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鹰在塔吉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鹰在塔吉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宗教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吉克族及其先民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塔吉克族与许多民族一样,也有过图腾崇拜。这说明中国古代塔吉克人曾奉太阳为图腾。塔吉克族先民奉太阳为图腾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关于鹰笛的出现,塔吉克人中有许多传说故事。
宗教信仰_中国塔吉克

第一节 宗教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吉克族及其先民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塔吉克人的宗教信仰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自然现象崇拜阶段、琐罗亚斯德教信仰阶段、佛教信仰阶段和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信仰阶段。

一、原始崇拜

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有过图腾崇拜。塔吉克族与许多民族一样,也有过图腾崇拜。

(一)对于太阳的崇拜

从一些资料和民间神话传说来看,太阳可能是塔吉克族先民们最重要的图腾。太阳是许多民族或部落崇拜的图腾物。图腾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某种现象视为自己的祖先。

塔吉克族先民奉太阳为图腾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帕米尔高原山高谷窄,人们居住在峡谷里,受阳光照射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冬天,每天早晨,太阳从峡谷东边升起,峡谷里遍地金光,但不足半小时,太阳便从这个峡谷的西边落下去,谷里顿时昏暗。塔什库尔干自治县的科库西力克乡有9条几乎平行的峡谷,每天太阳由东而西,从第一条峡谷落下,旋即在第二条峡谷上升起,从第二条峡谷落下,旋即从第三条峡谷升起……在这个乡里,由于9座高山所起的分割作用,形成了每天能看见9次日出日落的现象。叶尔羌河流经的一个村庄,由于峡谷深,冬季太阳只能照到半山腰上,住在东岸的人家一个冬天有3个月见不到太阳,河西的人家每年有27天得不到日照。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一方面让塔吉克先民对太阳感到十分神秘,另一方面使他们十分希望日照时间能长些。塔吉克先民认为,奉太阳为始祖,自己就是太阳的子孙,而太阳也就会像保护子孙一样保护自己,经常出来照耀自己的村庄。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他们便创造了与之有关始祖诞生的神话,并举行与之有关的崇拜仪式。这样便形成了太阳图腾崇拜。

(二)对于鹰的崇拜

从古到今,中外史学家、作家、诗人以及画家和音乐家的作品中只要涉及塔吉克族,就会有“鹰的传人”“飞翔的帕米尔雄鹰”“像鹰一样的民族”“鹰文化”等赞誉。事实上,这些美誉是有其历史文化依据和现实基础的。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塔吉克人和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鹰在塔吉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鹰成为塔吉克人的象征和庇护神,是由塔吉克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决定的。鹰极有可能是塔吉克人在远古时代的图腾。至今塔吉克人仍然崇拜鹰,将鹰视为忠诚、善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鹰文化在塔吉克文化中有以下表现形式:

1.塔吉克民间文学中有十余篇有关鹰形象的传说故事,在这些传说中,鹰均为正面形象。

有关鹰的多种传说,情节尽管有所不同,有的传说以反抗阶级压迫为内容,有的传说描写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有的传说以反抗侵略为题材,还有一些传说反映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这些传说的深层都包含着一个主题,就是人和鹰的关系。当正义遇到危难时,勇敢的鹰便会牺牲自身,站在正义一方伸张正义,使正义一方逢凶化吉,取得胜利。这些传说的一个共同点是,生动地表现了塔吉克人对鹰的高度评价和鹰与塔吉克人之间的那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可以这样推想:在远古时代,塔吉克人的祖先所创造的这些关于鹰的传说,用文化学的观点看,是关于远古塔吉克人社会生活的艺术记载。传说中猎鹰便是正义的化身、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

古代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追求幸福、自由、富足的生活,创造理想的美好社会的愿望曾成为当时那个历史时代的主题。而在塔吉克人的社会中,这一主题则表现在鹰的行为中,所以说,塔吉克传说中鹰的行为、鹰的精神、鹰的勇敢和鹰的理想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行为、劳动人民的精神、劳动人民的勇敢和劳动人民的理想,我们把鹰称作塔吉克人的庇护者和塔吉克人化身的依据就在这里。

2.鹰的形象在古代东伊朗人部落之一的塞种人的文化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特别是在其野兽雕刻艺术中的禽兽纹饰品中出现的狮身鹰头形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此外,在这种狮身鹰头雕刻作品中鹰成了主要形象。鹰形象在塞人的眼中似乎有了图腾的性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塞种人和塔吉克人鹰形象的一致性绝非偶然,从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角度看,古代塞种人与塔吉克人同操东伊朗语,从血缘、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可以说塞人是塔吉克人的祖先。从另一方面看,塔吉克人生活的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和帕米尔—兴都库什山地区曾是古代塞种人重要的活动地域,希罗多德的《历史》、波斯人的鲁斯塔姆碑《贝希斯敦铭文》等碑铭,我国的史书《汉书》中都有不少相关记载,此外还有许多出土文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鹰笛是塔吉克人著名的乐器,几千年以来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塔吉克人通过鹰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塔吉克人的鹰笛确实是用鹰骨制成的,它长约20厘米,下部开有3个笛孔,孔径约为1.5厘米,竖着吹奏,音色细而高,很适合吹奏塔吉克乐曲,一般在婚礼、节日、歌舞、叼羊、赛马等喜庆的场合演奏使用。关于鹰笛的出现,塔吉克人中有许多传说故事。

