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性选择论与博弈论的区别

理性选择论与博弈论的区别

时间:2024-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在数学上证明选择的实际效果,美国经济学家曾于战后提出了理性选择论,其理论基础就是认定所有人都“追求最大化的个体效用”。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理性选择论以及像本面试题这种糟糕、幼稚的选择游戏虽然与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表现相去甚远,却成为我们整个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体系的基础。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挑战理性选择论的正统地位。

哲学政治经济学,牛津)

这道面试题真是荒谬透顶、颇具冒犯性质,而且还有很强的性别歧视意味!不过我姑且认为提问者故意提这种挑衅性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要阐明某个观点。实际上在经济学领域,提出此类问题确实与经济学研究大有关系,对某些经济学家以及某个误入歧途的经济学流派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用假设性的游戏展示人的选择。

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76年写出巨著《国富论》之后,“选择”这一议题已经成为大部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同时它也是自由化市场逻辑的精髓所在。斯密认为,如果能够保证市场的自由化,市场就能够永远提供适量的商品,因为有一只无形的利己之手通过我们的选择对市场进行操控。

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做出选择,经济和社会就会得到最好的结果,人民的福利和福祉就能最大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等20世纪理论家相信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最佳利益是什么,所以诸如国家负责分配资源等旨在指导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举措都注定会失败。他们表示自由化市场不只是让你自由选择要买什么,它还允许你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在数学上证明选择的实际效果,美国经济学家曾于战后提出了理性选择论,其理论基础就是认定所有人都“追求最大化的个体效用”。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专注于如何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换言之,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对自我利益及内在欲望的理性追求。(读到此处,你应该能够看出上述面试题中的端倪了。)

理性选择论认为我们可以用数学对市场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这种观点简单明了,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成为一大批经济观点的基础,并因此产生了不少深具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所提出的社会选择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基于法国18世纪政治思想家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的三向投票悖论[1] 证明人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这就是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阿罗认为,就算政治决策的动机很好,它也必将侵犯到个人的自由,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做出正当有效的社会选择。[2] (从这里也能看出本面试题的提问初衷,因为面试题中同样给了你三个选择。)

博弈论是从理性选择论中衍生出来的另一著名理论,[3] 试图用数学方法解释人们所做的选择,将选择视为博弈双方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的战略游戏,是理性选择论的纯数学表达形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人类的购物行为,也包括动物的进化过程。其中最经典的应用实例就是“囚徒困境”。两名共犯被单独囚禁,谁先揭发对方就可获得减刑优待。根据博弈论观点,每个囚犯的唯一理性选择就是假设对方会做出对其最为不利的事情,因此最佳选择就是抢先告密。

问题是,后来有科学家设计了有真人参与的囚徒困境科学实验,结果很少有人会选择抢先告密,大部分实验对象都表现出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对他人的信任,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会精打细算,不会完全基于满足自我利益。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感谢上苍,幸好像“我该选哪位美女”、“她会如何反应”这样的理论性选择游戏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理性选择和博弈论对人类形象的描绘不仅十分古怪,而且相当矛盾和对立,就好像我们全都是精于算计、逻辑性很强的机器人,每个人唯一的驱动力就是动物欲望。实际上人类是非常复杂的生物,动物性只是我们身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从一方面来说,我们很少能够做到完全理性;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同时也是社会动物,因此相比自我满足的欲望,我们通常更需要与他人处好关系,建立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像达成共识和一致意见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可能的,更是我们想要的,虽然这当中略带讽刺意味。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理性选择论以及像本面试题这种糟糕、幼稚的选择游戏虽然与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表现相去甚远,却成为我们整个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体系的基础。在这些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市场自由化及解除市场管制等经济举措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一时,但据此创建的经济模式和制定的经济政策最终导致全球经济于2008年出现了灾难性的大崩溃。此后就连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其他理性选择的坚定捍卫者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学家们之前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挑战理性选择论的正统地位。

问题是还有很多经济学家仍然相信“如果有三个裸体美女站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个?”这种思考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在回答裸体美女这个面试题的时候,有些人的思维有可能会比较跳跃,甚至会援引“柠檬市场”理论进行阐释。“柠檬市场”概念由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提出,最初适用于购买废弃旧车,解释人们在不知道自己会买到什么样旧车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当然,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三位没穿衣服的美女,那么这个不确定的问题似乎也就不复存在了,一般都会选三位美女中最漂亮的那位。有些人可能还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扯到“享乐定价”、“体验商品”(即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够获取全面信息的商品)之类的术语。

当然,上述所有推测和答案都很令人不快,只有经济学家(一般均为男性)才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具有教育意义。在回答这一类稀奇古怪的假设性问题时,我的答案会比任何正统的经济分析都更加复杂,同时也更加细致和深入。其次,从三个美女中“挑”一个就像是在奴隶市场上挑选奴隶一样,这样做不仅唐突无礼,而且也非常愚蠢,因为完全没有考虑被挑选者对此事的看法或意见。

我只希望提问者真的是想用这个问题来刺激我挑战正统的经济学以及这种所谓“困境”的荒谬性。否则问题就将十分严重,我不仅有可能因此面试失败,还有可能沦为笑柄。因为当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大谈特谈经济学理论的时候,面前站着三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美女,那可就太煞风景了……

【注释】

[1]孔多塞认为,三向选举的最终结果很容易会陷入僵局,因此不论哪一方获胜,都有三分之二的选民将选票投给其他人。

[2]“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社会选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投票和市场机制,前者一般用来做出‘政治’决策,后者用来做出‘经济’决策。”——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年)。

[3]博弈论是才华横溢的匈牙利裔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的独创观点,很多人认为他就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奇爱博士》中精神错乱的核武科学家之原型人物。该理论于1928年提出,但直到诺依曼和奥斯卡·莫根施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在1946年出版以后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写作此书时正受雇于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从事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