中叶以后,陆续来到唐、宋经商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在南方各大城市从事贸易和经商活动,并世代居住,娶妻生子,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蒙古国建立后的西征过程中又把中亚各族人编入探马赤军,不断遣发到中原,同时还有很多的工匠、商人以及普通民户也随军来到中原地区,这些人被蒙古统治者统称为回回人,是元朝“色目人”中的主要成分,他们是后来回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回族是这些在不同时期、经不同线路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经过与汉族、蒙古族、畏兀儿族等长时间的融合演变,逐渐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语言以汉语为主,也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并有着相近的生活习惯。

蓝釉白龙纹瓷盘

高1.3厘米,口径15.8厘米。通体施蓝釉,留出白釉龙纹,口沿处有一圈白釉线。盘心的龙,作昂首翻腾状,在蓝釉的衬托下,显得气势宏伟。

蓝釉白龙纹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深腹,细胫,底沿外撇。通体施深蓝釉,系高温烧成。腹上部刻画游龙纹,肩部饰以云朵,均施白釉。蓝白相映,鲜丽幽雅。是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佳作。

由于来到中国的时间先后和居住地区不一样,因此,回族的形成也有分散性的特点。但是,不论是唐、宋以来的遗民还是元代迁入的中亚民族,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都被称为“回回”。如称探马赤军为回回军,那些久居东南沿海的蕃则被称作“回回蕃客”。可以说,他们在元朝政府的户籍和其他官方文书上都被归为“回回”,这就标志着中国的回回民族开始形成。

明初以来,随着探马赤军的解体,回回民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回回与汉族分散杂居,改名易姓,融合发展。回族已形成我国的一个新的民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聚集,使这里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回族之乡。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按《古兰经》做各项功课,饮食中严禁饮酒,绝对禁止食用猪、狗、马等动物肉。

古畏兀儿文木活字

13世纪末,王祯发明了高效、低廉的木活字技术。这些14世纪初的古畏兀儿文木活字遗物,表明木活字印书法已被畏兀儿人熟练掌握。

∷边疆其他少数民族

元朝空前广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也有力地促进了边疆民族和地区的发展。元朝对西藏、云南、新疆等地区都较前代加强了治理,因此上述几个地区的民族和社会发展尤为明显。

缠枝牡丹青花瓷罐

瓷罐底色为淡青色釉,上面分段装饰有各种花卉图案:颈部是花叶纹,肩部为石榴花,腹部饰缠枝牡丹,下腹部是变形的莲瓣纹。整个瓷罐的装饰富丽大方,堪称元代青花中的上乘之作。

蒙古汗国兴起时,今西藏地区的吐蕃国早已衰落,蒙古军队早在1226至1227年间进攻西夏的时候就到过吐蕃境内,一些地方势力先后向蒙古臣服。1235年,窝阔台封次子阔端于西夏之地。阔端派将领曾进兵乌思藏热振和杰拉康两寺,勘察乌思藏各教派的情况。1251年,汉、藏广大地区又划归忽必烈。此时,藏传佛教也已经获得了蒙古王室的认同,西藏地区归入中国版图。忽必烈即帝位,以八思巴为国师,赐予玉印。不久之后,忽必烈又设立了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行政的机构,即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令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务。之后又在藏族聚集地设宣慰使、安抚使、招讨使、万户、千户等职,负责当地军政事务。同时还清查了西藏户口,设置了驿站,驻戍部分藏族聚居区。忽必烈还将西藏作为其第七子奥鲁赤的封地,他的子孙以镇西靖武王封号世袭领有。在元朝的有效治理下,西藏与中原地区加强了联系,西藏社会进一步发展,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庄园和寺庙庄园中,出现了一片经济和商贸繁荣的大好景象。

新疆畏兀儿地区原属西辽统辖,蒙古大军横扫天山南北,在征服西辽之后,又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察合台统治,建立了察合台汗国。此后,察合台汗国东西分裂,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衰落,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反而被畏兀儿族逐渐同化。畏兀儿地区处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也是蒙古军队历次西征的必经之地,因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天山南北原许多操突厥语部落之间的长期融合过程逐渐完成,近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在元代初步形成了。

八思巴会见元廷使臣图

八思巴(1235~1280),为加强中央对吐蕃的行政管理和增进汉、蒙、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图为西藏萨迦寺壁画,描绘了八思巴会见元廷使臣时的情形。

龟鹤纹饰

元代玉器琢工朴素,于素雅中见清丽,此件龟鹤纹玉饰就体现了这一风格。

除西藏和新疆之外,蒙古族历次南下,先后到过四川、云南一带。在元代史书中,对白族、罗罗、金齿百夷、么些、斡泥、峨昌(今阿昌族)、撬人(今独龙族)、依人(今壮族)及土僚等众多民族都有相关记载。元代云南也是蒙古王室的封地之一,设立了很多军事重镇,而且还建立了行省,这些无疑也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