4.塔吉克人的传统舞蹈被称为“鹰舞”。因该舞模仿鹰的动作而得此名。鹰舞以各种优美的舞姿表现了塔吉克人渴望像天空中展翅高飞的雄鹰一样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关鹰舞的传说是与鹰笛的传说相继出现的,先有“鹰笛”的传说,可以说有了鹰笛的伴奏,才有了鹰舞。

(三)对于慕士塔格阿塔的崇拜

塔吉克人的故乡塔什库尔干地区真可谓是山的世界,这里的山峰以雄奇、高大著称。世界上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均在此交会并向四处延伸。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世界屋脊”。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群山中最负盛名、最受崇敬的要数慕士塔格阿塔峰。

慕士塔格阿塔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北部,距县城约60公里,其最高峰海拔7546米。慕士塔格阿塔峰是新疆境内最大的冰川,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据科学检测,慕士塔格冰川水是地球上最优质的饮用水,它与帕米尔矿泉山及帕米尔温泉饮用水并称为“生命之水”。

从地理位置上看,慕士塔格阿塔峰与新疆的其他冰川一道阻挡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形成降水。此外,它还成为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同时,它还是众多河流湖泊的水源。因此可以说,慕士塔格阿塔峰是新疆南部地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水库。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不仅是天山的生命守护神,而且是新疆地区人类生命的庇护者。不仅如此,它还在保持新疆地区的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在塔吉克文化中,有许多有关慕士塔格阿塔峰的神话传说,在这些传说故事中慕士塔格阿塔峰被尊为神,称为“阿塔”而加以虔诚地膜拜。值得提出的是,“慕士塔格阿塔”中的“阿塔”一词并非“父亲”之意,而是表示“庇护者”“我的主”“上天”等意思。塔吉克人将“慕士塔格阿塔峰”视为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而加以尊崇。

人们每日清晨总会仰望慕士塔格阿塔峰虔诚地祈祷:“愿慕士塔格阿塔佑助我们,赐福于我们。”除此之外常常以慕士塔格阿塔的名义起誓,有人外出远行,与之道别时说“愿慕士塔格阿塔与你为伴”,诅咒某人时说“愿慕士塔格阿塔惩罚你”。

在塔吉克歌谣、民间柔巴依和谚语中慕士塔格阿塔亦备受推崇。它始终被视为崇拜对象,虽然这是古代图腾崇拜的遗存,但从没有中断过,而且一直延续到今日。塔吉克人在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些信仰不但未削弱人们对慕士塔格阿塔的崇拜,而且赋予它新的色彩和内容,使之更加神秘化。那么,塔吉克人为什么会崇拜慕士塔格阿塔呢?这可以从民间传说中寻求答案。塔吉克人流传着十几个有关慕士塔格阿塔峰的传说,如《慕士塔格阿塔的传说》《慕士塔格阿塔峰和乔戈里峰的传说》《白衣勇士的传说》等。这些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表现了塔吉克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追求。相传,在远古时代,慕士塔格阿塔并不是冰雪覆盖的地方,而是一个巨大的神苑,是神仙居住的仙境。那时,人间没有花草树木。塔吉克人的先祖鲁斯塔姆为造福于民,不畏艰险,闯入仙境,同神鬼妖魔搏斗。最后,他以自己的纯洁坚贞之心感动了仙女。仙女送给鲁斯塔姆两朵神花,他将仙界之花带回了人间,人间从此有了美丽芬芳的花朵。但是,仙女却因此受到天神的严惩,被铁链缚于山巅,她的右眼流淌着喜悦的泪水,这泪水化作一道道清泉流向人间,滋润着大地;左眼则流淌着悲伤的泪水,这泪水凝为晶莹的冰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冰雪覆盖了整个山峰,便成为今日白雪皑皑、雄伟壮丽的慕士塔阿塔格峰。

在这个传说中,通过鲁斯塔姆这个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顽强毅力。人世间原来没有花草和清泉,而塔吉克英雄鲁斯塔姆给人间带来了奇迹。诚然,创造奇迹并为之英勇赴死,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追求和愿望。鲁斯塔姆正是这种愿望的实现者和典型代表。此外,在传说中慕士塔格阿塔被神化到了极点,它擎天柱地。因此说,慕士塔格阿塔这一形象,在塔吉克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塔吉克文化的深层形成了慕士塔格阿塔文化,从而成为塔吉克文化的基石。塔吉克民间文学中的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都以慕士塔格阿塔为核心,缺少了慕士塔格阿塔形象就无法理解塔吉克文化的特征和本质。

