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评价机制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多方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诊断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宏观调控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首先,社会评价有利于高校查明情况,找出原因,持续发展。以社会评价机制为抓手,引导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领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全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的必要性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社会评价机制介入高等教育领域,是完善政府宏观质量管理的需要,是推进高校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引导质量保障全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政府宏观质量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格局是“管、办、评”一体化。在政府转变职能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应运而生,并在各级各类教育评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一次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笔者认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其实质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关键是政府要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扩大省级政府的教育统筹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从而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基本格局,为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集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于一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就是要使政府、社会和学校各安其位,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政府管什么呢?主要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大政方针、规划计划、公共财政和信息服务,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政府怎么管呢?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重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并努力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社会评价机制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原来的角色定位,彻底改变传统的政府一元评价模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以社会评价为主的模式,有利于政府从具体的高等教育评价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的质量方向,真正履行好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职责。社会评价机制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多方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诊断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宏观调控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因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调控和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专业的教育评价和社会评价,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13]

(二)推进高校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质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由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社会评价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首先,社会评价有利于高校查明情况,找出原因,持续发展。与高等学校自我评价重在进行自我诊断不同,社会评价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重在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关质量信息,但它在客观上对高校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社会评价也像其他教育评价一样,依据一定标准进行,具有鉴定优劣、区分等级、排列名次、评选先进、资格审查等功能。评价者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高校的办学作出判断,给予恰如其分的评定;被评价的高校也只有通过第三方的评价,才能相对准确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及在同类学校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对高校而言,来自第三方的社会评价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它能够帮助高校查明情况,诊断出学校工作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原因何在,如何改进和完善。

其次,社会评价有利于引导高校竞争。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所共有的心理。评价离不开比较,比较会形成压力,产生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努力争胜。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评价常常是不同学校之间的比较,如大学排行就是这样,它有利于引导高校之间的竞争,能够激发被评学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社会评价的结果对先进者是积极的肯定,会强化成功经验,使先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获取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果再不急起直追就会被拉得更远,甚至被淘汰。

再次,社会评价可以促进高校多样化办学。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高校必须走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努力办出特色。“而要引导高校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是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14]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其评估的目的、原则、价值取向和标准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无法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高校为了迎合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估,必然会使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保持一致,这样势必导致对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要求的忽略,同时也抑制了高等教育的个性发展。”[15]社会评价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和标准的差异性,不同于政府教育部门评价的单一质量标准,有利于引导高校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质量保障全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以社会评价机制为抓手,引导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领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全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首先,社会评价能吸引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效率怎样、办学实力强不强,越来越为社会各方所关注,但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加上现代社会信息猛增,一般社会公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社会评价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学的窗户,特别是大学排行榜简洁明快直观,正好满足了一般社会公众希望了解大学的普遍诉求,能有效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引导社会对大学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社会评价可以引导社会教育投资的流向。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紧张是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各国高校都千方百计地吸纳社会资金,以广泛积聚办学资源和实力,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个人、慈善基金会或企业,希望通过捐助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但他们的教育捐助或投资不是盲目的,社会评价的结果为其参与高等教育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甚至有些企业和基金会也会有自己的一整套评价体系,作为教育捐助流向的依据,以保证教育资金作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再次,社会评价能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传统大学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拒斥社会,社会也对其敬而远之。社会评价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校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的质量问题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发挥社会公众对高校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使高等学校能更清楚地了解社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