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的差别性又是以物质世界的共同性为基础的, 所以唯物辩证法承认的事物的相互区别是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基础的。否认相互作用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产生、 存在和发展, 并趋于灭亡的。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 各个环节, 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那么, 世界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世界的状况 “怎么样” 的科学学说, 唯物辩证法向我们展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客观状况或图景。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 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 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 纷繁复杂的, 但恩格斯说过: “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唯物辩证法既然是要回答世界上各种事物、 现象的状况究竟是怎么样的, 首先就要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当作自己学说的第一个总的特征和起点。 为此, 恩格斯曾一再把辩证法看作 “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在唯物辩证法中, 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 暂时的现象, 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共同性和差别性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因为事物、 现象、 过程之间以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具有差别性, 所有它们之间才相互区别开来。物质世界的共同性是以物质世界的差异性为前提的, 所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也是以相互区别、 以承认事物之间有着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 如果事物之间没有界限, 就谈不上联系, 也不知道是什么事物联系着。 如果要说 “联系”, 则这种联系只是一种抽象的、 模糊不清的联系, 而不是现实的、 具体的联系。 物质的差别性又是以物质世界的共同性为基础的, 所以唯物辩证法承认的事物的相互区别是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基础的。 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现象、 过程以及事物的内部诸多要素、 诸方面都既是相互区别的, 又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事物、 现象、 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 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一)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就是说,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方面, 任何事物、 现象和过程之间都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的; 另一方面, 它们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 环节也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并由此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换句话说, 从空间上看, 既不存在毫不相干、纯粹并列的事物, 也不存在毫无结构的事物; 从时间上看, 既不存在前后无关、 无中生有的事物, 也不存在有因无果、 有果无因的事物。 设想没有联系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 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联系作为一种关系, 并不是指一般的关系, 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这几种关系中, 相互作用具有基本的和根本的性质, 相互作用导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进而形成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关系的结果, 也是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互作用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 否认了这一点, 就否认了联系, 就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就要陷入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的泥潭。

(三) 联系是物质的相互作用,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物质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科学发现, 在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的联系形式, 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带电体和磁体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主体,实物是引力相互作用的主体, 强子 (即介子和重子) 是强相互作用的主体, 轻子是弱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主体不同,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形式也就不同。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同化与异化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国家与国家、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 等等。 总之, 联系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否认相互作用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其他要素和环节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的一个部分、 环节或阶段。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产生、 存在和发展, 并趋于灭亡的。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 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不同的环节, 相互联系,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自然界中,万有引力使相隔遥远的星球紧紧相连。地球和太阳之间相距1.5亿公里,当太阳对地球巨大的吸引力与地球对太阳强大的离心力处于平衡状态时, 地球才能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运动。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 生物和生物之间,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在社会领域里,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 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 各个环节, 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如果某一部门、 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别的部门和别的环节。 如文化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没有“人才资源”、 “智力资源” 的开发, 要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各国、 各地区间也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就已指出,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开拓世界市场,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已经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 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 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中国加入WTO (世界贸易组织) 是必然要求。 总之,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 无限多样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具体复杂的和多样的。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 从性质上看, 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等等。 在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中, 我们特别要注意事物原因与结果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联系、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联系、 内容与形式的联系、 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等等。 不同的联系,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 抓住那些内部的、 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 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

二、 事物普遍联系的条件性及客观性

(一) 联系的条件性

从世界上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可以看到,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 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个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联系具有条件性

所谓条件, 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 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 发展和灭亡。 随着条件的改变,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 也要发生变化, 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例如,只有地球上具备水、 氧气、 营养、 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 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 离开一定的条件, 我们甚至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清楚。没有一定的条件, 或者条件不充分, 也构不成联系。 例如战争与石头, 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 就谈不上什么联系。 但是, 在战争中, 当人们需要用石头作为战争的武器的时候, 战争和石头就有联系了。 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十分重要, 离开条件谈联系, 就容易陷入诡辩论。

2. 条件具有多样性

条件是具体多样的, 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 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等等。 不同的条件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全面地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 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 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个人有错误, 只有分析他犯错误的主、 客观条件, 弄清他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 才能帮助他纠正错误。

3. 条件具有可变性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 不必灰心丧气、 畏缩不前; 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 消极无为。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创设实现预定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 当然, 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总之, 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 只有 “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论同时也就是条件论。

我们承认联系的条件性, 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坚持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就是在联系的条件问题上做到了坚持唯物主义。 同时, 我们又承认条件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而且认为, 人们经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条件和创造出原来不具有的条件, 这又是在条件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做到了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二)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 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 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这就要求人们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 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强加于客观事物, 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只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才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合理地去改造世界。

承认并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客观性, 就是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也承认联系, 但是却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其次,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联系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 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真实的、 固有的联系, 这样也就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的真正任务就是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 再次,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是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联系是客观的, 但是客观自在的联系和自然存在物的直接形态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 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和关系也不能自动展现或暴露出来。 因此, 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各种联系,来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需要人们去揭示;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同时, 人为事物的联系又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它是自在事物的潜在属性和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从这种意义上说, 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变潜在联系为现实联系的能动转化过程。

三、 物质世界联系的系统论

(一) 系统与系统论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 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 把社会看成系统, 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近几十年来, 系统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系统科学因此也建立起来了。 系统科学深入揭示了事物联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把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具体化, 使之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 任何一个事物, 不论其范围大小, 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即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由于普遍联系的存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表现为由要素构成的系统。 唯物辩证法承认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也就承认了物质世界的系统性。 系统是普遍的、 客观的。 一切事物、 现象、 过程都自成系统, 又互成系统。 宇宙、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等都是由不同天体构成的系统, 小至微观世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系统, 原子核又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系统。 单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 高等动物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 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大系统, 包括许多小系统, 如生产系统、 分配系统、 交换系统等。 反映客观事物联系的科学, 也是由许多概念、 判断、 推理有机构成的理论系统。