(四)忠实的形象——马

塔吉克族被称为“鹰的民族”的同时,还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这也具有客观依据,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证塔吉克人和马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在塔吉克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于形成了塔吉克文化中的马文化。

1.马是塔吉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生产和娱乐工具。这是由塔吉克人生存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塔吉克人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节日庆典等活动中都离不开马。在塔吉克人眼里,马是“人类的左右手”“人类的恩人”“战争中的忠实伴侣”“阿里圣手”“是男人的翅膀”。每一个塔吉克家庭至少要有一匹马,他们非常珍惜马,甚至要给马挂上护身符,还要为马准备装饰美丽的马鞍、马鞭等马具,总之,塔吉克人对马有着一种深刻的感情。

2.马不仅在塔吉克人的物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精神生活中也有独特的地位,在塔吉克神话传说中,马总是被描绘为忠诚、雄健的化身,它与慕士塔格阿塔、鹰、鲁斯塔姆等形象一道成为塔吉克人文化中的四大象征。这从《公主堡的传说》《大力士鲁斯塔姆的神马》和被称为阿里圣人的飞马的《兴干白马的传说》等传说故事中可见一斑。这些传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均围绕着马与人类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展开,难能可贵的是,每当人遭遇灾难之时,马总是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救主人于危难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塔吉克神话传说中马始终是正义的化身。鲁斯塔姆的马被赋予了人的灵性,鲁斯塔姆非常爱惜它,这匹马虽不高大,但是力大无比,它毛色杂、眼如玉,夜里能看清25里远的蚂蚁。它作为鲁斯塔姆的忠实伴侣,与主人相依为命,并多次救了主人的命。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考察在古代操东伊朗语的塞种人、粟特人、巴克特里亚人、花剌子模人中广泛流传,后来成为菲尔多西《王书》中四大悲剧素材的《鲁斯塔姆和苏赫拉甫》《伊拉奇的故事》《伊斯凡蒂亚尔故事》和《斯亚吾西故事》等传说故事,不难发现,在这些传说故事中马都是作为人类的恩人和救星出现的,也就是说古代东伊朗部族和塔吉克人对于马形象具有相同的认识,之所以有这种共同性,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可以从塔吉克民间神话传说中找到一些线索。

3.在塔吉克传统民族艺术中马形象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塔吉克族民族舞蹈主要有鹰舞、剑舞和马舞。鹰舞是通过模仿自由飞翔的雄鹰来表现塔吉克人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而剑舞和马舞通过灵活自如的舞姿,展现英勇的塔吉克骑士的高超骑术。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在塔吉克艺术中的地位。塔吉克人的传统音乐具有古朴独特的风格,主要乐曲有恰甫索孜、玛依里斯、乌勒乌拉科、艾里开提罗、提姆巴克索孜、索里肯索孜等六种。其中提姆巴克索孜和乌勒乌拉科曲主要在叼羊、赛马等活动中演奏,一般由两名妇女敲手鼓,两名男子吹奏鹰笛,乐曲节奏热烈紧张,表现出马群的奔驰和骑手们高超的技艺,因此可以把这两种乐曲视为马术进行曲。

塔吉克人鹰笛的由来某种程度上与马有关,因为这种笛子最初被称为“笛柄鞭”,它原来是用羊骨制成的,作为赶马的鞭子来使用,后来用鹰骨制作,并逐渐成为吹奏乐器。有关鹰笛,汉代以来的史书和音乐理论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4.马在塔吉克传统体育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马有关,在塔吉克族的婚礼、割礼、引水节等节日庆典中都要举行叼羊、赛马、马球、马术表演等活动。挑选参加活动的马是很有讲究的,只有那些高大威武、行动迅捷的马才可以参加。技艺高超的骑手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马神”“让马长出翅膀的人”等美誉。

5.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马是崇高的象征。塔吉克人在日常交往中,将马视为最贵重的礼物而相互赠送。马在塔吉克人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古代塔吉克人建立的img295盘陀国向北魏派遣使者,进贡良马。

交友是塔吉克族传统社交习俗,与该习俗相关的礼仪较多,但其中最隆重的仪式是手捧《古兰经》起誓并互赠一匹好马,以此表示成为生死之交。

塔吉克人的葬礼结束后,家庭主人为了向主持葬礼的宗教人士表示谢意,要送他一匹好马。总之,马之所以成为塔吉克族最贵重的礼物,并不是因为它的价格,而是取决于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五)对于盐的崇拜

