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全运行机制

健全运行机制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运行机制应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为原则,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地方三个利益相关者达成真正的协同,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办学应当以“园校联动”为核心载体。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借助于多元主体分担责任、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衔接体系,铸造稳定的运行架构。

进行简单的联合办学并不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目的,而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目的的一种手段和载体。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具有多样性和开发性的办学模式,但其要实现市场经济体制集中规范的整合方向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健全中高职教育衔接运行机制不可或缺。

中高职教育衔接运行机制应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为原则,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地方三个利益相关者达成真正的协同(以下简称为“三维协同”),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

要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深度运行,则需要在“高职引领”下,通过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展开“多方联动”,促进教学、产业、利益的统一。在运行过程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即办学优势资源向主导院校集中的问题、“吞并”与“兼并”的问题、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集中解决以逐步建成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中高职合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利用高职推进“三维联动”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比中职更具有优势,因而高职院校理应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战场,成为区域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并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发挥教学、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高职要体现“双高”,即高等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高等专业技能,必然离不开中职的参与。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是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准备。学习的等级性和累积性的特征,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前提条件。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又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进阶。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进程中,高职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引领作用的发挥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主导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的建立和组织,高职应始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二是主导中高职在课程、教学、招生、就业等全方位改革环节;三是主导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自身的优势,积极带动中等职业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二、通过联动实现“协同一体”

进行院、校、地三方联手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即在衔接系统内进行以学院带学校、以学院带地区等方式,形成院校地的互动循环结构,这互动循环结构运行的最终目的又在于充分发挥院、校、地三个主体的各自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进而实现协同发展。

在“协同一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利益是主线,产业是基础,教学是手段。在此过程之中,还必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和中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釆取不同的衔接合作载体。使中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其层次,行使不同的功能,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衔接互动发展。

在宏观层面上,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办学应当以“园校联动”为核心载体。所谓“园校联动”即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与当地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起来。一是可以釆用“专业对接产业”的形式,特色专业对接特色产业、优势专业对接优势产业、新兴专业对接新兴产业,通过不同的对接形式,促进专业、产业的双赢发展。二是可以通过建设协同研究机构的形式展开联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与所依附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共同关注的领域展开合作,创立协同研究、协同创新机构,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在微观层面上,这种衔接合作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订单培养”为主要方式,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具体的过程中,主要根据岗位的需求、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办学的内在要求,分层次进行培养。不仅就订单培养与合作企业深入沟通,将订单培养扩展到全程。除继续接收毕业生以外,还包括进一步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订单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及质量考评等。二是实施“学分制”,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方式促进中高职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学分制有利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中高职内部各自学分制的彼此独立及其在中高职办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实行困难问题。三是在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示范社区建设”、“示范村建设”为合作平台,强化职业院校与地方之间的合作。

三、强化衔接实施“一体运行”

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借助于多元主体分担责任、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衔接体系,铸造稳定的运行架构

(一)招生与就业

由于当前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走向集约化,地区就业职业岗位也相应地从中端需求向高端需求迈进。因此,中高职在衔接办学的招生过程中,也应服务就业、对接职业,应联合企业行业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深入开展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基础上,进行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査,并通过深入分析岗位人才需求的目标及规格,以确定该就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需求。从而根据这种职业岗位的需求,力争使中高职在培养目标和层次上寻求平衡,使中职毕业学生既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升入高职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进行与中职学校进行招生工作上的衔接。

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是在高职引领下展开的,因而中高职在招生衔接上可以以单独招生的方式进行。在单招考试前,高职院校需提前介入,对实行“3+2”教育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的中职生,以及未试点中职学校中有升学意向的中职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将其作为学生选择专业的参考。在单招入学考试中,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考核方式,并在知识与技能的比重关系中逐步提高技能测试在单招考试中的比重。其中,知识考试既要兼顾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情况,也要兼顾中职学生的实际,并且根据学生所报专业不同分别出题,重在考核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测试主要针对中职生,可以依据其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作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成绩,或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来确定其成绩。最后将知识和技能的成绩汇总作为录取依据。

