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初隐士群体的白体诗歌创作

宋初隐士群体的白体诗歌创作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初的隐者延续五代隐逸之风,人数庞杂。[135]仅《宋史·隐逸传》立传者收有近五十人,这其中宋初隐士达到近四成,部分隐士有作品传世,其中就有诗作受到白体诗风影响的著名隐士如魏野,上文已详论。《全宋诗》卷一收其诗16首。《全宋诗》收诗作6首、断句2则。全诗语言通俗诙谐,有白体的浅熟特征,再如:总之,宋初隐士朱贞白的诗歌题材极小,具有生活化甚至琐碎化倾向,这与白体有相似之处。

仕与隐的矛盾,在我国古代文人身上始终存在,“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34]几乎成为人们抉择的缘由。晚唐五代以来,战乱频仍,文人地位不堪,使得儒家人格日益萎缩,遁世避祸成为乱世文人的选择。因而,晚唐五代是我国隐逸之风大盛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隐逸人格也形成于此。

宋初的隐者延续五代隐逸之风,人数庞杂。既有“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的道教神职人员,即所谓“道士”群体;也有那些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才德学识并甘愿出世的隐者,即所谓“隐士”群体,他们又被称为“处士”“高士”“逸士”等等。

虽然他们存在明显差异,出入仕途的原因与程度各异,但在根本问题上都选择了远离仕途,洁身自好。此外,他们的道德修为、气质人格、情趣爱好等等也都有颇多相似之处,故而,一并放入隐士群体中勾勒。

张海鸥先生说:“《宋史》隐逸传收四十九人,这远非宋代隐士的全部。我又从多种方志中检索得三百七十八人,这仍非宋代隐士的全部。”[135]仅《宋史·隐逸传》立传者收有近五十人,这其中宋初隐士达到近四成,部分隐士有作品传世,其中就有诗作受到白体诗风影响的著名隐士如魏野,上文已详论。此外,尚有陈抟、朱贞白、种放等人,他们的诗歌散淡闲适、悠游无闷,语言直白,不避俗语,不讲形象,冲口而出,自由洒脱。其创作心态极为闲适散漫,与白居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诗作也近似白居易闲适与表达人生哲理之作,应属于宋初外围白体作家群,现简略考察如下:

(一)陈抟

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人称白云先生,宋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少读经史百家之书,后唐明宗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二十余年。又隐居华山云台观,止少华石室。后周诏为谏议大夫,不受。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朝京,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卒。有诗六百余首,今散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全宋诗》卷一收其诗16首。

陈抟是五代宋初一位仙真高隐和学术大师,有深厚的传统儒家修养,并以此融合黄老思想、道教方术及佛学禅宗于一炉,使其无论在道教思想史上,还是在儒、佛思想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他直接开启宋代学术汇通三教的序幕。陈抟的诗歌自然以宣传道家、道学归隐思想为主,现略作分类如下:

其一,直接宣扬归隐思想的诗作。

这类诗作不讲诗歌形象性,直截了当阐释自己的观点,语言极为直接,不避俗语、俗意。如《辞上归进诗》:

草泽吾皇诏,图南抟姓陈。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乞全麞鹿性,何处不称臣。[136]

这首诗应是作者向帝王上的归隐诗。作者深受皇恩爱戴,被召入京,但内心依然恋及华山,作者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四海之内的一个闲人,面对浇薄的世态,唯有诗情是真。诗结尾处乞求放归山林,以全麞鹿般自由散漫之性,在哪里不都是向帝王称臣,何必拘泥于庙堂呢?陈抟在《石刻诗》中也说:“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元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137]当然陈抟不是一开始就走归隐道路的,他也是在尘世碰壁之后,才幡然醒悟的,他在《归隐》一诗中写道: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138]

陈抟还有《对御歌》,语言极为通俗,如同白话,真是老妪能解,但诗意极为通脱,创作心态极为洒脱,其诗为:“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氈,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管什玉免东升、红轮西坠。”[139]