塔吉克人将盐看作是最纯净的物质。举行婚礼时,为了祝愿新郎新娘终身幸福,要让他们吃下一块蘸了盐水的肉。平时还常以盐发誓。如果在别人家住了一段时间,告别时就要对主人说:“永远不会忘记你赐予我的盐,你赐予我的盐将成为我的力量。”诅咒恩将仇报的人时说:“你会见到盐的。”(意为盐将惩罚你)还将产盐的地方看作是神奇之地。

(六)对于奶的崇拜

塔吉克人认为奶是最为纯净和伟大的,母亲的恩情是奉献了洁白的奶汁,而任何人都是由奶汁喂养大的,洁白的奶出自鲜红的血。塔吉克人忌讳泼洒、踩踏奶汁,也不允许买卖奶汁。

(七) “四要素”观念

塔吉克人的原始多神信仰在“四要素”观念中亦有鲜明的表现。在塔吉克人看来,世界是“阿甫”(水)、“阿太西”(火)、“哈格”(土)、“哈瓦”(空气)这四种要素构成的。因此,人亦是由四要素融合而生的。人的生命在于四要素相互关系的平衡之中,倘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那么人的生命即告结束。

“四要素”观念表现在塔吉克文化的各个方面。塔吉克民间的算命者、占卜者以水、土、气、火来测定人的性格脾气。在塔吉克人看来,土的特性是干、冷和重,因而把脾气呆板、冷漠和持重的人形容为“土性子”。如某人格外持重,会被认为是“土性太重”。水的自然属性湿润、清凉,万物靠水生长,故而塔吉克人有“水即繁荣兴盛”的说法,认为脾性如水的人将永世幸福,塔吉克人的谚语“一切生命在于水”也反映了此种观念。气的自然属性潮热、飘忽不定,因此,脾气变化无常、不信守诺言的人被喻为“浮云”。火的自然属性灼热、干燥,塔吉克人信奉过拜火教,因此,诵念祈祷词和宗教活动都离不开火,火在拜火教中是光明的象征,但火又有焚毁万物的特点,所以,人若为火性子就不好,火性经常被认为是阴险之性,被看作是阴谋家和灾祸的制造者。这样,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人按性被分为四类,水性(柔性)、火性(热性)、气性(轻浮、变化不定)、土性(持重、老成)。

(八)色彩观念

千百年来,塔吉克人生活在自然色彩缤纷绚丽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

塔吉克人最喜爱红色和白色。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红色是喜庆和幸福的象征。因此,他们认为这两种颜色最美。生活中所有喜庆的事都要使用这两种颜色,如婚礼中新郎新娘穿红白色的衣服,戒指上要系红白两色的丝带,小伙子的帽子上要缠上红白两色的纱巾。节日里,要向墙上抛撒白色面粉,以示祝福。

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黑和蓝是愤怒、悲痛、蒙昧的象征,因此,在服丧期间,人们穿黑色或蓝色的衣服,以示自己在服丧,年轻人穿红色展示自己的青春,年老者穿黑或蓝以示自己年长。塔吉克人将光看作红色。一般还要将漂亮姑娘比作红色或白色,将不怀好意(不安好心)称作“黑胞”“黑心”,将善良、仁慈的人称作“白心肠”“纯心意”的人。黄色则表示柔弱、后悔,绿色则是兴旺、新的象征。塔吉克人用色彩来象征四季,春季为绿,夏季为五彩缤纷,秋为金黄,冬为蓝。

二、琐罗亚斯德教信仰及其印迹

我国塔吉克先民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时间尚无定论,大概起始时间在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直至公元2~3世纪改信佛教为止。

琐罗亚斯德崇拜火,视火为光明和善良的象征,视火为最光明、最纯洁、最伟大之物,故此教又称为拜火教或火教、祆教。

琐罗亚斯德奉行二元论,认为构成世界根本矛盾的两端的斗争是永远延续不息的,一端为善良和光明,另一端为邪恶和黑暗。互为矛盾的两端斗争,集中表现为善良和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同恶神安格拉·曼纽之间的尖锐斗争。据说阿胡拉·马兹达是宇宙间光明的撒播者,星星构成的人形之神,他的服饰也闪烁着五光十色的星光,太阳是他的眼睛。无所不能的阿胡拉·马兹达是宇宙的缔造者,是照耀世界者,是邪恶势力的克星,是后世审判者中的最高神,他的手下还有许多慈善之神。恶神安格拉·曼纽则身处沙漠,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世上的一切邪恶、不幸、疾病、灾难、罪行、恶言、下流行径皆出自于他。在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同恶神安格拉·曼纽的斗争中,总是以光明之神最后得胜而告终。

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典为《阿维斯陀》。该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古代东伊朗语用金字书写于12000张熟牛皮之上,全书21卷,35万字,公元前330年在亚历山大马其顿东征时被焚毁,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中亚安息王朝(公元前250~226年)和萨珊王朝(226~651年)勉强搜集了其中的五分之一,而后整理出版。

