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物与人性

植物与人性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早就拿植物比拟人性。总体上看,中国人更喜欢从正面意义上把人比作植物,从负面意义上把人比作动物。从屈原开始,中国人就喜欢以植物比喻人的德行品格。植物常用来喻人的形象和风神气度之美。拿古希腊写实的人体雕塑与此相比,可见中国人对人体美的认识是多么植物化。

古人早就拿植物比拟人性孟子和告子争论人性,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孟子告子上》)董仲舒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从根本上把人植物化的一种思维习惯。总体上看,中国人更喜欢从正面意义上把人比作植物,从负面意义上把人比作动物。说孔子是参天大树,人们绝对没意见;说他像条狗,公众意见就大去了。

从屈原开始,中国人就喜欢以植物比喻人的德行品格。“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到后来,松梅竹兰,无一不是君子的象征。翻开文学史、绘画史,满篇都是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多到令人生厌,不说也罢。

植物常用来喻人的形象和风神气度之美。《世说新语》形容男人:“蒹葭倚玉树”,“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濯濯如春月柳”,“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杜甫总结得好:“皎如玉树临风前”!树而且玉,而且临风摇曳,这样的人该是个啥样子,还真难想象。拿古希腊写实的人体雕塑与此相比,可见中国人对人体美的认识是多么植物化。男人身体是树,女人身体更是草木,此类比喻浩若烟海。较早的是曹植写洛神美女:“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灼若芙蕖出渌波”。比较晚的《红楼梦》,干脆把林黛玉的前世定为一株仙草。当然,人病了也拿树作比:“病来身似瘦梧桐,觉到一枝一叶怕秋风。”(蒋春霖《虞美人》)

甚至男欢女爱也要用植物形容。词人张先,八十岁白发苍苍娶十八岁小妾。苏东坡调侃他:“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枯木逢春,老树新花,梅开N度的老少配,如今已经罕见,杨振宁先生可算一例。文怀沙老身边常有美女随侍,篡改东坡诗形容也很贴切:大师小鸟相依偎,一树梨花傍海棠!古人比拟两性关系,照顾到植物动物两面,在天比翼鸟,在地连理枝,最为准确。同种植物两性交接,除非雌雄同体,一般没有“身体”接触,传宗接代须以蝴蝶蜜蜂等昆虫和风为媒,故植物形象、姿态一般不能动人“性思”,尽管不少植物可做性药。较之梨花压海棠之纷乱煞风景,客家山歌的树藤之喻就贴切生动多了:“山中只见嘞藤缠树哇,世上哪有树哇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哎,枉过一春又一春”,“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前一段还有男权主义的嫌疑,后一段就扯平了,作为女性象征的藤,在这里显然获得了主体性。三十多年前的诗人含蓄很多。舒婷《致橡树》最有名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类似潜伏地下的间谍,重要的、实质性的联络纽结隐蔽不为人见,大家看见的只是公开场合保持距离的寒暄客套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