其二,写景诗。

陈抟写景诗大多写自己隐居华山周围的景物,有气象雄浑的,如《华山》:“半夜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140]《诗一首》:“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141]《冬日晚望》:“山鬼煖或呼,溪鱼寒不跳。晚景愈堪观,危峰露残照。”[142]也有萧瑟冷峻的,如《题石水涧》:“银河洒落翠光冷,一派回环淡晚晖。几恨却为顽石碍,琉璃滑处玉花飞。”[143]

陈抟也有在景物诗中表达归隐思想的,如《西峰》:“为爱西峰好,吟头日尽昂。岩花红作阵,溪水绿成行。几夜碍新月,半山无夕阳。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144]陈抟景物诗是其诗歌的精华,写景既有细腻之笔,又不乏气势,语言清丽峻洁,白体的成分不多。

其三,赠友诗。

陈抟还有少量的赠友诗,则语言极为平易,风格近似白体,如宣扬人生如梦、早日归隐的《赠金励睡诗二首》[145]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用。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炉里近为乐,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比较常人与至人对梦与人生的不同理解,常人浑浑噩噩,不知现实也如同梦中,贪求无度;至人则视现实如梦,视梦为游仙。此外,陈抟还有《喜英公大师挂锡太华》:“暗喜莲峰作近邻,拨开云雾见师频。有时问个艰难字,便沐周旋说与人。唐李监应留后迹,汉蔡邕想是前身。堪嗟继踵无徒弟,笔法收藏在渭滨。”[146]语言近似散文笔调,平易流畅,近似白体。

(二)朱贞白

朱贞白,生卒年不详,江南人,自号处士,隐逸至终。《全宋诗》收诗作6首、断句2则。其诗具有白体通俗浅易、诙谐幽默的风格。《杨文公谈苑》说他“善嘲咏,曲尽其妙,人多传诵”。[147]可谓戏谑怒骂皆成文章,如《咏刺蝟》:“行似针毡动,卧似栗裘圆。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148]诗歌题材甚小,读之通俗可爱。这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刺猬,憨态可掬又刚猛无畏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再仔细一想仿佛诗里还有一层意思,这浑身长刺的刺猬又象征谁呢?言简而不乏情趣。

再如《谒贵公子不礼书格子屏风》:“道格何曾格,言糊又不糊。浑身都是眼,还解识人无?”[149]由诗题可知此诗写作的缘由,即作者拜谒贵家公子却未曾得到应有的礼遇,题诗格子屏风之上。诗歌字面意义十分明确,前两句写格子屏风的形状,后两句语意诙谐风趣,一“眼”字语意双关,一指格子之眼,屏风为格子屏风自然浑身是眼,但其下一句“识人无”,可知其“眼”还指贵公子的有眼无珠,不识人物。全诗语言通俗诙谐,有白体的浅熟特征,再如:

当望当望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没柄扇。[150]

——《咏月》

蝉眼龟形脚似蛛,未尝正面向人趋。如今钉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151]

——《咏螃蟹》

久久终须要,而今未要君。有时闲忆着,大是要知闻。[152]

——《题棺木》

与虱都来不较多,挑筋斗大娄罗。忽然管着一蓝子,有甚心情那你何。[153]

——《题狗虱》

总之,宋初隐士朱贞白的诗歌题材极小,具有生活化甚至琐碎化倾向,这与白体有相似之处。在诗歌语言方面,即幽默嘲谑、通俗易懂,又蕴含托物之志,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三)种放

种放(955—1015),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洛阳人。曾隐居终南山三十年,真宗咸平五年(1002)出仕为左司谏,后直昭文馆。景德二年除右谏议大夫,后历官至工部侍郎。晚年移居嵩山。大中祥符八年(1015)卒,年61。有《种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两卷,均散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全宋诗》收其诗9首、断句4则。诗歌具有较为明显的感伤情怀。种放早年隐居,后入世为官,心中时时有仕隐的矛盾。为官之时,惴惴不安,心念自由之身,如《寄怀》:“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中途失计被簪绂,目睹荣辱心潜惊。虽从鹓鸾共班序,常恐青蝇微有声。清风满壑石田在,终谢吾君甘退耕。”[154]

