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遗产鉴藏观与和谐文化共享

文化遗产鉴藏观与和谐文化共享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遗产鉴藏观是文化遗产收藏观和鉴赏观的统称,是对文化遗产收藏和鉴赏的基本观点和总的方法。收藏和鉴赏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中国是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收藏和鉴赏文化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贡献。

文化遗产鉴藏观是文化遗产收藏观和鉴赏观的统称,是对文化遗产收藏和鉴赏的基本观点和总的方法。收藏和鉴赏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收藏和鉴赏又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收藏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即以自身为对象,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它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收藏和鉴赏文化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收藏意识的增强,收藏和鉴赏活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和促进四大文明建设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然而,限于历史,我们对人类这一保存和延续文明、启迪人类智慧的特有的、普遍性的文化活动及其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研究,也忽视了应有的宣传与教育,以致它在文化的最高层次———哲学中没有地位,人们缺乏自觉的收藏鉴赏意识,不懂得收藏和鉴赏的价值,甚至对它产生种种误解或曲解,妨碍了收藏和鉴赏活动向纵深发展,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流失与毁坏,给国家乃至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而,对收藏和鉴赏的理论研究与哲学思考,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收藏和鉴赏也是哲学问题。通过对收藏的根源、本质和价值的探讨与分析,阐明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收藏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即以自身为对象,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它在人类文化与精神和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

一、鉴藏根源于实践

人,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不论是民族还是国家,都有收藏意识和收藏活动,差别只是自觉程度不同,收藏的目的、内容、形式和规模不同。收藏,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人类共同的癖好,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然而,人类的收藏意识和收藏活动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它会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呢?

动物只有储藏,没有收藏。收藏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且根本不同于动物的储藏:后者是动物的一种维持生存的本能活动,储藏物是动物搜集来的自然物;而前者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藏品是人生产和创造出来的、确证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的自然”,主要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和成果。

收藏也不同于人的储藏:后者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储备,其意义在储藏物的使用价值,储藏品往往是生活的必需品;前者不是为了消耗或使用,藏品不一定是生活的必需品,其意义主要也不在于藏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即通过对藏品的收集、鉴赏、加工、整理与研究,揭示物中的属人的内容(观念、需要、智慧、力量、情绪等),使之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实物见证,从而使藏品的价值远远超出自身的使用价值。

收藏也不同于一般的保存:后者是人对自身使用过的物品的或长或短的留存,不经筛选,也无特定的目的,只是备查考,也只是较为被动的“藏”而没有或忽视了能动的“收”;前者是人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与条件,有选择地对某类物品进行广泛的收集,是在能动的“收”的基础上的积极的“藏”,藏品不是已使用过的“留存品”,而是体现着收藏者的情趣、需要和本质力量的物品。从一定意义上说,保存是不自觉的、低层次的收藏,或是收藏的萌芽。

收藏还不同于一般的收集:后者是为了解决认识或实践中的某个特定的问题,通过实践调查,文献查阅等各种渠道和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它注重“收”,并服务于问题的解决,一旦任务完成,材料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前者源于人的爱好,凭着个人兴趣、爱好,或是为着收藏和鉴赏的目的,既注意“收”,还注意“藏和赏”。

可见,人们的收藏鉴赏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自觉活动。它以人类实践为基础,也是在人的储藏、保存和收集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体现着对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尊重、爱护与保护,体现着人对人的作品的一种特殊情感,也体现着人对自身的肯定、赞美与欣赏,因而也是一种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然而,这种活动本身是以收藏者(主体)和藏品(客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二者都是实践的成果与产物。所以,收藏和鉴赏以实践为基础,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的。

收藏者需要有自觉的收藏意识、收藏知识和鉴赏能力,即有相应的本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9]对于一个没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养的人来说,唱片不会成为他的收藏品;对于一个缺乏书法与美术素养的人来说,书画作品也不会成为他的收藏品。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包括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10]因此,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并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实践即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必要的。没有实践,没有人的对象化,没有人化的自然界,就没有人的感觉,没有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没有收藏者。

