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入朋友机制

引入朋友机制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擘析亲情、爱情、友情的各自特性,对其中的异同加以鉴别,然后引进朋友机制,异化的亲情关系和变味的爱情关系未必就能获得根本性的匡正,却一定有助于关系的修缮与改善,至少不会加重异化和变味的程度而产生负面作用。学会求同存异,拓宽相同面,减缩差异面,力求做到及时沟通,主动调节。

朋友是相互友好且有一定交情的人。同僚、同窗、同乡、同役连同生意场上的同伴都可以升格为朋友,但这些“同”只能是朋友的渠道与平台,纯粹的朋友概念理应剔除相互熟悉成为朋友的成因,即客观安排、合作互利那层含义。友情即朋友之情,是亲情、爱情、友情三大人情体系中的分支之一。亲情脉系一族,爱情缘于两性,人世间为什么又会派生出不涉血缘、无关两性,但堪与亲情、爱情并驾齐驱的友情呢?表征分析,友情是一生二熟三友好的社交产物,只要主观上有这个意愿,人人能够拥有这块试验田,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趋利避害,趋沃土而避恶土,不断耕耘善良、热情、尊重、信任、欣赏等珍贵的精神食粮,既播种又收获,日久生情,逐步滋生出物伤其类、人同其命的另类感情。

这样把握朋友的成因应该是靠谱的,起码算不得弛谬。可是我总觉得这样还是流于表象,泛于浅层,未能切中事物最深层的根基。有一次公务应酬结束,赶赴另一场子,去KTV与非公务的朋党会合唱歌,后吃宵夜,差不多疯到子时才散伙。打车回家的路上,我蓦地灵光一闪,赶紧掏出手机写下备忘: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潜欲望,才是产生朋友、催生友情的原动力。

朋友的至境是知己,知己是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两颗孤独的心灵的夜遇与盲撞。但凡能成为知己级别朋友的,应该怀有相对深刻的灵魂和相对深厚的情感。两者缺一不可。张春桥绝非浅薄之徒,却无深厚的情感,所以不配拥有知己。他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伟大领袖不是知己,只是一介佞臣式的人物;他与妻子不是知己,后已大白于世人;他与“四人帮”其余三个恶棍更不是知己,虎党狐侪而已。小白菜有深厚的情感,却无深刻的灵魂,与杨乃武算不得知己,一个一往情深的情人罢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是知己,贾宝玉与林黛玉是知己,鲁迅与瞿秋白是知己。说“夜遇”与“盲撞”,是因为知己的产生极其偶然,运气是知己的冥王星。有条件成为知己的潜在对象,必定成倍高于既成事实的知己,绝大多数有发展成知己潜质的人之间不是缘悭一面而隔断了缘份,就是浅交辄止而错失了缘分。

如果将朋友的情愫注入沾亲带故的亲人和爱人,能不能提升亲情和爱情的质量呢?亲在血缘,但亲情拘于宗族一隅;爱在两性,但爱情囿于婚配一人。朋友关系就不一样了,友在漂萍浮梗,基础相对薄弱,但友情翱翔在自由广袤的天地之间。真正能引为知己知音,结成悌友挚友,一辈子屈指可数,不过寥寥,终身空白的也大有人在。然而,朋友的发展数量不设上限,理论上可以无穷多,而且路遥知马力,大浪淘沙,当事人尽凭人格的趋同程度和性格的契合情况,任意舍取升降。有的老朋友由于德行越来越卑劣,脾气越来越乖戾,由哥们姐妹们降格为普通朋友,果真孰不可忍了,干脆废黜了事,最多有道义上的歉疚,不会存在伦理上的后遗症。反之,有的新朋友一见如故,几经接洽,大有相见恨晚之憾,只要外部条件许可,快速蹿升为新的哥们或新的姐妹,此类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纯粹的朋友关系无身份尊卑,无职位高下,无经济贫富,无才学深浅,无仪表美丑,无年龄老幼,直至无性别男女。它可以蔑视一切权贵财主,藐视一切功名利禄,漠视一切世故城府。因此,凡是朋友来信来电来人,尤其是在“举樽执手酢连酬”的时候,我倍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民主、平等三箭齐发,所有烦冗撇在一旁,身轻如羽,浑身涌动起雄鹰鼓翼一般的翅膀感。

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亲属因赡养责任、财产分割问题,邻里为风水纠葛、址界纠纷矛盾,引发阋墙大聒、婆媳不和、邻居无睦等现象大幅度减少。相反,倒是因为观念差异、心理代沟和脾气不投等缘故,导致孝而不顺、亲而不爱,甚至出现反目为仇、恩将仇报或长期冷战现象。譬如子女孝敬父母消费,父母遏制子女浪费;家长营造温室,履行保姆职责,孩子逆反闹独立,争自由;女人成话痨,男人徒抓挠,抑或男人一腔娘们,女人很是不屑,难堪其烦。理念相悖,心气不顺,阻遏了人际沟通,枯竭了修睦情意的来源,成为词性本义的冤家对头。

