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试析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文艺是引领精神文化生活的标杆,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和谐剂。而文艺从属于文化这个大概念,而且从概念的外延来说,文艺的比重很大,其直观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超越政治、种族、宗教的范围设定,因此,文艺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有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试析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陈 敏

【内容提要】

文艺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文艺是引领精神文化生活的标杆,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和谐剂。因此,文艺要多出精品,努力推进文艺创新,着力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和谐文化 文艺 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而文艺从属于文化这个大概念,而且从概念的外延来说,文艺的比重很大,其直观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超越政治、种族、宗教的范围设定,因此,文艺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有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一、文艺的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文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展。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文艺,因为文艺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功能。人类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1]现在,我们通常将文艺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艺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任何文艺作品都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绘,这样,它也就为人们认识相应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对象,因此,文艺有其独特的认识功能;同时,文艺对于现实生活的描绘又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而是浸润渗透着作家、艺术家的情感倾向的描绘,加之又与一定的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观念、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文艺又具备教育功能;另外,文学艺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可以将喜怒哀乐等诸种感情传达出来,使人同喜同怒同哀同乐,以愉悦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文艺的审美功能。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文艺在充分发挥其原有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还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二、充分认识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发挥文艺的独特作用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和谐”一词,作为社会理想的一种状态,始终是世界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有关和谐的思想观念,亦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中有东方宗教思想里的西方极乐世界,有西方宗教思想中的上帝与天堂;在世俗文化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丰富思想文化,又有西方毕达哥拉斯“美即和谐”的哲学理念、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柏拉图“公正即合理”的命题及其理想国的构想,更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所理想的和谐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族人们对于“和谐”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归纳起来,“和谐”一词从哲学层面讲,它引导人们树立一种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从文化层面讲,它强调文化自身要和谐发展,主张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取得协调发展,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就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任何一种和谐文化都有其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文化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其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化的和谐文化。中国化的和谐文化,体现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在主导文化带动下,各种文化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还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民族化的和谐文化。民族化的和谐文化体现在必须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上。文化会因其群体不同而有所差异,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各具特性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上。和谐文化拥有不同的文化主体,有不同的民族创造、民族特点、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蕴藏着众多的精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要排除糟粕,传承精华。继承传统,就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更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创造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观点、新文化、新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和谐文化。一种文化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话,其关键是必须具有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极具包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处事的道理。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同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又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使之具有中国特色。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致延续数千年,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同样具有包容性,我们提倡“和而不同”“多元互补”,既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又有共荣共生,互补互济的密切联系。同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排外、不封闭,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开放。开放的目的是吸收一切营养发展自己,并反之为人类文明及社会进步服务。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使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充满了张力。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和谐文化。时代性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程,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最显著特征的反映。当今的和谐文化,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时代内容。和谐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和谐状态,处于不同的和谐水平,具有相异的和谐要求,达到可能的和谐程度,不存在超时代的绝对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产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基础还不雄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进步为依托。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经济建设不动摇,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谐文化同样具有实践性。建设和谐文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才能取得成效。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具有科学性的和谐文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类社会关于发展思想的最新概括,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使和谐文化发展具有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沿着正确道路,取得丰硕成果。

(二)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文化指的是大文化,那么,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又处于何种地位,起哪些作用呢?

概括起来说,文艺是包含在文化之中的,同时,文艺又是以反映文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艺以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自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社会变化翻天覆地,文学艺术的品种、形态、形式、风格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艺舞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新世纪开始,我国步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艺则是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且先决的条件,是衡量社会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尺。因此,文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文艺是引领精神文化生活的标杆。

文艺是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情感方式,是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为宗旨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4]

文艺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产品反映着感人的社会生活,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以及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思想和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向人们广为传播、展示。文艺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化作用,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当时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武器,传播其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我国自古以来,同样有不少论述都鲜明地阐述了文艺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记载了艺术与社会、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如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认识到,音乐、舞蹈具有使国与国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独特功能。《周礼·春官》是这样描述其功能的:“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到了唐宋时期,有很多大文学家都提倡“文以载道”的思想。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这些论述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传播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承担起文学教化人民的责任和道义。

