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遗产教育观与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遗产教育观与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是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杰出代表。文化遗产的功能是指遗产发挥有效作用的特性和能力。同时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也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有许多文化遗产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要从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前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载体(或表现形式)。世界遗产是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杰出代表。

文化遗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文化遗产的功能是指遗产发挥有效作用的特性和能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表现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贡献的大小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而且往往取决于遗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类自觉认识和利用的程度。这一点有着广泛的意义。本书论述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以利于我们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摈弃空洞说教,立足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对青少年开展广泛的、卓有成效的道德、理想等教育是当务之急!同时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也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文化遗产。此外,继承与发扬当前大力提倡的民族创新精神也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或者说是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所获得的飞跃。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历史继承和文化传承。要教育青少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课堂

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大会,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2]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的代表。而儒学思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对于今天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仍具有价值,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且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成为人们为维护各民族的独立、尊严以及争取解放和复兴而顽强奋斗的精神支柱。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它对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譬如爱国主义,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泛的概念,你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首先就要爱你的家、爱你的城市、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你必须懂得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中国的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信息,这是不可再生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凝结。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本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其他民族崇敬或借鉴的对象。遗产表面上看是“死”的,实际上它又是“活”的,在它身上体现了前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认识遗产就是通过“死去的”遗产感悟出“活着的”精神。

有许多文化遗产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文化遗产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同时遗产对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活跃文化生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一种天然的净化力量,它可以使一些本来粗俗的人变得文雅,使狭隘的心胸变得宽阔,使平淡的灵魂变得有味道。

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一批香港青年以“大陆观光团”之名到内地参观访问,当他们来到洒满中华先烈鲜血的虎门炮台,了解到当年历史的真相时,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们立即将“大陆观光团”易名为“祖国观光团”。但是,与此相比,住在历史遗迹周围的中学生却不了解遗迹的由来,这不正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欠缺吗?

文化遗产地往往是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让广大青少年利用节假日游览文化遗产地,不要把它理解成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应看做是一次良好素质教育的机会。青少年在游览过程中不仅陶冶身心,而且得到生动直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印象将会深深铭记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长久的震撼。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重视通过博物馆展示自己国家、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窗口。要努力把它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传播科学知识的阵地。在文物、博物馆展览中,要特别注意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益、精华的成分,坚决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垃圾,摒弃那些非科学的、假恶丑的东西。认真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适应新形势变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

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失落的精神家园。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借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人类还将自己的记忆能力“移接”到某些文化载体上,所以人们称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这些见证物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的生存条件之一。在人类的高贵天性中,包含或潜伏着不断与先辈进行对话、沟通的欲求和冲动,此可谓精神上的“回家”。由此而言,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在当今社会文化单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中,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显得尤为重要。

国与国的较量,民族与民族的角力,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竞赛,归根结底,是人文精神的最后决斗。重视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创新教育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作为一种历史文献,文化遗产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发挥重要的研究功能。因为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是通过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从古代文献中获取科技资料,是搜集科技信息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搜集科技信息资料和积累知识,就能继承前人的科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许多渊源关系,像激光照排印刷技术正是对传统的活字印刷技术的“扬弃”后发明出来的。另外一些绝妙的古代科技和工艺,若能被当代的实验考古研究破译,将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如果我们能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发挥文化遗产的科研功能,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早日成材,也将有助于今后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和长远的发展,使后发国家尽快提高综合国力,少走弯路。因此保护利用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历史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凝聚了古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在这里,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科研功能并不是仅指少数历史文献才有的功能,而是要强调全部的文化遗产都可以视作历史文献。文献不应只是少数的文字资料,尽管这是主要的,文献还应该包含图像和其他信息资料。文化遗产是大自然或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前人世世代代的文化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的结晶,为我们后人的创造发明提供无限丰富的灵感源泉!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其实都是与文化遗产分不开,甚至连我们的传统生活习惯都不能缺少文化遗产。

没有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不会有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3]这就是文化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底蕴。人类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有赖于过去所取得的许多成果,而不是每次都在重新创造自己的文化。

高科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4]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大事。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是支配他们积极地开展创新活动,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多方面素养和品质之和。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方面。创新要有基础,文化知识是创新的“原料”。青少年掌握什么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创新有很大影响。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深深扎根在本民族的土壤中。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他们开展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当然青少年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遗产,而且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科学技术。但这种学习“要‘以我为主’,首先要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搞通。学习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不要硬加。”[25]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不论学习古代的东西还是学习外国的东西,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都要把他们溶化在我们的创作中。”[26]青少年如果脱离实际,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满足于应付考试是很难创新的;一味地模仿外国的经验和做法也难以创新。