此诗即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首联写自己出生背时,本性孤僻,轻视浮名利禄。颔联则说自己中途“失计”接受官职,在官场之上目睹名利的纷争而内心暗自惊悚。颈联注重突出内心仕隐的矛盾,虽为宦与鹓鸾同列,但内心时刻担心遭受“青蝇”们的责难诋毁。尾联用田园的朗朗清风含蓄反衬官场的阴暗,表达自己甘心退耕的心愿。全诗语言平易,近似白体风格。此类诗歌还有:

我本厌虚名,致身天子庭。不终高尚事,有愧少微星。北阙空追悔,西山羡独醒。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155]

——《寄二华隐者》

竹扉常昼掩,幽僻置身安。自委渔樵分,因思出处难。周庭方设燎,汉将尚封坛。莫问渔樵意,人寰事万端。[156]

——《酬陈齐民见寄》

种放也有一些抒发闲适的诗作,心情自在安闲,与白体诗人的作诗心境有相似之处,但清闲中又含有一丝的无奈,如《夏日村居》:“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红绽紫葳香,岚沈玉膏冷。看云时独坐,慎事常中省。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157]此诗具有唐人风貌,尤其是“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极为传神,同时也可看出作者的寂寞之情,再加上“阴阴”与“寂寂”的环境,“冷”“独”的心情,一个孤独寂寥的诗人形象被营造出来。再如《咏桃》:“习习香薰薄薄烟,杏迟梅早不同妍。山斋尽日无鸾□,只与幽人伴醉眠。”[158]情趣相似,语言清丽易晓,流畅自然,有白体风味。

此外,种放还有咏史讽谕性质的诗作,前者有《潇湘感事》:“离离江草与江花,往事洲边叹复嗟。汉传有才终去国,楚臣无罪亦沉沙。凄凉野浦寒飞雁,牢落汀祠晚聚鸦。无限清忠沉浪底,滔滔千顷属渔家。”[159]作者感叹屈原的无罪沉沙,贾谊的有才去国。此诗环境描写极为出色,离离江草,艾艾江花,一片凄凉。继而,又用寒飞之雁、暮聚之鸦衬托潇湘的悲凉,十分出色。

后者如《谕蒙》:“大盈卑百渎,自成浮天浔。崇丘下累块,竟为蔽日深。王者在谦小,夙惟尧禹心。拜言尊贤仁,慎德弃珠金。自满九族散,匪骄百善寻。炳兹夏商鉴,灭国因夸淫。”[160]讽谕诗在太祖、太宗朝白体诗人中不多。这首讽谕之作寓意直白,与白居易讽谕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是一致的。

宋初隐士诗风近白者人数众多,诸如王昭素、苏澄隐、张无梦、李渎也有少量的诗作传世,也有白体浅显的特征,这里不再逐一阐述了。

总之,宋初白体诗人是一个人数极为庞大的又相对松散的诗人群体,既有典型的核心诗人群体,也有相对外围的近白群体作家。他们之间以风格近似相维系,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就跨越时间来看,绵亘宋初数朝,并有延续的趋势。就其作家身份来看,上至帝王将相、名公巨卿,下至山林野士、方外僧道,十分复杂多样。就作家个体而言,也存在阶段学白的复杂情况,即先期学白,而中途更轨易辙另投他门者,或本有其他风格,受白体兴盛的刺激而转入其中者;存在一人而兼具多种风格的,或白体占据其主导风格的,或白体只偏居一隅的;甚至宋初还存在大量的偶尔学白者,他们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白体诗人,但他们也促使宋初形成规模浩大的学白浪潮,对整个宋代的学白风气都有积极意义。