塔吉克族宗教与神话典籍,即《波斯古经》,是古代波斯和中亚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典,是研究塔吉克族和中亚其他民族历史的最古老的典籍。此书约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陆续编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光明之神阿胡拉·玛兹达的赞美诗、宗教诗歌、拜火教教义和宗教仪式、祷词、咒语、道德准则、戒律、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以及操伊朗语诸民族的起源和历史沿革等。该书对中世纪塔吉克—波斯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过很大作用,对我国塔吉克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它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哲理性的诗歌,至今还在塔吉克民间流传。

《阿维斯陀》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其主要内容为琐罗亚斯德教创建人琐罗亚斯德的理论、赞颂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颂词、宗教歌谣、宗教信仰标准及原则、宗教仪式、宗教祷词、宗教义务、道德标准原则、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操伊朗语部族的族源及其历史发展等。

关于我国的塔吉克族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文字记载尚未发现。但是从民间传说和塔吉克现在的生活习俗中不难找到拜火教的遗迹。把《公主堡的传说》中太阳神所生的子嗣看作img304盘陀国国王之后代说明他们特别信奉火和太阳。塔吉克人特别尊崇光和火,认为人一出生,其额头的一侧即为光所据,一侧为教唆人的魔所持。人一生中所作所为中的善事均为光指引正道的结果,恶行均为魔教唆的结果。男人优于女子,是因为他们的额头上有“洁净之光”的缘故,所以猛兽(例如狼)看到男孩子,尽管他很小,仍然惧怕不敢近前。迪弗·神道也害怕男孩头上的洁净之光。不仅如此,由于尊崇光,他们在食用之物中尤以白的奶和白面为贵。在过传统节日诺鲁孜时,房屋被打扫干净之后,墙上要撒一些白面粉,作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

三、佛教信仰及有关历史记载

从我国古代汉文史料所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塔吉克先民也曾信仰过佛教。

佛教在帕米尔高原大约延续至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即到塔吉克族接受伊斯兰教为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的img314盘陀国国王是位淳厚质朴、仪容安详文雅、笃志好学、敬重三宝的虔诚的佛教信徒。国人知淳信、崇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小乘教。

另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城东南行三百余里,至大石崖,有二石室,各一罗汉于中,入灭尽定,端然而坐,难以动摇,形若赢人,肤骸不朽,已经七百余岁,其须发恒长。故从僧年别为剃发易衣。”“乌铩国……然能崇信,敬奉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自数百年,王族绝嗣,无别君长,役属img315盘陀国。”

由于后来img316盘陀国的灭亡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典籍文献未能留传至今。但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蛛丝马迹,如《秦公主的传说》《巴扎尔达西提》《罗力坎库尔干》等作品。

四、伊斯兰教信仰

现在我国塔吉克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所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支派之一——伊斯玛仪派。在这一点上,我国塔吉克族不但与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有所区别,而且与塔吉克族中的主体—— “平原塔吉克”也有不同。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确切时间不详,总之要早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现在塔吉克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这与11世纪伊斯玛仪派著名哲学家和诗人纳赛尔·霍斯鲁来帕米尔地区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有直接关系。纳赛尔·霍斯鲁在我国塔吉克族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著作被视为圣书。塔吉克人的宗教活动大多是在纳赛尔·霍斯鲁学说指导下进行,与其他教派有不同的特点。塔吉克族也像其他穆斯林一样将《古兰经》作为经典圣书,但认为《古兰经》有显义和隐义。其隐义一般人理解不了,只有伊玛目才能理解。现在的阿迦汗四世是塔吉克人的最高伊玛目(宗教首领)。塔吉克族在礼拜、宗教税、宗教场所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一)伊斯玛仪派产生

伊斯玛仪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支派之一,该派产生于8世纪中叶,9世纪末形成独立的教义学说和组织形式。据阿拉伯文献载,8世纪中叶什叶派的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逝世前后,因继承人问题,什叶派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一部分人拥戴贾法尔·萨迪格的长子伊斯玛仪继任第七代伊玛目,一部分人拥戴其次子穆萨·卡兹姆做第七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去世后,什叶派分裂,伊斯玛仪的追随者形成了伊斯玛仪派。伊斯玛仪派宣传的教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手工业者反对阿巴斯王朝哈里发封建统治的要求,也代表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因此,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伊斯玛仪派。他们利用已成熟的机会,高举伊斯玛仪派的旗帜,从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手中夺取了突尼斯和埃及,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法蒂玛王朝。