有的人血缘越近,隔膜越深,乍看不可思议,但在宗族旗幌高高飘扬的东方社会普遍存在。叩源推委,矛盾的根子在于人本意识淡薄,过度强调人与人尤其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趋同和联系,严重疏忽人的即使是孪生关系指纹也不同的差异和独立,对个人的主体性缺乏清醒认识,继而导致尊重缺失。子女对老人重孝、轻顺、失敬,喜欢想当然,习惯于推己及人。父母对孩子重管、轻放、失尊,越俎代庖,横加干涉,而且“唯动机论”,出发点好的就一好百好。至于配偶,视若私有物品,囊中取物,谁的地位高、贡献大、个性强,谁就是说一不二的“户主”。倘使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有可能针尖对麦芒,陷入家庭争执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形同西方民主国家的朝野之争,真正属于互相监督、长期共存的关系了。

擘析亲情、爱情、友情的各自特性,对其中的异同加以鉴别,然后引进朋友机制,异化的亲情关系和变味的爱情关系未必就能获得根本性的匡正,却一定有助于关系的修缮与改善,至少不会加重异化和变味的程度而产生负面作用。

与父母做朋友。要求我们潜心研究前辈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中年父母与老年父母有别,老年父母的花甲后、古稀后、耄耋后又存在差异。理解上一辈人的喜怒哀乐,避免简单复制大一统的昏定晨省和几从几德,杜绝在反哺老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强迫症,把孝心与顺心结合起来,增加晚辈对长辈的恭敬之意。学会求同存异,拓宽相同面,减缩差异面,力求做到及时沟通,主动调节。对于调节不顺、沟通不畅的问题,干脆绕道而避之,非原则性的事项按下不表也罢。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向西方人的家庭汲取有益元素,两代人之间多一点调皮、诙谐和幽默,少一些刻板、严谨和等级。朋友关系内容着广泛的宽松与活跃,没那么多规规矩矩和条条框框,有利于把老人的童心给激发出来,把他们的年龄给倒拽过来。

与孩子做朋友。少端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臭架子,少摆布道和说教的谱儿,凡是不宜在朋友面前亮相的不雅姿态,少在最好不在孩子面前展露。等式交谈,善于倾听,切忌对孩子的浅见陋识不屑一顾,必要时对孩子的陈词滥调,要伪装得耳目一新的样子。既然是交谈,大人不可能三缄其口,但光是循循善诱还远远不够,还要自觉定性为参考意见。挤出金贵的时间,耐下浮躁的性子,不是观看监护孩子玩游戏,而是直接参与孩子的游戏,善于跟孩子“决一雌雄”。如果力量悬殊,孩子不堪一击,可以逊让若干回合,但不可留有明显的作假痕迹。败则捶胸跺脚,胜则欢呼雀跃,不要轻信“胜不骄败不馁”的鬼话,荣辱不惊是成年人的干活,是孩子,就得激扬逞强好胜的斗志,激活出奇制胜的韬略,激励扭败为胜的精气神。日积月累地培植孩子的心智,绝对不比为孩子积累财富次要,而且有助于消弭由年龄和时代构筑起来的天然隔阂,架设沟通的金桥,增进子女对父母的信任度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和力。

与爱人做朋友。不沉湎于朝朝暮暮、卿卿我我,亲密还需有间,“间”就是朋友式的距离,蕴藏着上佳的视角、流畅的气流和坚韧的弹性,“三位一体”,组合成强大的机动性和生命力。智慧的人不会拘泥于恩恩怨怨的得失,不会被是是非非所束缚,因为他们已经禅破一点:廓清是非,了却恩怨,同样只过一辈子,不过两辈子。他们会把爱人经常带进自己的朋友圈子,通过社交应酬,那些在家居时候,男人不宜施展的学养、智慧、豪迈、幽默,女人难得体现的悟性、灵气、大度、贤淑,会在别一天地觅得恰到好处的展示,促使爱人之间彼此刮目相看,重新审视、了解和欣赏对方。

从人类的社会属性去考量,人人都是多面体,既有千人一面的共性,又有一人千面的个性。家庭为眷属,单位为同事,学校为同学,部队为战友,故园为同乡,还有社会上的文友、票友、棋友、禅友、酒友、车友、网友、钓友、舞友、驴友等等的莺朋燕友,身份多如牛毛,四肢上二十个手脚趾都数不过来。只把配偶框定在婚姻家庭的桎梏里,添加一个孩子他爸或者他妈的名堂,着实是作茧自缚的愚蠢之举。成知音也许苛求,做什么共同的发烧友也许不着边际,关键是要瞅准切入点,构建成一种朋友关系的新颖机制,既能以亲人关系蛰居在同一屋檐下,又能凭朋友身份携手融入社交场合,无疑是美好婚姻的左臂右膀,如同佛祖的八大金刚。

考古要立新功,需要考古工作者用科学的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不断翻新各种钻探、勘测、化验、储存技术。应对各种烦冗淆杂的现实生活,同样需要梳理新情况,剖析新矛盾,探索新路子。我们无妨试一试,把亲人塑造成朋友,把爱人调整为友人,在亲情、爱情的情愫里添几分朋友的情分,假以时日,加紧实践,或许会活力无限,妙不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