【注释】

[1]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2]《全宋诗》,第三册,第1367页。

[3]《全宋诗》,第二册,第1139页。

[4][宋]阮阅编,周本淳校《诗话总龟》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5]《全宋诗》,第二册,第1139页。

[6]《全宋诗》,第二册,第1139页。

[7][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四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80页。

[8]《全宋诗》,第二册,第1139页。

[9][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10][宋]晁公武著,孙猛校《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71页。

[11]《全宋文》第7册,卷一五〇,第385页。

[12][元]方回著,李庆甲汇评《瀛奎律髓汇评》卷一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66页。

[13][宋]欧阳修著,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14][日]池泽滋子《丁谓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336页。

[15][宋]范成《吴郡志》卷二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5册,第184页。

[16]《全宋诗》,第二册,第1148页。

[17]《全宋诗》,第二册,第1145页。

[18]《全宋诗》,第二册,第1149页。

[19]《全宋诗》,第二册,第1144页。

[20]《全宋诗》,第二册,第1148页。

[21]《全宋诗》,第二册,第1145页。

[22]《全宋诗》,第二册,第1147页。

[23][元]脱脱《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第9570页。

[24][宋]曾慥《类说》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9册,第30页。

[25][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26][日本]池泽滋子《丁谓〈青衿集〉多数诗存世》,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27]《全宋诗》,第二册,第1148页。

[28]《全宋诗》,第二册,第1146页。

[29]《全宋诗》,第二册,第1143页。

[30][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3册,第662页。

[31][日]池泽滋子《丁谓不应归入西昆派——评丁谓与〈西昆酬唱集〉》,载《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6页。

[33][宋]郭维森《乖崖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5册,第577页。

[34]《全宋诗》,第一册,第539页。

[35]《全宋诗》,第一册,第521页。

[36]《全宋诗》,第一册,第522页。

[37]《全宋诗》,第一册,第542页。

[38]《全宋诗》,第一册,第542页。

[39]《全宋诗》,第一册,第522页。

[40]《全宋诗》,第一册,第534页。

[41]《全宋诗》,第一册,第538页。

[42]《全宋诗》,第一册,第531页。

[43]《全宋诗》,第一册,第526页。

[44]《全宋诗》,第一册,第536页。

[45]《全宋诗》,第一册,第541页。

[46]《全宋诗》,第一册,第531页。

[47]《全宋诗》,第一册,第550页。

[48]《全宋诗》,第一册,第540页。

[49]《全宋诗》,第一册,第530页。

[50]《全宋诗》,第一册,第544页。

[51]转引自: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52]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53]程千帆《程千帆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54]《全宋诗》,第一册,第262页。

[55]《全宋诗》,第二册,第1062页。

[56][南朝宋]刘义庆、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07页。

[57][南朝宋]谢朓、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58]《全宋诗》,第一册,第263页。

[59]《全宋诗》,第一册,第263页。

[60]《全宋诗》,第一册,第634页。

[61]《全宋诗》,第一册,第635页。

[62]《全宋诗》,第二册,第986页。

[63]《全宋诗》,第二册,第986页。

[64]《全宋诗》,第二册,第986页。

[65]张鹤霖《浅论白体诗和昆体诗的同质异构》,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6]曾枣庄《论〈西昆酬唱集〉的作家群》,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

[67][清]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8页。

[68][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6页。

[69][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页。

[70]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3页。

[71]《全宋诗》,第二册,第895页。

[72]《全宋诗》,第二册,第907页。

[73]《全宋诗》,第二册,第907页。

[74]《全宋诗》,第二册,第937页。

[75]《全宋诗》,第二册,第898页。

[76]《全宋诗》,第二册,第912页。

[77]《全宋诗》,第二册,第922页。

[78]《全宋诗》,第二册,第899页。

[79]《全宋诗》,第二册,第902页。

[80]《全宋诗》,第二册,第932页。

[81]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82]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83]张鸣《宋初水边林下的白体诗风》,载《文史知识》1997年第8期,第13页。