伊斯玛仪派建立了一套神秘而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在宇宙观、历史观和认识论方面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主要是:(1)反对在宗教活动中只注重表面形式的教规,主张仁慈和虔诚; (2)特别强调教义分为明、隐二义,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巴颓尼叶派”(内学派); (3)哲学和宗教相结合; (4)它与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以塔吉克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为代表的波斯—中亚哲学相结合。因此,对伊斯玛仪派的哲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二)伊斯玛仪派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在伊斯兰世界,伊斯玛仪派从始至今在数量上只占极少数,但在思想形态上却具有比较完善的哲学理论体系,因而在伊斯兰世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舞台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自它登上历史舞台后,虽屡遭正统教派反对,但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并未停止其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伊斯玛仪派在伊斯兰历史上以其进步的、改良的以及在多次复杂事件中的主张和鼓励者的形象写下自己的历史篇章,因而在伊斯兰教历史研究中,伊斯玛仪派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伊斯玛仪派以其与注经学相矛盾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组成了一种哲学理论。中世纪波斯和中亚文化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诗人、作家伊本·西那、鲁达基、曼苏尔·海拉吉、海山·萨巴赫、鲁米、纳赛尔·霍斯鲁等人都是伊斯玛仪派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我国塔吉克人认为穆罕默德(577~632年)之后,阿里(609~661年)是合法的哈里发。不承认在穆罕默德之后继任哈里发的阿布·伯克尔(573~636年)、欧麦尔(592~644年)、奥斯曼(577~650年)的哈里发之位。

(三)伊斯玛仪派的传入

中国塔吉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因为伊斯兰教是先从中亚地区经帕米尔高原传入新疆南部的。10世纪末,萨曼王朝塔吉克人霍加·艾布·纳赛尔·萨曼尼经帕米尔来喀什噶尔传播伊斯兰教,吸收喀喇汗王朝苏图克·布拉格汗加入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在南疆开始传播。根据这一历史事实,可以推测,我国塔吉克族皈依伊斯兰教当在10世纪末之前,最迟也在10世纪末,也就是塔吉克人霍加·艾布·纳赛尔·萨曼尼经帕米尔去喀什噶尔传播伊斯兰教之时。

我国塔吉克人在何时、何故皈依伊斯玛仪派这个问题,根据民间传说和调查来看,与塔吉克族的思想家、诗人和伊斯玛仪派哲学家纳赛尔·霍斯鲁(1003~1088年)来帕米尔高原地区传播伊斯玛仪派学说是有密切关系的。

(四)有关伊斯玛仪派的主要概念

1.七伊玛目派

七伊玛目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支派之一的伊斯玛仪派的另一名称。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去世后,什叶派出现分裂,一部分人拥其次子穆萨·卡兹姆为伊玛目,这一派在历史上称为“穆萨维叶派”。后因他们信仰的伊玛目是12位,所以被称为“十二伊玛目派”。一部分人拥萨迪格的长子伊斯玛仪为第七代伊玛目,所以,他们将自己称为“伊斯玛仪派”,又因为数字“7”在这一教派的宗教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七伊玛目派”。

2.四十九位伊玛目

塔吉克族所信奉的宗教领袖。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支持尼查里派认为自穆罕默德起,到现在的阿迦·克里木·侯赛因(伊斯玛仪派现在的伊玛目,即阿迦汗四世)共有四十九位伊玛目。他们每次做礼拜时都须一一念诵四十九位伊玛目之名,否则,不能算是礼拜。这种礼拜方式和内容在其他穆斯林中是不多见的。

3.内学派

伊斯兰教伊斯玛仪等教派的又一名称。伊斯玛仪派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建立了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他们认为《古兰经》的含义有表里两面,应以注释和隐喻之法求其内在的含义。正统的逊尼派认为伊斯玛仪派等派别脱离《古兰经》本义,而对经文作深奥玄妙的解释,故贬称这些教派为巴颓尼叶派。

4.潘吉台尼

塔吉克语音译,意为“五人”,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的说法。伊斯玛仪派不承认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等是哈里发的合法继任者,他们只承认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的女婿)、法蒂玛(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哈桑(阿里与法蒂玛的长子)、侯赛因(阿里与法蒂玛的次子)等5人。

5.恰哈尔亚力

塔吉克语音译,意为“四友”,指伊斯兰教逊尼派承认的穆罕默德的继承人: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统称“正统哈里发”)。在穆罕默德的4位同伴中,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是其岳父,阿里和奥斯曼是其女婿。他们4位辅佐穆罕默德完成大业,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他们相继执掌政教大权。

6.费尔代维西

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最高的天堂”。在塔吉克人古老的神话中,天共有7层,费尔代维西是最高的那一层,其上有天仙。这里的“七”字,与伊斯玛仪派对于“七”字具有神秘性的看法有关。

7.迪外

古代宗教神话中的恶神。琐罗亚斯德教神话中恶神安格拉·曼纽的帮凶,专门按安格拉·曼纽的旨意破坏世界。他原是雅利安人多神崇拜时期诸神img317之一。在雅利安人由中亚向伊朗高原迁移时,也将多神崇拜一同带到伊朗,拜火教时期,迪外成为拜火教神话中的恶神或凶神,成为安格拉·曼纽的僚神。

