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9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这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如果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

张 鑫[2]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精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精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化解大学生价值冲突,引导大学生价值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2008年9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这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种种新现象和新问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转型,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和精神产品潮水般涌入高校校园,涌向思想开放但身心还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文化多元化的强劲冲击,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智力和社会理解力,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展示了一个更自由、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个体人格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认识偏差,价值取向模糊,知行不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着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不够。同时,也有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本人的政治和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如果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大学生中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抵制和消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非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为教学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依托、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在全球化时代国内外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和学术思潮。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面的内容构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表述,也是对全党和全社会,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内容是贯穿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线,但又有重点地寓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肩负着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原理”课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来回答上述问题,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整体上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阐述,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什么提出“要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问题,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概论”课教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展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客观过程,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通过民族精神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长征和抗日战争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弘扬和发展,来揭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的历史贡献和理论探索,旨在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通过分析和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另外,两门选修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创新

开放的社会引发了文化和利益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中的文化隔离机制,使得以灌输为主、社会为本、缺乏人文关怀、“填鸭式”、忽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传统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路径亟待创新。探寻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相互信任的思想教育平台,努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真正沟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认同并自觉接受教师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变成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伴随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结构和道德追求等特点,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对话法、社会热点评论法、专题讲座法、情景教学法、写读书笔记、演讲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

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教育载体,也可以使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服务。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博客、公共论坛、校园广播、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歌曲演唱、读书活动、板报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校外教育载体如电视电影、音乐、诗歌、新闻、科技成果、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理想化为行动,把信念化为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社会,在体验社会生活中了解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如志愿者服务、调研考察、“三下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感召力,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动,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追求。

(四)构建多元成绩评定指标体系,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读写议活动、时事评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建立定性和定量分析统一的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取代用考试代考评、以分数彰德行的传统教学评估模式,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摆脱临考抱书本、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状况,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学业进步与思想政治觉悟提升的“双赢”。

(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和理论素养,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和理论素养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专题培训和实践考察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政治和理论素养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追求为立足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多重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全面突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陈旧模式,真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06.

【注释】

[1]浙江工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2011年度课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作用》,浙商大党〔2011〕25号。

[2]张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