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解放”的内涵

“人的解放”的内涵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思想,首先要理解人的解放的对象和主体——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人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出发点。人的解放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个解放史正是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内涵逻辑”变革为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的“历史”的内涵逻辑。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些是这一阶段人的解放的主要任务。

要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思想,首先要理解人的解放的对象和主体——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人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受自然界和人的奴役现实,使人既是需要解放的对象,也是实现解放的主体。因为马克思所关注和谈论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他还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2]这种考察方法使马克思发现:现实的个人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客观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创造和确立自身现实本质的存在。[3]

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人”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实践不仅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更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出发点。这是因为“现实的人”不仅是人与动物所不同,更重要的是“现实的人”是客观的、历史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存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实践关系中,也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现实的人”是人的解放的主体。人的解放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个解放史正是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内涵逻辑”变革为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的“历史”的内涵逻辑。这一转变既实现了对以往旧唯物主义的变革,也实现了对以往唯心主义的变革。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划分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从而也把人的解放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呈现出来。

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开始到封建社会结束。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渺小,对于自然的恐惧逐渐变成一种崇拜;图腾崇拜文化的产生,正是人类对于强大的自然界无所适从,希冀从自然的神奇力量中得到生存的庇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关系逐渐瓦解,人类逐渐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一阶段,生产力仍然很低下,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发展不仅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被动、盲从的制约,还深深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人与人之间是从属和封建等级关系,现实生活的痛苦不堪和对生活命运的迷茫困惑,使人向未知的彼岸世界寻求心灵的解放和救赎。然而当宗教成为人通往“彼岸世界”钥匙时,却反过来使自己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新的枷锁。通过政治革命打破宗教枷锁和等级秩序,确立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独立地位,获得主体性的解放;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生产力,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压迫。这些是这一阶段人的解放的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人开始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奴役和族群、宗法、等级秩序对人的压迫,获得人的独立性存在。然而,劳动群体却没有获得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期许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对待和处境,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进一步演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统治了劳动,人与物的关系发生异化:“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5]人与物的关系的异化也直接导致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工人的异化劳动产生了一个与自己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作为异化劳动产物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了人的感觉和认识的正常发展。“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6]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消灭现存的私有制,消除异化,消除资本对劳动、对社会生活的统治,在革命实践中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压迫的工人、劳动者以真实的利益与自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建立主体之间公平的社会利益关系和责任权利关系,是这一阶段人的解放的主要任务。

第三阶段,“自由个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人在摆脱资本的统治和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中,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开始自由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在完全自由自主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挥,各种潜能可以得到自由释放,劳动创造由人的沉重负担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类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在全面自觉的自由的状态中与他人、与社会进行分工合作、分享共享劳动创造成果。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与人类的矛盾得以化解,彻底摆脱盲目而强大的自然力以及异己对立的社会关系对人的限制、束缚,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可能达到“自由个性”的全新水平。

由此可见,“人的解放”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逐步化解,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形成、不断释放,进而能够自觉自主地不断走向各种矛盾关系协调统一,走向自由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和追求的“人的解放”,既不同于资产阶级片面的人的“个性解放”,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抽象的“人的解放”,而是在对二者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现实地确立“有个性的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