(五)伊斯玛仪派宗教人士的教职、教务

伊斯玛仪派的宗教人士在教职、教务、作用等方面与其他教派是有所区别的:

1.伊玛目

宗教首领之称谓,伊斯玛仪派用以称其所拥戴的政教首领,以别于逊尼派的传统哈里发。以阿里为第一伊玛目,其后裔继之。伊玛目只能由圣贤阿里家族的人担任,阿里家庭之外的任何人不能任该职。从圣贤阿里到现任的阿迦·克里木·侯赛因共49位伊玛目。

2.莫克

莫克为伊斯玛仪派中的一种高等宗教职务的称号。伊斯玛仪派现代最高伊玛目阿迦汗为了管理各地信徒的宗教活动,给予管理各地教徒的上层宗教人士以莫克的称号。莫克有招收信徒、收集捐款、传达和执行伊玛目命令的权力,因此,各地的信徒也将他们尊称为“辟尔”,在宗教方面,服从他们管辖。从莫克的职位和作用来看,它是伊玛目在各地的代理人。我国塔吉克人中的赛义德·毛拉拜赫西、赛义德·伊玛目达特、赛义德·艾布·赛义德汗、赛义德·阿色夫·伊玛目达特汗依禅、赛义德·亚库特夏赫等人都曾获得阿迦汗授予的莫克称号。

3.赛义德

伊斯玛仪派对穆罕默德通过其女法蒂玛与阿里传下的后裔的专称,常冠在姓名之前。伊斯玛仪派中凡有此称号的人都为阿里后裔,在宗教界他们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他们有召集、管理信徒权,有收纳宗教税和处理宗教事务权。信徒们一般将他们称为“辟尔”。见面时,要对他们行吻手礼。赛义德可直接获得莫克称号。

4.和卓

和卓并非出自圣贤阿里的后裔,但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很有成绩,得到伊玛目的肯定,因此,他们也能像赛义德一样获得莫克的称号。和卓可直接听命于伊玛目,再向信徒们转达,也可接纳信徒,收纳宗教税,因此,他们的信徒也像对赛义德一样,将他们称作“辟尔”,见面时对他们行吻手礼。

5.辟尔

塔吉克语音译,原意为“长者”,伊斯玛仪派对宗教导师的尊称。过去塔吉克对其信奉的最高伊玛目称作辟尔,现在“辟尔”已经成为对某些宗教人士的尊称。

6.艾来木

艾来木由在当地宗教学校中学习过的毛拉选任,他们在节日或有关事宜中执行宗教仪式。艾来木一般由赛义德与和卓任命。

7.海里凡

海里凡在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中做乃玛兹并执行有关的宗教仪式。海里凡亦由赛义德与和卓任命。

(六)伊斯玛仪派的主要经典

1.《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共30卷,114章,6000多节。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其中,特别强调安拉独一,顺从忍耐,行善、施舍和宿命;对阿拉伯半岛社会的种种主张和伦理规范;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确立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律制度;与多神教徒,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进行论辩的记述;根据传教需要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故事、传说和谚语等。《古兰经》在我国塔吉克人的宗教与世俗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古兰经》是最伟大的经典,是人们言行的准则。

2.《尼卡纳麦》

“尼卡纳麦”是塔吉克语,可译为“尼卡之书”或“婚姻之书”。塔吉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由宗教人士海里凡主持,并诵读《尼卡纳麦》。据说,此书是塔吉克族哲学家和诗人纳赛尔·霍斯鲁11世纪在帕米尔高原活动时专门为男女结婚而写的。其内容包括《古兰经》中有关婚姻、结婚的内容,拜德尔汗(婚姻之父)的有关婚姻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则的证词,新郎左右陪同人员相关的证词,新郎新娘对婚姻的满意和他们对将来生活的团结和睦、尊老爱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誓言。在结婚过程中,诵读《尼卡纳麦》是必不可少的。从宗教信仰角度说,只有诵读《尼卡纳麦》的婚姻,才算合法(伊斯兰教法)。

3.《灯经》

塔吉克中世纪著名思想家、诗人、伊斯玛仪派哲学家纳赛尔·霍斯鲁所著宗教指南。按照塔吉克族的习俗,人死后入葬的那天晚上要举行灯祭,仪式中由海里凡念诵此书中的某些段落。因此,他将这本书题名为《灯经》。书中讲述有关死者到阴世旅程的内容,并祈祝死者旅途一路顺风。据说,若不诵念《灯经》,死者不会进入好的墓地,他在阴世便不得安宁。因此,塔吉克人很尊崇这部著作。

