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其大众化传播和认同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本章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逻辑进程相对照,客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阐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转向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其大众化传播和认同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面对“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不同阶级都立足于代表本阶级的思想对国家出路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地引介、辨别和验证各种救国理论,不断地改良和革命的实践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真正开始在中国传播应该从五四运动记起。在传播中,马克思主义受众群体从少数知识分子扩大到广大工农群众,从“压迫”式的单向灌输过渡到到“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主体间性逐渐显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实现大众化,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期间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几个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逐渐发展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程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启蒙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徘徊阶段和深化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此为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了启蒙式的尝试,其特点表现为先进知识分子对人民群众的一种“灌输”式的传播。

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为探索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的结合进行了反思和探索。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在与“左”的、右的思想的较量中逐渐成熟,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1937年的中共七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集体智慧结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在曲折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大众化的主体由早期的知识分子扩展到党员干部和军队,并以通俗化、民族化、多样化的政治、文学、艺术形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向人民群众扩展。

1937年到1956年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和完善阶段。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受住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检验。经过中国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实践教育,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主体性灌输阶段向主体间性双向互动阶段的过渡期。

然而,1957之后直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出现了曲折,其本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受中国经济建设领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文化大革命”影响,脱离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实际水平,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的逻辑发展阶段,而主观臆断地判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了人民群众理论信仰的主体性高度自觉阶段(按照前文论述,这一阶段乃是要在马克思所科学预测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1976年,虽然“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逐步推进,但“两个凡是”的束缚仍然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两年的徘徊。

自1978年至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新阶段、打开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体现了在应对变化了的实际国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群众在经过理论与实践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历史与逻辑相契合的启示之后,对待理论的理性,对待自身的主体性,对待宣教者的客观性都更加切合实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间性转播成熟阶段。

本章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逻辑进程相对照,客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阐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转向的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