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博弈中的变革与选择

博弈中的变革与选择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佩琼摘 要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在共同面对时刻变化、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时,企业发展和高职教育都面临着变革与选择,在矛盾和冲突的博弈中都会进行优超策略的选择并加以实施。富士康机器人战略启动。特别是2006年以来,发展中的高职教育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与本质要求。

沈佩琼

摘 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在共同面对时刻变化、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时,企业发展和高职教育都面临着变革与选择,在矛盾和冲突的博弈中都会进行优超策略的选择并加以实施。因此,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成长必须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思考必须超前于社会的认知。

关键词 企业战略 高职转型 合作 博弈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该如何应对?随着全世界劳动力价格提升,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中国大陆逐渐消失,企业又该如何选择?而与企业有着天然联系的高职教育又将何去何从呢?

富士康机器人战略启动。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制造”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过去10年间,富士康正是利用这一优势,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使自己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然而2011年第四季度, 富士康却公布了制造百万机器人大军的惊人计划。郭台铭宣布: 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三年后达到百万台。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这一举措引起各界瞩目。

业内专家由此预言,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将挤占人工岗位的现象不可避免,势必伴随着一批生产工人的下岗。而同时,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郭台铭表态,“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

无疑,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大胆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寻求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才新的需求。

企业大学的兴起与壮大。1997年, LG企业大学扩展训练课程在天津的成功实践引起的巨大轰动,让中国的企业开始注意到企业大学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开始“试水”。自2006年起,国内企业对企业大学的热情逐步显现,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开始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大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大学已有200多家。而正在预备创建企业大学的国内企业也为数不少。如在江苏,为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2011年6月,江苏省经信委和省中小企业局就台有关文件,全面启动了“江苏省企业大学创建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民营企业中创建十所示范性企业大学。苏宁电器集团、红豆集团、宏图三胞、雨润集团、南钢集团、沙钢集团、海澜、远东集团和徐工集团等企业已被纳入建设示范单位。目前,处于发展中的苏宁大学被公认为是当下最好的企业大学。2011年11月15日红豆大学的揭牌,成为继苏宁大学后,江苏省第二家、无锡市首家省级示范性企业大学。

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人才战略始终是每个企业头等大事。从全球范围来看,从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正式成立以来,目前全球企业大学超过3700多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

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 10多年的“洗礼”, 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得到很大的发展,拥有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内涵和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会认可度有所改观。特别是2006年以来,发展中的高职教育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与本质要求。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各类学校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合作效果并不如愿,推进过程并不顺利,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不少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在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政策效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障碍

2011年8月31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和地位被强化,高职教育是类型教育开始被认同。

但就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而言,体系建构问题、招考制度问题、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校企深度合作等问题仍然还是需要认真关注与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面对人口红利下降引发的“生源”大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存掣肘。今后3—5年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将深刻体验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而合作伙伴们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蝶变”,更会让高职教育在实现美好愿景的征程中接受更大的挑战。

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组织,人力资源是他们的共同关注。但在人的培养战略上,他们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对象相同,但侧重点不同。关注对象都是人,但学校教育对象重点在人力资源形成的前期和中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在后期。第二,目的作用一致,但侧重点不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引导人与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人、培养人与激发人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人形成社会与组织需要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从现有的基本素质与基本知识中开发与培训出社会与组织所需要的特定素质、特定技能与特定知识,把自然形成或由教育形成的可能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第三,由于校企各自目标任务不同,因此,在人的培养上也表现出内容和手段上一致,但又不尽相同的情形。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我们倡导职业教育校企要深度合作,“零”距离对接,意在表达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

合作共赢是校企一致憧憬的美好理想。但在利益诉求上还必须承认校企天生有别。作为企业的代表,如富士康,它仅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应对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富士康以机器人战略作为成本均衡年代无奈的选择。而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企业大学,其寓意和价值无疑是通过此举成为企业人才的孵化器和企业战略实施的助推器。

管理者的成长必须超前于社会的发展;管理者的思考必须超前于社会的认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企业改变“规则”,在博弈中从各自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优超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也是必然。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或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市场都会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无可非议。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能否真正为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教育的饯行者们是该需要采用博弈思考方式,勾勒出未来的发展宏图和全新的实施路径的时候了。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球化战略实施,企业发展和高职教育都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必然要在不断博弈中进行变革与选择。

博弈论强调双方唯有选择各自的优超策略,使双方利益都得以改进,从而实现纳什均衡,才是双方最好的策略选择。据此,新形势下,如何在政府推动、行业引领下,建立起校企合作新关系的关键是: 探索如何保证博弈多方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途径。

博弈理论有这样的基本判断: 如果博弈进行多次,只要对策者知道博弈次数,他们在最后一次肯定采取互相背叛的策略。在次数已知的多次博弈中,对策者没有一次会合作。

这样看来,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利益冲突,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又由于制度变迁是在多次重复博弈中进行的,校企合作这个决策的矩阵应该没有最优解。

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在共同面对时刻变化的、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时,高职教育应当比普通教育准备更充分、应变更迅速。高职教育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要求,的确还要经过很长的艰辛跋涉。

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弗兰克·韦伯斯特(Frank Webster)等在《后现代大学来临?》一书中指出: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强调。首先,大学教育的本质和魅力很可能遭到破坏。高等教育日益演变成更大范围的“闲暇—学习”产业的一部分。其次,市场化意味着任何学科或领域都不可能在商业活动的冲击下保持其完整性和独立性。由于学生被视为客户,一方面他们被赋予了权力——他们的要求可以随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他们的权力又被剥夺了——因为他们的长远需要可能被忽视了,他们很难参与到符号性、精神性和充满魅力的教育过程中。

那么,在变革和选择中,高职教育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保华.富士康启动百万机器人战略[J].长三角,2011(12)

[2] 孙彬.无锡首家示范性企业大学红豆大学成立[N].新华网江苏频道2011-1-15

[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8-31

[4] 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 弗兰克·韦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侯定凯,赵叶珠译.后现代大学来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