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哲学的主体框架

中国哲学的主体框架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周易》智慧:确立以天地为基础的宇宙秩序“易”的由来:1.《易》卦始于伏羲。中国哲学的贡献从上面的两个框图可以看到,中国哲学最终落实为一个自成系统的涉及人伦秩序、公共秩序、生存秩序、生命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体系。自成体系的中国哲学存在的问题是,人伦秩序和公共秩序高度重叠,人伦与法理界限的模糊甚至取消。

一、《周易》智慧:确立以天地为基础的宇宙秩序

“易”的由来:

1.《易》卦始于伏羲

2.“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

“易”的释义:

1.“日月为易。”(《参同契》)

2.“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说文》)

《易》的主旨:

1.“《易》以道阴阳。”(《庄子》)

2.“《易》者,阴阳之象,天地之所变化,政教之所从生。”(郑玄《六艺论》)

《易》的作用:

1.“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系辞上》)

2.“易道周普,无所不被。”(郑玄《周易注》)

3.“《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同上)

4.“《易》弥纶天地之道。”(同上)

5.“《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同上)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易经》)这段话清楚地阐明了人类从自生自发的自然状态向井然有序的文明状态的演进。

《易》的意义: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

3.“《论语》二十篇,乃全《易》注脚,而可以无大过一语,足以括《易》之全。”(清·焦循)

《易》为天地立法,为世事立法,为人伦立法。《易》确立了一种根本的秩序观,确立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儒家智慧:确立以“礼”为基础的人伦秩序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涉及做人做事的细节,确立了一种明确的秩序感和距离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上》)“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

三、法家智慧:确立“以人为本”和“以法治国”的公共秩序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法者,民之父母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管子·明法》)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韩非子·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管子》)

四、道家智慧:确立“以弱胜强”的生存秩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三十三章》)

五、佛家智慧:确立“普度众生”的生命秩序

生命轮回(又称“六道轮回”)。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人生苦海。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苦海。

业有三报。“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涅槃经》)

普度众生。佛说,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但又说,佛度有缘人。即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佛,也不是最终都能成得了佛的,有缘的幸运儿才行。潜在可能性是一回事,现实机遇又是另一回事。

中国哲学的贡献

从上面的两个框图可以看到,中国哲学最终落实为一个自成系统的涉及人伦秩序、公共秩序、生存秩序、生命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体系。从这个体系建构的时间顺序来看,是从宇宙秩序(易)、公共秩序(法)、生存秩序(道)、人伦秩序(儒)到生命秩序(佛);从其价值排序来看,或者说从不同哲学学派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占据的位置来看,依次为儒、法、道、佛、易。自成体系的中国哲学存在的问题是,人伦秩序和公共秩序高度重叠,人伦与法理界限的模糊甚至取消。宇宙秩序和生存秩序在认识起源上的同源和在知识结构上的同构。这个系统大多是基于日常经验观察和思想觉悟,最终都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考成为主要特点,分析的原子论的思考成为其软肋。它不是像古代希腊哲学那样的一套公理体系,其中虽有一些科学观点的偶然闪烁,但最终熄灭于日常的功用需求和生活习惯。这也是后来中国哲学在现代转型中一直偏爱欧洲大陆哲学,而忽视英美分析传统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