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提出并坚持用整体性来研究社会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这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整体性思维。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

滕贵花

【摘 要】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四门必修课构成的一个整体。本文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文章分三个部分阐述内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用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建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与要求。而当前,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来分析,可以说这一结果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整体观、缺乏整体性思维有重大关联。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来审视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迫在眉睫。

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提出并坚持用整体性来研究社会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内核并加以改造,提出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的整体性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想是整体性理论与整体性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将整个物质世界看成整体,尤其将人类社会以及客观存在的事物当作整体来研究。比如,主张把社会看成一个由特定的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构成的结构性整体。马克思也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有机联系、整体互动的序列,是一个既具有历史阶段性又具有历史连续性的统一整体。这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整体性思维。用通俗性的语言归纳,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都内在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一方面,部分影响着整体。整体是由无数的部分按一定的形式组成的,没有部分也就无所谓整体;部分的组织形式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拼凑,而是部分的有机组合,部分的优化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的效用;相反,部分组织的无序,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整体规定着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便失去了其本质。

理论的价值在指导实践。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便形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所指向的方法是总体性方法。总体性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多重结构和复杂关系中来审视,把认识对象当作整体来看,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孤立性和静止性。其次要看到构成整体的部分,不仅要弄清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还要把握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优化部分间的组合方式,使整体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总的来说,就是考察事物时要有整体性视野,要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相互关联的特性入手,通过分析和把握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应该自觉培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以整体观指导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用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重道远。

(一)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属性

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固有的性质,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由具体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间存在以主线以一贯之的内在逻辑联系。

我国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遵循2005年3月9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意见枛》。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这五门必修课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选修课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整体体系。

构成这一课程体系的各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于阐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原理,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要解释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原因。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是要指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运用、如何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形势与政策”解释在当今国际局势下,如何理解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定位不同,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但又功能互补,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展开,存在严密的逻辑性,使课程体系有史、有论、有应用。[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整体性的缺失

既然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属性,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维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整体性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教学间的割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在具体教学中是划分为部分进行的,直接体现为每门课程的独立开设。从整体性视域来看,每门课程虽然独立设置,但课程间功能互补,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课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地实现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然而,在真正的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存在机械的理解独立开课的用意,完全或极大程度上撇开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条块分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间缺少交流,“各自为政”。在许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的任课教师几乎是专业对口的,所授的课程就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这种专业对口一方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深入性,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于自己的研究,忽略与其他课程授课教师间的交流。尤其在高素质教师比较缺乏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实践经验较少的兼职教师或由对所授课程了解不深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非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对所授课程的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孤立教学的情况更加普遍。教师仅局限于围绕本门课的课程目标授课,在缺乏或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意识的情况下,就更加不会引导学生,使其明白该门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间的关系是什么,学习本门课程对其他课程有什么样的影响或作用,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服务。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门课程教学中整体性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间存在着割裂现象,忽视整体性。在单门具体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整体性缺失的情况:

一方面是教学活动的构成中实体性要素的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系统地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3]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学所借助的中介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实体性要素,每个要素都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体性要素的缺失客观存在。首先是学生的缺失。当然,说学生的缺失并不是学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学生的参与,而是缺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整个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实践活动的舞台。实际上,教学活动既不是教师单独地教授活动,也不是学生纯粹的学习活动,而是教师的教的活动与以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4]教师的教授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学是一种认识活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出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又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顾此失彼都存在偏颇。其次是教学环境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深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又会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现实中,社会环境日新月异,而思想理论教育却又有其特定的稳定性,这就使教学中教师趋向于撇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背景,闭门开展教育。

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树立科学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是教学的目标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直接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门课的教学目标,对应的目标就应该是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要实现多维的目标体系,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的整体性运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多数教师仅仅停留在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的层面,教学的着重点也放在对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上。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单一的以课堂内理论灌输为主导,没有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情感渗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与教学方式相似,在考核方式上,也单一地以课程知识考核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即使有实践等能力考核,也没能得到真正落实,多是走形式、走过场,忽视了对学生在能力和思想意识等多维度上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割裂和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整体性的缺乏,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因而,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建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建构既要包括增强课程教学间的紧密联系,也要包括确保课程内部教学活动的完整性。而要能够构建整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教师素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活动的构成等各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其具备整体性思想认识和贯彻能力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建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很关键。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性思想认识和贯彻整体性教学要求的能力是关键中的关键。

要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构成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认识和提高开展整体性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对任课教师开展培训和将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整体性思维纳入考核范围。关于培训,包括对整体性认识的培训和贯彻整体性教学要求能力的培养。在教师上岗前和工作中都需要,尤其注重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所授课程的教学要点、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等,还要强调各门课程间的共存共生的逻辑联系。要帮助教师对所授的具体思想政治理论有深入而准确的把握的同时,也能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视角,认识到只有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各门课程功能的最优和部分间联系的紧密而合理,才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得以实现。行动受思想认识支配,只有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并树立整体性意识,教师们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运用了整体性思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当然,强调岗前培训,并不是说岗前培训完成培训就宣告结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段,只要教师偏离整体性要求,都需要重新培训,加深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整体性思想认识的运用的考核要与整体性意识培训配套。

(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以确保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整体性缺失的现象,可以也必须从制度层面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体制机制确保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体现整体性。

首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体制。传统的备课方式是任课教师独自备课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间的集体备课,单个教师的备课更多体现的是自己的独立思考,但与其他授课教师和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体互不通气,容易走向割裂;同门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优于前者,包含集体智慧,但不足在于缺少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与互动。因而,备课过程中,既要看到单门课程,也要将单门课程放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审视,这就呼吁三个层次的备课机制:独自备课——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后两者更多的是以会议形式开展。三级备课机制既保证了授课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也兼顾了与其他课程和整个课程体系的关系。

其次,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体制。以整体性思维来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考核的对象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在考核内容上,在以学生期末知识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传统基础上,将教师在不同课程教学间的联系与互动和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中。对不同课程间教师的教学联系与互动的考核,可以包括教师教学内容的协商与探讨,教学实践中的合作等。使任课教师摒弃孤立教学的习惯,探索符合整体性要求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式的革新。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的整体性考核,包括: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在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学生不应只是简单掌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实践中能驾驭的能力。掌握并能够利用还不是最终旨归,学生还要能够在思想层面接受和认可教学内容,将其真正内化为知识与智慧的一部分并外化为行动。

第二,教学方法的运用。传统的单纯性的理论灌输、照本宣科是不符合现实要求的,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能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兴趣取向等,探索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整合运用理论灌输与启发渗透、知行合一、情感教学等,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学生最喜欢、最熟知的网络开展教育,将理论与实事相结合,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等,以综合性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单是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也是不完整的。对教师的考核,还要看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即教学氛围是否热烈,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等。

第四,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否有机结合,特别要强调实践教学的落实。

关于考核方式,要健全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师间的同行互评、专家和领导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在考核内容方面,与教学目标相对,要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将教材所学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和在思想信念层面的转变等方面。在考核方式上,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考核。在传统的期末成绩考核的基础上,结合面谈口试、辩论演讲、分组讨论汇报、模拟演示与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形式,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建构,不仅能够确保单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滕贵花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傅国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根源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5]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6]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7]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8]方建斌,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注释】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0.

[2]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5.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1.

[4]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