培养创新素质离不开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是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或者说是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所获得的飞跃。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理论内涵有两条:一是遗产继承,二是遗产创新。所谓遗产继承就是指遗产由历史积累而来,它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有着历史的根基。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多样性文化原型及其构筑材料。文化遗产的继承既使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文化积累。所谓遗产创新就是批判地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具有创造性转化的生机,从而对现实产生重要影响。没有遗产创新就丧失了文化遗产的活力,而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遗产创新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遗产继承是积累和量变,遗产创新是飞跃和质变,前者联系着过去,后者沟通着未来,它们构成了文化遗产形成与延续的内在矛盾。植根于文化遗产的新文化就像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既有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又有文化创新的生命力。相反,割裂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会在社会实践中使文化遗产陷入两种困境:僵化保守与中断消亡。割断了文化遗产的连续,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迷失,文化资源的流失将致使中华文化的荒漠化,最终势必出现民族文化的中断与消亡。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大力推动我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然,在此基础上要善于消化和吸收文化遗产丰富的营养并不断创新,为建构中国先进文化体系服务。从长远来看,我们更要练好文化竞争力的“内功”。这种“内功”存在于社会体制的协调发展之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瞻远瞩地调整好我们的文化战略,其必要性不言自明。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生产存在着“两只手”,一只手是经济利益驱动,另一只手是人文价值提升,只用前一只手是“化”而无“文”,只用后一只手是“文”而难“化”,关键在于找到两只手协同的最佳合力,即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需要给文化产品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内涵和东方神韵,也需要学习外国文化产业高明的生产和经营策略,融合中外智慧,以我为主进行原创,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引导文化消费,提升文化品位,提高青少年素质,以“做强”带动“做大”,“做”出我们文化竞争力的明日的辉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独特作用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赛龙舟、踢毽子、围棋等体育项目对青少年锻炼身体是十分适合的。武术是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魅力是众人皆知的。但学校在素质教育中要积极引导,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民族民间艺术能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如书法、绘画、剪纸、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青少年沉浸在艺术的天地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许多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受到网络中许多不良文化的诱惑,迷失了方向。如果我们本着为青少年服务的思想,将各种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大量占领网络阵地,就会使广大的青少年在上网时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从而使他们在网络这个新天地里也能接受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质。

要充分认识遗产教育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将这些内容列入中小学的课程当中,让广大青少年也积极参加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文化遗产凝聚着精神的魂和根,是民族个性和情感生存传衍的载体和支柱。

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来看,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识、珍惜与行动。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的,它还包含有精神和伦理上的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7年起,就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在青少年中进行世界遗产教育的一系列活动。2002年8月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就是我国参与该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性青少年活动,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这次夏令营还第一次由青少年以集体的方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世界遗产建议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鉴于战争对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自然环境带来的极大破坏,各国人民都在进行反思和采取行动,涉及对时代的和平、国际理解、人权、环境教育,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世界遗产教育。为了让人们不再忘怀历史的惨痛教训,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惨案的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场所和平公园,已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至今在国际上还不很著名,甚至少数日本人竭力想掩盖这段历史真相。有鉴于此,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把其作为重点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郑重建议。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文化遗产功能的认识和开发也在不断深化。衡量和评价文化遗产发挥作用的尺度,只能是它所证明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说明社会问题的程度。对于文化遗产中所谓糟粕的部分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有些东西的确是糟粕,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的用来吸食鸦片的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另有一些在过去被看成是糟粕的东西,如今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红楼梦》在清代是禁书,现在成了人人爱看,享誉世界的名著。即使像《金瓶梅》这样的“诲淫之书”,因为其高超的艺术性,现在也放松了对它的禁锢,对青少年来说阅读其洁本是允许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有些带有糟粕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作为教育青少年的反面教材,同样有益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在认识和评价遗产的具体过程中要受到人们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制约。总之,文化遗产不是仅仅供人们欣赏、把玩的老古董,文化遗产本身储存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及其价值的研究认识和功能的开发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观念的创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愈多,对文化遗产特性的认识和功能的开发也会愈来愈广。

注 释

[1]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5]《中国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东方早报》2004年2月23日。

[6]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07页。

[7]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07页。

[8]《中国皮影戏表演面临失传危险》,《参考消息》2006年8月27日。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6页。

[11]黑格尔:《美学》(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7页。

[12]黑格尔:《美学》(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6页。

[13]黑格尔:《美学》(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2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22][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2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2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页。

[26]《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