藏品即收藏的对象,决非是同收藏者无关的东西,也决非是同人的生活无关的东西;相反,它是同收藏者息息相关的,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和凝聚着人的劳动、智慧的东西,是确证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藏品,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的对象化。从古代人收藏的石器、骨器、玉器,到后来收藏的钱币、书画、瓷器,到现代人收藏的邮票、磁卡、票证、商标、徽章、报纸、书籍、信件、照片、衣帽鞋饰等,以及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的无数珍藏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打上了人的印记的客观存在物,而且是人的生活的历史见证。即使藏品是贝壳、蝴蝶、奇石等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或无机物,是自然物,并非是经过人的实践加以改造过的人化的自然界,它们同样是人发现和认识的对象,并为人所利用,也体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的文化遗产。藏品之所以是藏品,就因为它是人自身的作品,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显示、记录和保存着自己智慧、力量及其成就的存在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愈来愈多,人们收藏的内容与范围也愈来愈广,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收藏的形式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可是,收藏鉴赏活动无论怎么发展与变化,收藏鉴赏的对象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对象化,这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没有实践,没有人的作品,也就没有收藏和鉴赏的对象。

由此可见,人类的收藏与鉴赏活动根源于自身的社会实践,是人对实践成果的肯定、尊重、爱护与保存,也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基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

从类本质上讲,人通过收藏物来收藏自己,通过鉴赏物来认识自己。

收藏和鉴赏是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然而,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在哪里呢?它又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收藏的主体和客体,探讨人为什么要收藏和鉴赏,从而揭示收藏和鉴赏的本质。

从人的收藏鉴赏活动的对象看,它始终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与产物,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存在物。从这一点看,收藏的对象同人的储藏与保存的对象是一样的。然而,收藏区别于储藏与保存,其目的不同,即不是为了供自身的消耗、使用或备查,不具有实用的目的。那么,收藏的目的是什么?它作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究竟体现着人的怎样的一种特殊需要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入阐明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的特性包括人的需要与满足方式。

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样是利用外界事物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他根本不同于动物:后者是以现成的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并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则主要不是以自然物的现存形态为自己的对象,而是通过实践改变事物的现存形态后使它成为自己的对象,并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黑格尔曾指出:一方面,自然界“和善地供给人的需要”,一路顺从着人;另一方面,“人还有些需要和愿望是自然不能直接满足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就必须凭借他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的形状,用自己学习来的技能排除一切障碍,因此把自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实现他的目的。”[11]他还进一步指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占领”和“改变”自然物,是“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是“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12]在马克思看来,“人把环境人化”是通过实践即人按照自身和物的尺度有目的地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活动来实现的。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包括自然的人化,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也是被改造的对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原因所在。没有实践,没有对现成事物的改造,没有人的对象化,没有赋予自然物以属人性,外在事物何以能满足人的需要,环境何以能成为他可以安居的家呢?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对辩证范畴,二者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也是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就决定并导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只要认识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好物的尺度,而且要认识自身,掌握好人的尺度,而外在事物作为实践的客体,不只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属人性。自我意识是人的一个本质规定,也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一个必要的内在条件;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欣赏自己乃至实现自己,即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呢?实践是人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根本途径。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13]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指出,人通过实践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和自身,其产物即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的作品,是人的对象化,是人的现实,凝聚和体现着人的需要、智慧、力量与劳动。因而,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工作、创造及其成果,表现、确证和肯定了自己,贡献、再现和实现了自己,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并以外在的物的形式保存了自己,实现了暂时向永恒、有限向无限的超越,获得了自身的“第二生命”。这样,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人的对象化,就为认识自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劳动的产品、实践的成果作为人的作品,不只具有供人消耗与使用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让人欣赏与认识的审美价值和知识价值。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向人提供了发展自我意识的必要性,同时又为人认识自己准备了条件和可能性。

人为什么要收藏和鉴赏自己的成果与作品呢?这不仅体现着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特殊感情,而且是人对自身作品中凝聚着的人的智慧、力量、劳动的依恋、爱慕和欣赏,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爱慕与欣赏。表面看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收藏者其收藏的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是各种不同的物,其实,他们是通过收藏物来收藏人自己,物不过是收藏人自身的一个载体而已。收藏的本质,是人通过收藏自己的作品,收藏历史,收藏自己,即收藏人的需要和目的,收藏人的智慧和力量,收藏人的情感和意志,收藏人的思想和观念。人的收藏鉴赏活动能满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它是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以为收藏鉴赏只是在“玩物”,那实在是对收藏鉴赏的误解或浅见。

