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理性思想新用论

公共理性思想新用论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观之,孟子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无疑具有公共的性质,其思维导向是公共理性的。我们探讨和研究孟子公共理性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研究他思想的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从其公共理性思想得到启迪; 另一方面,研究他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资借鉴。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凸显在其公共价值观和公共伦理思想中,因此,借鉴其思想主要专注于价值借鉴和伦理借鉴,主要从借鉴公共价值、借鉴道德关切、借鉴伦理建树三个方面展开。

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从哲学上的公共价值论转化为社会的公共伦理,建构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哲学价值观和伦理观。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之所以具有公共的性质,关键就在于其价值观与伦理观针对的是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解决的是社会大众和黎民百姓的问题,即是说孟子思考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所指向的对象是社会公民,不管对象本身是否具有德性和能力,所有的对象都被纳入这一价值观和伦理观之中,并将对象进行适当的价值观规约和伦理的规范,希望能调适成为社会公民。国君、君子、大夫、士人、黎民按现代的话说可以统合为“公民”。“公民”一词在卢梭那里得到较好的论述。“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 当它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 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心不称为人民; 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1]孟子说的“黎民”类似于卢梭说的“臣民”,孟子希望所有的这些对象都能成为国家的“公民”。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万物皆备于我”“大丈夫”的主体意识,说明个体不仅仅是一个“臣民”,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公民”。由此观之,孟子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无疑具有公共的性质,其思维导向是公共理性的。

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在当代被提及和研究,目的是将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和度越,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不应静态地搁置于传统的书阁之中,而应广泛地参与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之中,走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传统文化走向未来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观感、灵感、动感、美感。所谓观感,即是在玩味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给人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产生“心同理同”的感受; 所谓灵感,即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体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和碰撞,提升了人的灵魂和境界; 所谓动感,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审视使人产生了规范自身言行的意向;所谓美感,即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细细研读,感受到其语言的“文”性、思维的“理”性、方法的“中”性,范围的“统”性,达到至圣至美的感觉。孔子、孟子的思想确实可以称为“圣”言,程子说: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2]。孟子的思想具有观感、灵感、动感和美感,这样的思想必须被纳入民族复兴之路的使用上。

孟子从哲学、政治、经济及人格等方面系统地阐明了他的公共价值观和公共伦理思想。我们探讨和研究孟子公共理性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研究他思想的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从其公共理性思想得到启迪; 另一方面,研究他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资借鉴。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凸显在其公共价值观和公共伦理思想中,因此,借鉴其思想主要专注于价值借鉴和伦理借鉴,主要从借鉴公共价值、借鉴道德关切、借鉴伦理建树三个方面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