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不惯农民工,瞧不起农民工,但他们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让他们看不惯、瞧不起的农民工,撑起了城市的半边天!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农民工盖起来的,城市里的道路是农民工修起来的,城市里的机器也有许多是农民工在操作的!农民工的劳动,已经成了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推动城市发展、繁荣城市经济方面,他们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并且成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
农民工,从他们开始走出农村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他们将代表中国劳动力就业大军的未来。目前,在工人里面,尤其是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里,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占57.6%,而非农业户口,就是城市户口的劳动力,反而只有42.4%了,成了“少数派”。我国建筑业的8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务业的60%、加工制造业的7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已被农民工所取代。农民工的总数已超过1.4亿人,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据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目前上海的770万产业工人中,就有38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占工人总数的50%。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我国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二三产业职工为8504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属于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所以人数上已经与城镇有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大致相当。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主要是农民工,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另外,如果按《工会法》规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可确认为职工身份的条款,那么还有五千多万“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乡镇企业里工作的农民工也属于工人的一部分。这还是2000年的数据,而即使按这个陈旧的数据,也充分显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随着农民工的贡献与作用日益显示,我们的社会开始客观地看待农民工,我们的城市开始逐渐接纳农民工。权威人士指出,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农民工。一个很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各地已把农民工列入城市人口的范畴。
而尤其让广大农民工扬眉吐气的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工人队伍已经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城市户口的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
农民工,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产业工人!他们不再是人口学家论文里的“盲流”,不再是统计数据里的“流动人口”,不再是公安部门清退的“三无人员”,不再是某些市民眼里的“乡巴佬”……他们与城里工人一样,都是中国的产业工人,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对农民工任何的歧视都是不应该的,任何的限制都是不允许的。
从一个被人称为“盲流”的群体,到一个构成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新阶层,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我们的整个社会意识,现在都不能忽视这个阶层的存在了。有学者认为,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主要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了。认识到这个事实是相当重要的。实现把农民工现象作为边缘问题的政策倾向转向作为主流现象的政策,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因此,政府在进行劳动立法、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劳动力市场规制等各种决策时,必须把农民工纳入视野,要对原来的体制进行改革。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呼吁国家要尽快给农民工立法,给他们国民待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整个社会成本降低、社会环境质量变好,国家才能走向发展。”正确对待农民工,事关国计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