可见, 所谓系统, 就是指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素是系统的最小单位,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任何一个系统都只存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中。 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是一种既高于要素又制约着要素运动的整体性东西。 因此, 联系既是系统中的联系,也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联系是系统中的联系, 系统是联系中的系统, 没有系统就没有联系, 没有联系也就没有系统。

(二) 系统的特征

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一定的系统。 但是系统并不是事物和现象的随意总和。 只有那些能以一定层次、 结构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事物和现象才能构成系统。 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 开放性等特征。

1. 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系统由要素构成, 没有要素就无所谓系统。 但系统并不是要素的机械相加, 而是要素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具有构成系统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与功能。同时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没有系统也无所谓要素, 无论外部环境作用于系统的任何部分, 系统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映的。

2. 系统的结构性

这是指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是按一定秩序、 方式、 关系结合起来的, 即系统是有结构的。 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要素, 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关系, 即结构决定功能。 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 而是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 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 而形成的特定结构又会使系统要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 故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3. 系统的层次性

这是指系统的内部结构具有等级式特征。 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 其要素都是可分的、自成系统的。 相对于内部的各个要素来说, 它是一个系统; 相对于外部更大的系统来说,它就成了一个要素。 整个世界都是由无数层次构成的无限的系统。 每一个系统既是更大规模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 又是由更小规模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 不同层次的系统既有彼此共同的规律, 也有各自特殊的规律。

4. 系统的开放性

这是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系统都不是封闭性的。 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 并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物质、 能量、 信息的交换。 在这种交换中, 系统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 从简单向复杂、 从无序向有序的不断优化过程。

系统观点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系统论揭示的是事物联系的整体性。 系统方法把整体性的原则作为基本出发点, 强调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 从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中, 总体地考察对象、 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择优选取总体上最好的方案来处理问题。 系统论虽然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但它不能代替普遍联系的原理。 因为系统论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是属于具体科学。我们应当把两者联系起来, 使它们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科学丰富哲学、 哲学指导科学的辩证关系

懂得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要自觉地从联系的观点出发, 在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 具体地说,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 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 单独地、 分别地加以研究, 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 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 黑格尔曾经生动地举例说: “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才是真正的手。 把手割下来, 脱离开人体, 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 我们考察事物, 只有在联系和整体中, 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 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们认识世界、 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 在数学史上, 把三角形和圆联系起来考察, 发展出一种崭新的三角理论; 在物理学上, 把非连续性的粒子性与连续性的波动性联系起来考察, 建立起了量子力学; 在学科交叉中, 把生物有机体的知识与环境科学联系起来考察, 产生了生态学, 把通信技术与人及动物的反馈活动联系起来考察, 产生了控制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普遍联系的认识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视野, 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必须摒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 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它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只见局部, 不见整体, 把事物简单化、 表面化。 因此, 我们必须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并对各种不同的联系作出具体分析, 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 作用和规律。

案例点击

巧称大象, 类敲木桶, 妙得联系

曹冲借船只巧称大象,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故事。 曹冲这个当时不满10岁的孩子, 用其创造性的思维, 把大象通过船只与石块联系在一起, 解决了东汉丞相悬赏的一大难题, 较为准确地得到了大象体重的数值, 这实在是难得。 这其中的思维方式, 是从称重量联想到和重量有关的船只的吃水深度, 然后再借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块代替大象重量, 从而得到结果, 这里是思维的逆推方法, 步步相依, 环环相扣, 其巧就在于利用不易被人们想到的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哲学原理, 解决了棘手的问题。

从敲击木酒桶到胸腔叩诊和听诊器的发明, 又是一个利用联系原理展开思维联想活动而得到的结果。其故事原委如下:300多年前, 一位奥地利医生给一个胸腔有疾的人看病,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听诊器和X射线光透视技术, 医生无法发现病在哪里, 病人不治而亡, 后来经尸体解剖, 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经发炎化脓, 而且胸腔内积了不少水。 这位医生非常自责, 决心要研究判断胸腔积水的方法, 但久思不得其解。 恰巧, 这位医生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卖酒商, 父亲不仅能识别酒的好坏, 而且不用开桶, 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 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数量。 医生在他父亲敲酒桶举动的启发下想到, 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相似之处吗? 父亲既然通过敲酒桶发出的声响可以判断桶里有多少酒, 那么, 如果人的胸腔内积了水, 敲起来发出的声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样。 此后, 这个医生再给病人检查胸部时, 就用手敲敲听听。 他通过对许多病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击比较, 终于能从几个部位的敲击声中, 诊断出胸腔是否有病。 这种诊断方法就是现在医学上所称的 “叩诊法”。

后来, 这种 “叩诊法”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61年的某一天, 法国男医生雷克给一位心脏有病的贵妇人看病时, 为难了。 正在为难之际,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参与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件事情, 孩子们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 另一头用耳朵贴近圆木能听到搔刮声, 而且还很清晰。 在此事的启发下, 他请人拿来一张纸, 把纸紧紧卷成一个圆筒, 一端放在那妇人的心脏部位, 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 果然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声, 甚至于比直接用耳朵贴着病人胸部听的效果更好。 后来他就根据这一原理, 把卷纸改成小圆木, 再改成现在的橡皮。

【分析】

从哲学上讲, 胸腔与酒桶的类比与联系, 听诊方式与儿童游戏中传播声音相比较, 均存在着一定的客观的联系因素——共同的传声原理, 这就是能够在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以及在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 相互斗争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是必然存在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的本质是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找到它的原理, 甚至规律。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大的总特征问题——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