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彖传》中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为天下服矣。”这里所指的应该是周朝以前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假天制人,挟神自重,那时统治者善于竭力宣扬天命、神道以扬己之威,以制控天下。从那时的“万物有灵说”之泛化、“率民事神”之盛况,就可以看出神道设教之活跃。尧舜禹及夏商时期已有负责思想道德意识传播的专职人员。舜时曾任命二十二名部落联盟公职人员。他们都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管责任。

第三节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周易·彖传》中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为天下服矣。”这里所指的应该是周朝以前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假天制人,挟神自重,那时统治者善于竭力宣扬天命、神道以扬己之威,以制控天下。从那时的“万物有灵说”之泛化、“率民事神”之盛况,就可以看出神道设教之活跃。

尧舜禹及夏商时期已有负责思想道德意识传播的专职人员。舜时曾任命二十二名部落联盟公职人员。其中有“司徒”,主“敬敷五教”;有“秩宗”,主“典朕三礼”;有“典乐”,主“教胄子(氏族贵族子弟)”。他们都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管责任。“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舜典》),并对教育提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史记·五帝本纪》)的明确要求。孟子也说,“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职的主管思想道德教育的官员。

那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神道设教。原始社会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以便把社会矛盾控制在秩序范围之内。《礼记·祭仪》:“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即假鬼神名义,利用神之神威、神奇、神秘、神妙之效,进行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最易于使百姓畏服而遵从,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那时阴阳不测谓之神,对人有益即崇拜,《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孔颖达疏云:“风雨云露并益于人,故皆曰神而得祭也。”商朝已不问苍生问鬼神,到了“无日无卜、无日无祭”的程度。

氏族社会就已出现巫觋一类以神道设教的人,传说颛顼时就已有人专门负责沟通人神关系,对人们的思想、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据《国语·楚语下》载:“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觋、巫假以神道传授一些原始宗教意识,左右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许传说中的西王母就是这一类人。那时司民与司神之官已分开。商朝以神道治国,巫师权重,对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具有制控作用,那时的地方首领实际上是与上天交通的群巫之长。

那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是通过祭祀活动向社会扩散。祭祀活动是图腾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非正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它可以向人们提示一种精神指向,有很强的思想扩散力与文化渗透力。那时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本上是通过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先等祭祀活动来展开的。那时有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哀邦国之忧要祭,祈福祈安要祭,死亡哀葬要祭,示敬示畏要祭,所表明的是一种道德规范的恪守与道德承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活动形式。《汉书·郊祀志》中说,“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走兽,均为被祭之列。“有天下者祭百神”,“五代不变”(《礼记·祭法》),说明统治者普遍把祭祀活动作为扩散统治者的思想意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一些祭祀活动是庆丰收的,表达的是劳动者经过辛勤劳动得到丰硕成果的喜悦。如腊八祭则明显的有宣传兴利除害的道德褒贬意识,据《礼记·效特性》载,“迎猫,为其食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有的是纪念先人功德的,弘扬为民谋利精神的,如因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人们把他作为植物神祭之。通过各类祭祀活动,歌颂和宣扬了上天对人民的功德,通过庄严肃穆的氛围,宣示和扩散了天威难犯、祖宗恩重的意识,把天命意识、尊祖意识加以极力渲染,具有很强的敬上爱下的社会教化作用。那时有战事则先告祭先王,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动员方式。祭祀活动都附有许多禁忌,实际上是道德规范。大量的是民间自发的、非正式性的。在那时落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神道设教,通过神秘感的渲染使人产生敬畏心理,强化严肃氛围,不失为施教效果追求的有效方式,也是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