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遗产安全观与和谐文化探源

文化遗产安全观与和谐文化探源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遗产安全观是对文化遗产安全保护与传承的总观点。文化遗产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可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国力增强的重要方面和表现。这些民族特色语言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无法挽救的重大损失。人类口头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我国整体性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安全观是对文化遗产安全保护与传承的总观点。文化遗产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安全实际上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与人类文明,就是保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是在保护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文化遗产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遗产毫无疑问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承继和发展这份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举足轻重。文化遗产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来接受实地实景的教育,让他们从中得到高尚的民族精神和美好情感的熏陶,培育崇高品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文化遗产让青少年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少走弯路,不误入歧途。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地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可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国力增强的重要方面和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优秀遗产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华夏的灵魂,是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申报成功世界遗产有如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一样鼓舞人心、振奋精神。而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种类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文化个性,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珍惜那些曾经涵养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和壮大的地方文化生态群落,不能把在漫长的历史和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个性消融到千篇一律的所谓现代化的建设中去,丧失自己有赖于区别其他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个性。”[2]“建立国家文化资源安全的观念和政策,从保护国家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认识文化资源安全的全部重要性。文化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获得持续、稳定、及时和精神地获取他的存在与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源的状态和能力。”[3]

随意地改变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化遗产属性将使我们丧失文化之根和找到返回精神家园的路。

在全面推动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同时,大力实施国家文化资源储备工程,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他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与文化生态相关的领域。如果说文化生态主要是对一种文化存在环境的综合描述的话,那么,文化资源则主要是对所有这些的人类精神文化结晶总和的表达,其中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归宿。它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头活水。每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都会从自己文化遗产资源中汲取力量。因此,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仅一般的涉及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遗产意义世界解读的话语权。由于以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资源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实行全球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消化利用。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资源共享,而在于对作为文化资源基本内容的文化遗产的解释是否存在被人为地曲解甚至消解。

一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我们的民族智慧和灵魂血脉相连、保留着我们民族最纯粹最原始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文化遗产正迅速离我们远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有的濒临消失。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生存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对于我国这样文化遗产丰富但迅速走向现代化、城市化的国家来说,更是危机四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心授的,诸如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宗教意识、服饰、工艺等有突出价值并曾经广为流传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作,都是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遗产。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醒这些记忆,才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这些积淀了千百年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珍贵遗产一旦消失,人类的损失无法估量。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确实没有必要为个别文化艺术模式的消亡扼腕叹息,但是作为几千年流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正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存在的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中国当今存在的文化艺术样式和中国人的文化审美结构都是在这样的正根上长出来的,是它滋润的一个结果。我们不能从根基上动摇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合法性基础。这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底线。”[4]

语言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然而据有关报道,在我国120种语言中有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赫哲语、满语、基诺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人会说了。虽然这些濒临消失的语言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但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源流历史,他们的知识经验、民间文学都保存在口头语言中,靠口耳相传代代相袭,正是语言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和族群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民族特色语言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无法挽救的重大损失。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对于世界认识的独特性。人类口头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我国整体性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大量口传文化通过语言相传的时候,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流失。广泛流传于蒙藏民族中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口传文学《格萨尔王》,如果没有语言的传播,也就没有今天的《格萨尔王》。“现在民族语言已经到了一种非挽救不可的地步,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失”。[5]从某种程度上说,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他所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6]

保护文化遗产安全涉及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持久、稳定、及时、足量地获取所需文化资源的状态和能力,关系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维护国家根本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安全问题与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我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同时也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价值取向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必须牢牢掌握对于自己文化遗产意义阐释的权力,应建立国家文化生态质量评估体系。应该对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尤其是对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评估,因为这是构成文化生态最基本的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评估体系中,国家应逐步改变国民生产总值按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文化资源消耗和文化生态环境恶化的损失。应建立一种包括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损益统计在内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也就是说,应该对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损耗,可能给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带来的无法挽回的经济与文化损失给出计量图系,从而在一种直观的数量面前,让人们知道我们所付出的文化代价,同时也使得很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扣除文化生态、文化资源的损耗部分而回落到它应有的价值位置,从指标评估体系上建立国家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的安全红线。[7]

“2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迅速变化,但农村地区的传统风俗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地方官员的不重视,这种在战争和动乱年代都没有被摧毁的古老艺术形式现在却面临着‘生死考验’。电视机的出现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遣方式,年轻人大都不喜欢皮影戏。尽管中国皮影戏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但地方政府却不给我们(指皮影大师———作者注)任何支持。有的领导不喜欢皮影戏,甚至说:‘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如果我们有钱,我们就能更新剧目,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看戏,教他们制作人物道具。要不然,等我们这批老人都不在了,这种古老的艺术也就消失了。”[8]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安全观,批判错误文化遗产观,培养民众文化遗产意识,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障文化资源安全,维护和谐文化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