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价值思想演化论

公共价值思想演化论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通过公共价值观念的逻辑推演,走过了哲学形而上学可能论、思想条件可能论和思想主要内容论。至此,孟子公共理性思想在公共价值方面基本实现了理论完备。孟子希望其公共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社会伦理,成为一种社会公约,成为社会人人共同遵守的规则,成为一种社会契约。这一思想演化主要从为善达“道”、以“道”成伦和以“伦”规范三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形成公共规范和公共伦理。

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通过公共价值观念的逻辑推演,走过了哲学形而上学可能论、思想条件可能论和思想主要内容论。至此,孟子公共理性思想在公共价值方面基本实现了理论完备。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不仅仅限于公共价值观念,还包括公共价值在现实中的实践,公共价值要向现实伦理转化,理性的东西是思维的成果,思维依赖于现实但附加了想象,理性的东西是对世界的思考,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可能世界的思考。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在哲学形而上学的论述上完成了思想的理论可能性基础,通过对古圣先贤思想的继承和对现实条件的考量,完成了思想的现实可能性基础,孟子公共价值思想对形上可能论和形下可能论的完成自然而然过渡到孟子公共价值观念内容论,使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步入到现实之中,这一过程是从可能的世界进入到现实的世界,因为哲学形而上学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的论证,而公共价值观念本身必须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不能超脱人类社会的群体。因此,孟子的公共理性在公共价值方向上实现了阶段性的归结,表明公共价值论完成了它自身的使命,可能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都是完整的。但孟子的公共理性思想并没有终结,其公共价值观念还要进一步走向现实,深入到人类社会群体之中,实现价值观念的现实转化。价值观念进入现实需要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规范性的东西,即是观念的伦理化、规范化。如果说公共价值观念是“道”,那么“道”必须能够服务于“器”,并且指导“器”。《周易》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道”必须在现实中实现转化,才能服务于社会现实,而儒家思想本身是非常注重现实的,追求经世致用、利用安身。这一转化则是变通,通过变通成就天下大业。理性向现实的转化在儒家那里是价值观念伦理思想的转化,公共价值观念类似于一种“社会公约”或者“公意”,必然向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转化。“社会公约”在卢梭那里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卢梭的观点认为“社会公约”具有自愿和强制的双重效应。孟子希望其公共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社会伦理,成为一种社会公约,成为社会人人共同遵守的规则,成为一种社会契约。但是社会契约不可能一下从公共价值观念转化而来,这个转化需要从“道”演化为“礼”,以“道”为理念,逐渐演化社会规则。这一思想演化主要从为善达“道”、以“道”成伦和以“伦”规范三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形成公共规范和公共伦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