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发展史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发展史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代表一致认为贡山是独龙族唯一聚居的地方,大多数独龙族居住在独龙江河谷,地处祖国边境线。筹委会的代表们一致同意自治县的名称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原贡山县境为自治县辖区,自治机关设在丹当。
民族区域自治_中国独龙族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度,开始了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7月贡山解放后,于1950年4月成立贡山县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4个区(相当于乡),19个行政村,独龙江为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初期,贡山各族民族干部尚未成长起来,广大群众尚无参政的觉悟,基层政权中还留有相当一部分原保长、甲长担任村长,民主建政的条件还不具备。中共贡山县工作委员会和县政府遵照“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加强民族团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敌斗争”的方针,团结和争取民族上层人士,深入发动和开展群众工作,在各区、行政村建立了“团结生产委员会”,作为基层政权的过渡形式,发展了民兵联防武装组织,逐渐使各族劳动人民在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占了优势。同时,积极培养民族干部,采用“师傅带徒弟”,开办培训班,组织民众夜校,送内地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各族骨干积极分子。到1956年,贡山各区行政村全部相继选举建立了乡人民委员会,100多名各族干部进入了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的领导岗位,各族人民真正行使了当家做主的权力。

1956年6月起,贡山各族人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开始筹备成立自治县。于7月24日至27日召开了全县各族各阶层的代表会议,选出各族代表42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就有关自治县的名称、自治民族、区域范围、自治机关所在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协商。各民族代表一致认为贡山是独龙族唯一聚居的地方,大多数独龙族居住在独龙江河谷,地处祖国边境线。虽然独龙族历史上苦难深重,但他们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边境安宁作出过很大贡献。独龙族和怒族又是贡山最早的居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应该以他们为主。筹委会的代表们一致同意自治县的名称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原贡山县境为自治县辖区,自治机关设在丹当。

9月25日,贡山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丹当召开,大会通过了《贡山县人民政府七年来的工作报告》《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和《1956年至1962年的工作规划》。代表们经过充分酝酿,选举独龙族干部孔志清为自治县县长,选出副县长3人(怒族、藏族、傈僳族各一人),政府委员29人,同时成立了自治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有29人。大会还选举了出席怒江傈僳族州代表大会的代表40人。

自治县成立大会

1956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的大会上,正式宣告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成立,县城召开了3000多人的庆祝大会(当时贡山县总人口仅为16000人),各族人民欢欣鼓舞,怒江、独龙江两岸红旗飘扬,鼓乐喧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治县的成立和新中国的生日。独龙族和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此开始自行管理贡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1991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贡山各项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为4506平方公里,现下辖茨开镇和独龙江、丙中洛、捧当、普拉底4个乡,自治县境内居住有独龙、怒、傈僳、藏、汉、纳西、白7个民族,常住人口34600多人(2003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贡山和独龙族山乡的面貌及各项事业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贡山大小山溪河流纵横,遍布全境,十分便于开渠引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内地陆续抽调大批汉、白、纳西等兄弟民族干部、技术人员到贡山,帮助群众开梯田,兴修水利,改造山区。在独龙江地区,独龙族人历史上第一次学会了种植水稻和牛耕;怒江边的丙中洛原本是个荒芜的坝子,如今已成为自治县的“粮仓”;自治县很多地方原来还是乱石河滩、荒草台地的地方,全部整修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地。贡山今天随处可见一片片平整肥沃的固定耕地。

贡山地处边远,是个峡谷山区的特困地区,新中国成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国家对自治县的财政和税收一直采取一系列的特殊扶持、照顾政策,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实行免税和缓征的办法。从1978年开始,国家就免去了自治县的全部农业税收。县政府财政不足部分,由上级财政补贴;贡山又是高寒边疆十类地区,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和扶贫款,重点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贡山县境内只有羊肠小道,人们来往需要攀缘悬崖,爬天梯;过江则靠竹篾溜索和猪槽船或木筏。1964年,翻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人马驿道修通,这条驿道又继续延伸到各村寨,江面上架起了一座座钢索吊桥。1973年,贡山县城通了公路,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六库,时间从原来徒步走半个月不断地缩短为两天、一天、六个小时。1999年7月1日,在国家交通部的扶持下,独龙江公路竣工通车,这条公路今天已经延伸到了各个山村。

贡山历史上无任何医疗机构,到处杂草丛生,蚊蝇成群,疟疾、痢疾、麻风、伤寒、霍乱、鼠疫、天花流行,严重威胁着各族人民的生命。1952年成立县卫生院时仅有两位医生和两位护士,全院设备不过1个高压消毒器,1个蒸馏器,1台显微镜,1个外科和妇产手术刀包,20张病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1956年,自治县的四个区(乡)先后成立了卫生所。到1970年,县内基本上建立了县、社(乡)、队三级卫生医疗网络。如今,自治县已有科室齐全的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乡卫生院和各村合作医疗点。长期危害各族人民健康的伤寒、霍乱、鼠疫、麻风、天花等传染病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消灭、绝迹。

民国时期,国民党从1920年到1949年仅开办过茨开、丙中洛、永拉干、普拉底4所学校,先后有过290名学生,但当时的学校不好好教书,设治局反而以办学为名,搜刮群众,当时已经有2000多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河谷却没有开设一所学校。1951年贡山刚解放不久,政府就派出教师前往独龙江开办学校。今天的贡山有一所完全制中学,包括独龙江中学在内的3所初级中学,自治县的每个村寨都有了完全制小学或小学。

国家从开办学校之日起,每年下拨教育经费,让贡山各族孩子享受免费教育的特殊待遇,农村贫困的学生,课本、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国家都给予免费提供。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仅有一人到内地(大理)读过书,现在独龙族已有大学本科、专科以上毕业生40多人,中专生90多人,有了自己的教授、科研人员、学者、教师、主治医师,省、州、县各级领导岗位都有了独龙族干部。

独龙族山乡的邮政、广播、通信事业,是从“刻木、结绳”起步的。1954年,贡山历史上第一个邮电局成立,1957年,独龙江有了第一个邮电所。1987年,独龙江乡安装了第一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现在各个村寨、很多百姓家里都有了电视。2004年10月,中国移动独龙江基站开通,独龙江进入了数字通信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