二、鉴藏在认识与发展自我中的作用

收藏和鉴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实践,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方面起着特定的作用。收藏者日益增多,收藏范围日见其广,收藏组织和团体相继成立,收藏刊物(包括报刊中的收藏专栏)、收藏市场、藏品拍卖会的出现,各具特色的私人藏品陈列馆(或博物馆)的建立,考古和文物的新发现以及相应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的增多,各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扩充,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人文遗产的确认,包括诸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现代化收藏工具和设备的进步并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拥有,这充分表明:人们的收藏意识增强了,收藏活动正在向纵深拓宽与延伸,收藏的作用和意义已获得了认同与肯定。然而,收藏果真能满足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吗?这需要进一步探讨收藏的意义,即收藏的价值。

鉴藏的本质是人通过收藏和鉴赏人的作品,鉴藏历史、鉴藏自己。那么,人为什么要收藏和鉴赏自身呢?收藏和鉴赏自己的意义何在呢?人类的收藏和鉴赏活动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鉴藏的价值问题。

收藏与鉴赏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藏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是双重的:它既是收藏品生产者的对象化,体现与凝聚着劳动者的劳动、智慧和力量,又是收藏者的对象化,体现与凝聚着收藏者的情趣、劳动、智慧和力量。收藏者通过藏品收藏了藏品的生产者,同时也收藏了收藏者自身,都是人收藏自己。自己,既可以是人的主体,也可以是人的群体和类。因而,收藏的功能与价值,既体现在个体,体现在收藏者自身,也体现在群体与类,体现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的意义;而且,既要看到收藏活动的对象———藏品的价值,又要看到收藏活动和收藏者价值。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收藏的意义。

首先,收藏是为了肯定自己,收藏能满足人的自我肯定的内在需要,具有肯定自己的自我价值。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创造性的社会存在物。肯定自己,是自我存在的一个主体条件和主要方面,是创造世界和创造自己的必要前提,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基础。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肯定自己的劳动与成果,肯定自己的价值,是人的一种普遍性的、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向自身提出的理性要求。人都希望从周围的人群和环境中获得肯定自己的信息,并从中享受着自我满足的愉悦。不过,人也需要并善于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来满足自身的自我肯定的需要。

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人肯定自己,不仅是肯定人的自然性的物质存在,而且是肯定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存在,即肯定人的自然机体内蕴藏着并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本质,也即是人特有的本质力量。肯定自己,也就是肯定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4]然而,人如何实现自我肯定呢?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实现自我肯定的根本途径,因为人的自我肯定的能力(思维与感觉)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作为自我肯定的对象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实践来表现和确证。人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是人的对象化,也是一种现实的肯定自己的方式。马克思曾讲到,在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15]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切产品,以静态的形式凝聚和体现着人的创造性劳动、智慧和力量,也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和观念。人们把人的作品收藏起来,正是鲜明地体现着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保护,对自己劳动、智慧、力量、需要的热爱与肯定,也是肯定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小学生会把自己的成绩单、奖状和荣誉证书珍藏起来,正是人的自我肯定意识的一个具体表现。

其次,鉴藏是为了认识自己,鉴藏能满足人的自我认识的内在需要,且有助于认识自然与社会,具有知识价值。

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性意识,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超越自己、发展自己和实现自己的需要,也是解决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需要。因而,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向自身提出的迫切问题。

认识自己,包括认识人的个体、群体和类,认识人的肉体与精神;认识人的个体,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认识古人和外国人。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任务。