[84]《全宋诗》,第二册,第1230页。

[85]《全宋诗》,第二册,第1019页。

[86]《全宋诗》,第二册,第992页。

[87]《全宋诗》,第二册,第994页。

[88][宋]吴尊路《闲居编·序》,《续藏经》,第101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89][宋]释智圆《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90]《全宋诗》,第三册,第1559页。

[91]《全宋文》卷三一〇,《钱唐闻聪师诗集序》,第233页。

[92]祝尚书《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载《乐山师范学院》2003年第5期。

[93]《全宋诗》,第三册,第1560页。

[94]《全宋诗》,第三册,第1571页。

[95]《全宋诗》,第三册,第1502页。

[96]《全宋诗》,第三册,第1549页。

[97]《全宋诗》,第三册,第1566页。

[98]《全宋诗》,第三册,第1502页。

[99]《全宋诗》,第三册,第1576页。

[100]《全宋诗》,第三册,第1497页。

[101]《全宋诗》,第三册,第1498页。

[102]《全宋诗》,第三册,第1566页。

[103]《全宋诗》,第三册,第1536页。

[104]《全宋诗》,第三册,第1570页。

[105]《全宋诗》,第三册,第1568页。

[106]《全宋诗》,第三册,第1570页。

[107]《全宋诗》,第三册,第1511页。

[108]《全宋诗》,第三册,第1578页。

[109]《全宋诗》,第一册,第18页。

[110]祁伟《佛教山居诗研究》,2007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5—66页。

[111]《全宋诗》,第一册,第27页。

[112]《全宋诗》,第一册,第27页。

[113]《全宋诗》,第一册,第27页。

[114]《全宋诗》,第一册,第27页。

[115]《全宋诗》,第一册,第28页。

[116]《全宋诗》,第一册,第28页。

[117]《全宋诗》,第一册,第28页。

[118]《全宋诗》,第一册,第147页。

[119]《全宋诗》,第一册,第147页。

[120]《全宋诗》,第一册,第151页。

[121]《全宋诗》,第一册,第150页。

[122]《全宋诗》,第一册,第151页。

[123]《全宋诗》,第一册,第151页。

[124]《全宋诗》,第一册,第150页。

[125]《全宋诗》,第二册,第1111页。

[126]《全宋诗》,第二册,第1111页。

[127]《全宋诗》,第二册,第1112页。

[128]《全宋诗》,第二册,第1112页。

[129]《全宋诗》,第二册,第1111页。

[130]《全宋诗》,第二册,第1112页。

[131]《全宋诗》,第一册,第169页。

[132]《全宋诗》,第二册,第837页。

[133]《全宋诗》,第一册,第505页。

[13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7页。

[135]张海鸥《宋代隐士隐居原因初探》,载《求索》1999年第4期,第85页。

[136]《全宋诗》,第一册,第10页。

[137]《全宋诗》,第一册,第12页。

[138]《全宋诗》,第一册,第9页。

[139]《全宋诗》,第一册,第10页。

[140]《全宋诗》,第一册,第10页。

[141]《全宋诗》,第一册,第11页。

[142]《全宋诗》,第一册,第9页。

[143]《全宋诗》,第一册,第9页。

[144]《全宋诗》,第一册,第9页。

[145]《全宋诗》,第一册,第9页。

[146]《全宋诗》,第一册,第11页。

[147]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49页。

[148]《全宋诗》,第一册,第204页。

[149]《全宋诗》,第一册,第204页。

[150]《全宋诗》,第一册,第204页。

[151]《全宋诗》,第一册,第205页。

[152]《全宋诗》,第一册,第204页。

[153]《全宋诗》,第一册,第204页。

[154]《全宋诗》,第二册,第819页。

[155]《全宋诗》,第二册,第819页。

[156]《全宋诗》,第二册,第820页。

[157]《全宋诗》,第二册,第820页。

[158]《全宋诗》,第二册,第820页。

[159]《全宋诗》,第二册,第819页。

[160]《全宋诗》,第二册,第8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