文艺能反映社会及文化内涵,而这种反映主要集中表现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样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它反映各民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并培育和弘扬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几千年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和提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与大胆创新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经过文学艺术这一载体的传播使其更为深入人心,如我国古代的屈原、杜甫、李白、辛弃疾、文天祥、岳飞等,他们的作品无不深深地渗透着对社稷兴亡的忧患意识、体恤民生疾苦的情怀和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些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反映社会深刻变革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它们以真实感人的艺术描写、富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和崇高刚健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再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并鼓舞和激励着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文艺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人们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为和谐文化建设增添精神力量,对人的精神与心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改造作用。

文艺是引领道德风尚的火炬。中国社会历来就是一个最讲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中最有闪光点的东西,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仁、义、礼、智、信”再到“忠、孝、节、义”,中国社会很早就建立起了一套以仁爱、人本、讲理言信、尽忠尽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同时将个人的伦理守则与为国家效力的伦理守则和程序规则结合起来。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世界里,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德国的歌德、海涅,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雨果、莫泊桑、卢梭,美国的惠特曼、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丹麦的安徒生,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清少纳言、川端康成,奥地利的卡夫卡,还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罗贯中、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中国现代的鲁迅、老舍、沈从文、茅盾、巴金、郭沫若、曹禺,等等,则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真善美的精神食粮,让人们从作品中找到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的镜子,正人正己,这无疑为全社会形成新的良好的道德氛围和伦理标杆起到了作用。很难想象,没有文艺火炬的引领,整个社会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反映时代的道德要求,反映文艺家的高尚道德和理想情操,以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文艺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和谐剂。

文艺培养和谐心态。许多艺术及文学作品都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让人们能够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去处理好同自然界、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乐记》中这样写道:“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这是说,古代的圣王为了克服社会的混乱状况,通过诗、歌感动人的善心,祛除人的邪恶心。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也认为,由于音乐是圣人安和喜悦心情的表现,因而可以引导民心,使民心归向善美,将心比心,以情导情,感人至深,也就自然取得移风易俗的效果。可见,两千年前的古人已认为音乐的教化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作用。

文艺抨击社会不公,能疏导社会矛盾。文艺常常能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敏锐洞察社会现象,鞭挞假恶丑,抨击歪风邪气,树立社会正气。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激励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高扬反帝反封建大旗的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例。在西方,各种艺术通过各自表现形式抨击社会不公、鼓舞人民起来斗争的也比比皆是。如19世纪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画作——自由女神领导人民,它描绘了在1830年社会运动之中,法国人民发挥革命精神,各阶层的人在化身的自由女神的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向恶势力宣战,终于赢得政权。画作充满煽动力,这张画已成为鼓舞法国人争取自由、平等的象征。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突,当然还有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的复杂局面,文学艺术更显示出其自身优势,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展示,使人们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认清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思想意识的和谐,有效避免因为思想差异和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三、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推动文学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学艺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发挥文艺学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动文艺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服务。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然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文艺的发展繁荣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文艺工作有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文艺工作者身上肩负着庄严的使命,因此,必须努力运用文艺的独特形式鼓舞人民斗志,凝聚各界力量,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动员和团结人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工作者只有创作出更好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各种文化艺术产品、文化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文化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人民群众在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接受教育熏陶、感受快乐、享受文明,文化艺术活动将进一步促进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修养的完善。

(三)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目标,多出文艺精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呼唤高品质的文艺作品。文学艺术界只有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气韵、表达人民大众情感意愿和审美趣味的作品,才能真正体现“二为”方向,永葆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盛景。优秀文艺作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通过小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以及电影、电视等优秀的文艺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讴歌那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人,宣传高尚的精神,抵制精神垃圾,清除精神污染。近年来中国优秀文艺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方面: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浓墨重彩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讴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记录民族复兴足音,反映社会前进步伐。因此,文艺要立足于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实践,立足于今天亿万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奋斗历程,出更多的精品。

(四)以解放思想为准绳,进一步推进文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也是文学艺术保持生机、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要以解放思想为准绳,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推进文艺理论及观念的创新。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加快建设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文艺理论体系和美学体系;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推进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文学艺术要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进步,要积极展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思想新风貌;要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催生新的文艺品种,培育新的文艺业态,扩大文艺传播的途径,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注释】

[1]《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6页。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3]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4]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5]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1994年1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

[6]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