(二)专业与课程

目前中等职业学习的专业设置数量超过高职,且中高职专业往往是以学校条件为基础来设置和调整的,未能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求,更未考虑到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如中职学校的“杂技与魔术表演”、“宠物养护与经营”等专业,在高职的专业中是无法对应的。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中,应当建立统一的专业评估以及专业协调机制,在教育教学服务上尽量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使专业建设及其发展与产业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要求同步。

要建立完善人才需求机制和人才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机制,并据此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与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有效联通。要做到这点,中高职还需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一体化办学中所涉及的教学资源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平衡。这样可使中职紧贴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也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在专业的层级设置中提供深造的机会。

课程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纽带。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应以地区产业岗位为支撑,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应统筹管理,相互全程参与对方的课程建设。首先,各中高职院校要对行业企业等对地区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掌握岗位和岗位群蕴含的能力要求。然后召开有中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座谈会,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融入职业资格的标准,最终构建起符合产业岗位和岗位群要求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而在教材的选定上,先要注意难度方面的层层推进;其次要突出课程建设上的“两新”,即要紧跟当前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有利于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上,中高职院校需在一体化框架内,有效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评价方面,可以采取“第三方评价”方式,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由于在衔接过程中,中职和高职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中高职互相参与评价的权重应不断加大,通过评价来引导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内容上和方向上的契合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趋于雷同,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重复,缺乏延续性问题。

(三)实训与教学

实训衔接可以通过五种形式达成。

第一,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制度。一体化办学框架下的中高职院校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首先由各成员单位按照自身发展需要负责建设,建成后对于同一级别的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网状结构。在系统框架内,中高职院校通过内外联动,形成网状结构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此推动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

第三,设计阶梯状的实训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应当紧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结合中高职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突出职业能力为重点,形成阶梯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第四,采取多元化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训教学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如“学徒制”、“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应当将实践教学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等与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挂钩。地区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与中高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拉通使用,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中高职教师的双重指导,充分发挥中职教师的实践技能优势和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也使中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同时,对实训或顶岗实习中的教师和学生,按不同层次和类别规定一定的生产任务,使其与经济效益挂钩,实现多方互惠。从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实施多样化的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实训教学考核不仅要进行实作方面的考核,还应当包括沟通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的考核,并将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

(四)师资与培训

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对中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地区中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因而其在行业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中职教师重实践,高职教师偏重理论,但中高职教师相互合作的机会较少,理论和实践未能很好地联系在一起。

中高职教育衔接要实现中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有效结合,从而组成多个项目团队,不仅就行业企业的生产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技术研发和推广,切实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而且要为地区中高职的师资衔接互动搭建起一个平台,主要是:一要不断鼓励中高职教师在学制、课程、实训等方面的内容衔接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二是让中高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使中高职教师的知识与实践得到有效的链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通过团队骨干教师对项目导向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使中职生学习并领悟高职入学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四是根据需要,项目团队的成员可以在中高职学校之间互聘,并根据需要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互聘制度,用以奖励中高职教师在行业企业生产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个人和团体,并在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还应当包括一体化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以此发挥职业教育面向每一个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培训服务作为效率高、时效短的非学历教育,应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中高职要共同承担产业员工的分层分类培训任务,满足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对产业员工素质提升提出的新要求。

在培训中,利用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的资源整合优势,不断创新培训服务模式,并以多种服务及培训模式进行展开。利用中职专业宽的优势和高职专业较为精深的优势,拓展培训领域。培训范围除了传统的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之外,还应拓展到劳动力转移培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企业员工职前培训、农民再就业培训等范围上,而具体的培训内容也应拓展到实用知识与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另外,中高职还应以多种形式联合开展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对产业员工实行学历提升方面的教育。并且通过中高职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再在中高职院校按员工的基础层次分别进行培训,在达到入学标准后进入学校,并以“工学交替”等形式进行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以培训为主导,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并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从而打造中高职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建立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显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而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则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和特定要求。因此,应建立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长效机制确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顺利构建。一是要强化政府职责。各级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二是要加强行业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指导作用。由行业指导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践基地建设等。三是要创新集团化办学,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四是要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衔接机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要通过有效方式构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