人认识自己,需要有一面反映自身的镜子。不过,人们通常从有形的铜镜或玻璃镜子中看到的,只是人的外貌、人的肉体和喜怒哀乐的情绪。这种自我认识是必要的,但都是表层的、感性的;它不能反映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更不能满足人的认识自我的理性要求。人的内在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实践充分地表现出来,获得了外在的、物化了的感性形式,才能为人所认识;人在实践活动中与之交往的他人和实践的成果,也才能成为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人通过实践“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因而,人能“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6]马克思说:“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17]人们把自己实践的成果收藏起来,既收藏了自己,又收藏了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人的任何收藏鉴赏品,特别是文化遗产,都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人的作品(还有部分是人发现的、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物),是人按照物与自身的两个尺度生产的;它蕴涵着科学、规律性的尺度,又内涵着人的目的性,体现和凝聚着人的需要、劳动、智慧和力量,体现着特定时代人们的特定观念。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和历史的印记,并以全息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成为人认识自己、认识历史的实物见证。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对象化,也是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人们正是从藏品这面镜子中,认识自己,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的需要、智慧和力量的。而且,收藏通过藏品收藏了人的个体、群体和类的历史,这就为研究人的发展、认识人的本质(形成与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发展自我意识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此外,藏品除了属人性外,还有自然的物的属性。同一类藏品收藏多了,经过加工、整理、鉴定和研究,就能从中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学者型的收藏家是为研究而收藏,为求真而收藏。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可看成科研活动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藏学相长”。收藏促使收藏者学习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能力。有的收藏家经过较长时期的收藏,占有了详尽的资料,通过研究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的甚至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08年,王懿荣收藏甲骨这种文化遗产,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收藏是为了欣赏自己,收藏能满足人的自我欣赏的审美需求,培养与增强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具有审美价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是人类的一个特性和共同需要。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劳动创造了美。美无非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在宜人的形式中的感性显现;审美,就实质而言,无非是人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美感,无非是人在直观自身中获得了确证和肯定而在情感上得到的愉悦。美感,本质上是由体现在宜人的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所引起的;单有外在的感性形式而没有人的本质力量或人的生活内容蕴涵其中,是不可能获得美感的。所以,美的问题或审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欣赏问题,是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一个问题。

收藏鉴赏的审美价值,突出体现在收藏鉴赏的对象即鉴藏品上。人们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有实用价值,也必然有审美价值,人们最初把自己占有、获取、生产或使用过的物品收藏起来,正是这些藏品确证、肯定、显示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具有审美价值。像书画、邮票、钱币、陶瓷器等这类较早的收藏品,本身都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人们把自然物作为藏品,也往往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不少人也都是从追求美、热爱美、欣赏美,从热爱与欣赏祖国的古老艺术而逐渐走上收藏家的道路。民间收藏家和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大多是艺术瑰宝,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人们正是从历代珍藏品中,感受到人的崇高与伟大,感受到人的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获得美感,并使心灵得到升华与净化。

收藏鉴赏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收藏鉴赏活动过程中。收藏鉴赏过程是收藏者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财力,去发现、收集、整理、加工、鉴定和研究藏品的过程,是收藏者表现、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也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藏品既是它的生产者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收藏者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收藏者从自己收藏的藏品中直观自身,也能得到肯定与确证,感受到愉悦,获得美感,并从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最后,收藏鉴赏是为了陶冶自己。收藏鉴赏能满足人的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内在要求,具有思想道德价值。

人作为自我创造的存在物,需要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既提高自身的肉体素质,也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质;既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人的内在素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纪律、法律、道德等人的行为规范,是同人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认识关联着的。科学的行为规范理应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怎能正确而恰当地规范人的行为?又怎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呢?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增强,更多地认识了自己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必然有助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较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收藏鉴赏的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本身就内含着道德价值。

作为文化遗产的鉴藏品是人的作品,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和观念,体现着人的智慧和力量,也以一定的形式反映着人的道德观;它也是向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文化教材。人们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道德观及其变化,可以了解人类道德观念的某些共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有益的道德观念,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鉴藏是人对自身、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体现着对劳动、创造及其成果的尊重和珍惜,对历史和历史创造者的尊重,对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尊重,因而是一种保存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高尚的文化活动。收藏鉴赏者在这种活动中,受到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熏陶,增强劳动观念、群众观点,培养爱祖国、爱科学、爱护历史文物、爱护人类文明的高尚情操。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来说,文化遗产都是无价之宝。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毁坏文化遗产,就是毁坏历史。大凡有成就的收藏家,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无不执著地追求和热爱,尤其是当那些珍贵文化遗产面临流失之时,他们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收购珍藏,千金不让,如张伯驹先生倾家荡产收藏隋朝展之虔的《游春图》等珍贵文物即是一例。他们将无数流散乃至行将毁灭的文化遗产,或鉴别出来,或收集起来,或抢救出来,或聚敛起来,并加以精心与妥善保护使之能留驻家邦传之后人。这正是他们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的体现。他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鉴藏作为一种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特殊实践活动,在肯定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和陶冶自己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鉴藏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以自身活动的产物为对象的,旨在肯定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陶冶自己即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的一种特定形式;它在发展自己和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与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增强鉴藏意识,树立正确的收藏与鉴赏观,多形式、多层面地开展收藏鉴赏活动,才能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