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

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让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才能逼迫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如果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中国教育的改革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2001年后,国际高中在中国开始兴起,当时多半是私营机构与公办学校合作,凭公办学校的牌子进行招生,因为当时不会有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民办的所谓“国际高中”。如果民营以及海外机构不能正常地进入教育领域,不能有一个生存空间,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这个倒逼的力量是什么呢?这个倒逼的力量应该就是市场的竞争。

当一个学校的生存不受到威胁,甚至办好办坏都没有区别的时候,谁会有压力或动力去尝试改革?因为改革是需要勇气的,改革是痛苦的,改革是要冒风险的。

只有让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才能逼迫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如果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中国教育的改革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一) 办学制度多元化

1930年代的中国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当时中国的经济没有那么发达,社会也非常不稳定,却出了许多文学大家。当时的大学分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大学之间互相竞争,各有特色,谁办得不好,就会遭到学生们的投诉。北大是国立的,清华是半国立的,南开是私立的。教会大学有燕京、辅仁、圣约翰等,都有相当的水准。虽然当时的社会兵荒马乱,但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的,社会风气是正直的,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美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与中国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美国所有顶尖的大学,多半是私立的。英国私立高中的教育远远好于英国的公立高中。就像私营企业更有活力一样,私校从建校之日起,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和教授的方式。而且私校要收取昂贵的学费,如果不能比公立学校提供更加完善、先进的服务,家长是不会去买学费的单的。而且私校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机构,学生和家长不满意,就要关门。所以私校是有生存压力的。有了生存的压力,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二) 政府主导,优胜劣汰

在中国做私立教育太难了。我们也经常感叹自己是在夹缝中生存。

就谈国际高中吧。开始政府是不允许办的,但由于民众对国内大学的不满,纷纷选择出国读大学。但国内的基础教育,包括高考的成绩,不被众多国外名校认可,从国内难以直接进入国外的名校就读。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没有国际高中的时候,不少学生远渡重洋,小小年纪,承受着孤独,承受着寂寞,在没有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指导下在异国他乡求学。2001年后,国际高中在中国开始兴起,当时多半是私营机构与公办学校合作,凭公办学校的牌子进行招生,因为当时不会有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民办的所谓“国际高中”。后来市场认识到,通过国际高中孩子们的确可以进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少商家也看好这块市场蛋糕。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公办学校都与各种不同的私营机构合作,开设了国际班。但由于缺乏监管,一些国际课程班的管理混乱,教师质量差,外教流动大,也引来了不少家长的投诉。201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紧急叫停,不再批准新的国际课程项目,同时对现有的国际课程项目进行了规范整顿。

政府管理规范的其中一条,就是公办国际项目不得另行向学生收费,收费标准定在1 500—2 000元每学期。基本上,“政府买单”公办国际班,同时要求公办资源不得借给民营机构开办任何项目。

这些政策乍一看觉得有道理,既然是公办的学校,就不要去想着赚钱,而且国家出资建的校园的确不应该借给私营的机构去盈利。但仔细推敲,又感到有点儿逻辑不对。公办学校是否应该办国际课程班?如果要办,为什么要政府花钱,政府的经费可以花在更需要的地方。而且选择国际课程体系的家长们是愿意买这个单的。政府愿意花钱去补贴自己的国际课程体验,也不愿意私立机构有偿使用一些闲置的资源。

比如说,要办一个100人规模的国际课程班,如果要办好的话,政府每年除校舍外还需要投入500余万元才能维持运营。学校如果把一些闲置的资源租借给民营机构,每年收入也会有好几百万元,这样一进一出,每年可以省下近千万元。这千万元可以做公益,也可以用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但目前的政策似乎两头都不讨好。公办学校不高兴—校长完全失去了尝试国际课程体系的动力;民营机构日子也难受—民营的学校政府是不拨款的,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营,必须要收取高额学费,但多数家长当然愿意享受免费的午餐了。这也造成了公办与民办体系极为不公平的竞争,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国际高中这一领域,其他教育领域也是一样,有时候民办教育连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的机会都没有。

(三) 鼓励社会资源大办私立学校

如果民营以及海外机构不能正常地进入教育领域,不能有一个生存空间,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很难深入下去的。只有民营机构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但受市场欢迎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份额,不再扮演公办教育的补充角色的时候,才会对中国的传统公办教育产生冲击,那时中国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改革和发展。

每个国家的教育一定具有强烈的本国特色。别的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我们也许不能照搬,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选课体系,应该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我们在分析各国的教育体制及其存在的原因后,可以想想我们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应该怎么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