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初白体诗研究现状与不足

宋初白体诗研究现状与不足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对宋初白体的研究相对较弱,至今没有一部专著详论宋初白体的整体面貌。不足之处是限于个案研究,众所周知,宋初白体诗人人员众多,自然难以窥见宋初白体诗人全貌。扬州大学王静的硕士论文《略论宋初“白体”》,对宋初白体诗人搜罗颇丰,足见作者用功之勤。

宋初诗坛纷纭繁杂,传统的说法为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依次引领诗坛。研究界对晚唐体、西昆体特别青睐,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昆体的,有四川大学段丽萍的博士论文《后期“西昆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许琰的博士论文《〈西昆酬唱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滕春红的硕士论文《西昆体与西昆作家》、湖南师范大学刘彦硕士论文《西昆之首与时文之冠》;研究晚唐体的成果有四川大学王胜明的博士论文《唐宋晚唐体研究》、内蒙古大学郭丽婷硕士论文《宋诗中的“晚唐体”》、湖南大学邬志伟硕士论文《宋初晚唐体诗歌意象研究》、扬州大学陈菁菁硕士论文《略论宋初“晚唐体”》等等。但对宋初白体的研究相对较弱,至今没有一部专著详论宋初白体的整体面貌。

目前国内对宋初白体也有一些可值得尊重与借鉴的研究成果,如四川大学秦蓁的硕士论文《王禹偁与宋初“白体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对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很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是限于个案研究,众所周知,宋初白体诗人人员众多,自然难以窥见宋初白体诗人全貌。扬州大学王静的硕士论文《略论宋初“白体”》,对宋初白体诗人搜罗颇丰,足见作者用功之勤。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即过于简略,整篇论文只有四十多页,很多论述点到辄止。天津师大陆德海的硕士论文《白体诗派新探》,也只是对宋初田锡、张咏、王禹偁的诗歌进行考察,不够深入全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有关宋初白体诗人及其诗歌研究的单篇论文也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山大学张海鸥先生的《宋初诗坛“白体”辨》,该文对“白体”之说的源流、“白体”之说的含义、“白体”诗人有哪些、“白体”诗流行的时间和原因等问题进行辨析,很有参考价值。北京大学张鸣先生的《宋初水边林下的“白体”诗风》,从北宋开国到西昆体出现之前四十多年中,诗坛上流行的主要是学习白居易的“白体诗”。关于当时朝廷达官、文臣和士大夫写作白体诗的情况,学界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但白体诗风在一般贫寒士人、山林隐士和僧侣佛徒中的影响,给予特别的关注,很有借鉴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宋初白体作家专论,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李振中的博士论文《徐铉及其文学考论》、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郭格婷的硕士论文《徐铉诗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赵青的硕士论文《王禹偁生存心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尤利英的硕士论文《王禹偁游历诗歌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田宏瑞的硕士论文《王禹偁诗歌研究》等等不一而足,但由于是个案考察,无法再现宋初白体诗人的整体情况。

总之,五代后期宗白诗风进一步兴盛,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向,随着南唐的覆国,大批宗白诗人北播汴京,使宗白诗风在宋初诗坛得到自然延续,并带上新朝的时代特点。许学夷曾说:“退之五、七言古虽开宋人门户,然欧苏外无人能学;乐天律绝,悉开宋人门户,而宋人实多学之,当时称‘广大教化主’是也。”[100]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宋初乃至整个宋代诗坛的深远影响。

那么,五代宗白诗风顺延至赵宋后,在新的文化生态之中,其整体面貌到底如何?除了共性外,宋初白体诗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性与历史阶段性?宋初白体诗人群体组成情况怎样?宋初白体诗的历史命运如何?在宋代诗歌史乃至唐宋文化转型上的意义究竟如何评判?诸多问题都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因此,本文后面各章,即欲对此给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注释】

[1][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86页。

[2]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石遗室诗话》卷一,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4页。

[4]王运熙《白居易诗歌的分类与传播》,载《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6期。

[5]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0页。

[6]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7][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2795页。

[8]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14页。

[9][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2793页。

[10][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60页。

[1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04页。

[12][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五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4页。

[13][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二〇,第224页。

[14][清]赵翼著,霍松林点校《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1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校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916页。

[16]潘怡良《日本平安朝时代白诗收容论稿》,吉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7][唐]李林甫著,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18][唐]长孙无忌著,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8页。

[19][唐]李林甫著,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7页。

[20][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537页。

[2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2795页。

[22][唐]李肇《唐国史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23]胡可先《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4][宋]王谠编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0页。

[25][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94页。

[26][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六〇,第632页。

[27][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五一,第554页。

[28][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532页。

[29][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30][五代]刘昫《旧唐书·元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31页。

[3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3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3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0页。

[34][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51页。

[35][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0页。

[36]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37][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464页。

[38]赵以武《唐代和诗的演变论略》,载《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

[39][清]赵翼著,霍松林等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6页。

[40][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05页。

[4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2页。

[42]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4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5页。

[4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4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05页。

[46]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47][唐]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751页。

[48][唐]吴融《禅月集序》,见《文苑英华》卷七一四,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688页。

[49][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36页。

[50][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五一,第555页。

[5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43页。

[52][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47页。

[53][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〇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18页。

[54][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〇八,第7018页。

[55][元]辛文房著,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页。

[56][元]辛文房著,傅璇琮笺《唐才子传校笺》卷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8页。

[57][唐]罗隐著,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9页。

[58][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75页。

[59][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九一,第7940页。

[60][唐]黄滔《黄御史集》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4册,第162页。

[6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3949页。

[62][明]王士禛原编,戴鸿森校《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63]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64][清]王士祯原编,戴鸿森校《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65][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1页。

[66][明]王士禛原编,戴鸿森校《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67]吴庚舜、董乃斌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页。

[68][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69][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二七,第9318页。

[70][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二七,第9319页。

[71][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二七,第9320页。

[72][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三六,第9422页。

[73][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三〇,第9357页。

[74][唐]吴融《禅月集序》,见《文苑英华》卷七一四,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688页。

[75][唐]黄滔《黄御史集》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4册,第162页。

[76][清]董诰编《全唐文》卷八四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8页。

[77][唐]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744页。

[7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四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2页。

[79][清]徐倬、徐元正编《御定全唐诗录》卷九七,印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清]李调元编,何光清校《全五代诗》卷八四,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685页。

[81][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〇五,第8110页。

[82][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〇四,第8094页。

[83]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84][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卷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9页。

[85][五代]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86][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卷一,清光绪九年(1883),斐然山房本。

[87][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七五,第7724页。

[88][唐]郑谷著,赵昌平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5页。

[89][宋]马令《南唐书》卷一三,《四部丛刊》续编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页。

[9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4页。

[91][清]李调元编,何光清校《全五代诗》卷二五,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534页。

[92][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21页。

[93][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23页。

[94][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24页。

[95][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21页。

[96][清]李调元编,何光清校《全五代诗》卷二五,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541页。

[97][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3970页。

[98][清]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0页。

[99]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100][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