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而这种联系一般被看作是具有局域性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中国《易经》基于本体的联系普遍性,认为联系不但包括事物的域内联系形式,而且还包括事物的域外联系形式。《易经》说卦传提出“山泽通气”的原则就是突破了局域性的联系形式。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的本源、本体是形而上的“道”,“道”发生作用,生出万物,包括微观粒子、宏观星系以及植物、动物(人类)等生命形式。用《易经》序卦传的话表述,就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由于本源上的同一性,万物必然存在着先天上的客观联系性。《道德经》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逆向揭示了人、地球宇宙、本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性。

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论何种联系,发生联系的要素之间必然产生了相互作用。而这种联系一般被看作是具有局域性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这个“周围”就是局域性。局域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无法用尺度标准规定的空间定义,通常指某种物理量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如果事物不在“周围”这个局域内,就无法形成联系了。中国《易经》基于本体的联系普遍性,认为联系不但包括事物的域内联系形式,而且还包括事物的域外联系形式。《易经》说卦传提出“山泽通气”的原则就是突破了局域性的联系形式。山,在《易经》里称为良,符号为上阳艾,中下均为阴艾;泽,在《易经》里称为兑,符号为上阴艾,中下均为阳艾。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与泽气息相通,也就是说二者具有信息传递的联系。我们不必管现实世界中,山与泽是否通气、怎么通气、为什么通气,仅从抽象的符号逻辑学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二者的表象正好是阴阳互补(相反)的,并哲学地设定由这两个互补的事物可以建立起信息传递的联系,而这个联系不但没做空间上的限定,而且也没做时间上的限定。这在19世纪时是难以被理解的,但到了20世纪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在现实世界是可以找到依据的,那就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距离遥远,一个粒子的行为仍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即得到相反的结果。我们不必去追究其内在机制,因为现在最顶级的科学家也说不清,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做相反变化的事物,跨越时空传递了信息这一现象,这与“山泽通气”的抽象表意是一致的。因此,根据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实践,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联系的形式由局域性拓展到非局域性,将来也许会随着科学的进步拓展到全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