4.《旅行纪事》

纳赛尔·霍斯鲁的散文作品。纳赛尔曾长期在塞尔柱宫廷供职,起草文书及掌管皇家财务。43岁那年,他辞去官职开始游历生活,曾游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地,3次到麦地那,4次进麦加,他是塔吉克族历史上第一位经过如此漫长游行的人,而且他每到一处,都拜访当地的学者名士,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遍访名胜古迹,并亲自察看城市的地理方位、农作物情况。7年中他记下了大量的笔记,回巴赫儿之后,他整理出自己的笔记,并把所记的内容按日期和路线,编成一本书,名为《旅行纪事》。1975年在伊朗再版了这部书,目前也已译成德、法等文字。

这部书语言精炼、文笔流畅、内容繁复,是研究纳赛尔旅行所经过的伊斯兰国家的宝贵资料。塔吉克人将此书视为经典并很尊崇这部著作。

5.《玛斯纳维谢里甫》

《玛斯纳维谢里甫》,也被称为《玛斯纳维玛纳维》,是塔吉克族苏非大诗人莫拉维·鲁米(1207~1272年)的叙事诗集,又称《玛斯纳维鲁米》,共5万多行,分为6卷。在这部作品中,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格言、谚语编织在一起,阐释自己关于哲学和社会问题的观点,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诗人关于所有的智慧、知识和苏非哲学学说的总汇。这部作品自问世之后,对于东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而评价很高,有的人甚至将这部作品称为“波斯—塔吉克人的古兰经”。这部作品被译为阿拉伯文之后,在阿拉伯古典作家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称它为“苏非主义的百科全书”“知识海洋”“理想生活之途的指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诗人歌德都研究过这部作品,并对鲁米的世界观给予了全面的评价。这部作品也是在新疆各民族中流传最广的著作之一。我国塔吉克人将鲁米的这本书仅排于《古兰经》之后。

(七)塔吉克人心目中的圣地

被中国塔吉克人视为圣地的地方,有的与古老的信仰有关,如被塔吉克人视为神山的慕士塔格峰、鲁斯塔木泉等,有的则与伊斯兰教有关,这里着重介绍几处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圣地。

1.兴干沟神马

“兴干沟”是塔吉克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处草原的名称,它位于塔什库尔干西部,夹于两山之间。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出来,约行15公里,就到了江格拉克(地名),江格拉克东边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山腰处有一块马形的白石,石马背上有鞍垫,马头上戴有笼头,马首下还有石槽。这座山山石光滑,石色发黑,但这匹马却是白色的,而且石马周围无杂乱的石头。因此,从山下望去,这匹马洁白如雪、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塔吉克人称石马为神马,并对其顶礼膜拜。人们从此处经过,都要虔诚地仰望神马祈祷,并拿出糖果干粮等食物放于山石上作为祭品。据说,有些人却怎么也看不到这匹神马。

关于这匹神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塔什库尔干本没有山,这里都是鲜花盛开的草原。那时,圣人阿里就住在这里。

他有一匹神马,这马很神奇,它每次自己在草原上吃草,吃完后自己返回,随时都准备奉圣人阿里之命而驱驰。这个地方美丽得如同天堂一般,四方的人都非常羡慕。但是,一天却发生了意外之事。当这匹神马来到阿克塔姆这个地方吃草时,在魔鬼的诱惑下吃了毒草,于是便昏沉沉睡去,未能按时返回,耽误了圣人阿里的正事。阿里对此很为愤怒,遂变出这座兴干山沟,将自己的坐骑置于其上,并将它变成了石头,又将阿克塔姆的花草也烧光。阿里从此离开这里,塔吉克人便将阿里的坐骑所在之地视为神圣之地。

2.阿迦汗足迹

塔什库尔干有几处被称为“阿迦汗足迹”的地方。据说,19世纪末,阿迦汗·阿里夏赫(阿迦汗二世)来到塔什库尔干地区,省察自己的信徒。他经现在塔什库尔干的大同乡,来到塔什库尔干,途经几个地方,塔什库尔干的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迎接自己的伊玛目。此后,这几处地方便被称作阿迦汗足迹。现在,人们经过这几处地方时,都要下马祈祷,并拿出干粮作为祭品祭奠。

3.孟买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但在伊斯玛仪派信徒眼中,它又是圣地,因为伊斯玛仪派第47代伊玛目阿迦·哈桑·阿里夏赫曾长期在此居住活动,并在此获得“阿迦汗”的称号。他去世后,伊玛目阿迦·阿里夏赫和伊玛目苏里唐·穆罕默德夏赫亦在孟买市居住活动。以前,伊斯玛仪派信徒不是去麦加,而是去本教派的宗教首领伊玛目居住地孟买朝圣,这样,孟买便成为伊斯玛仪派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4.奇里堂麻扎

塔吉克语意为“40座陵墓”。伊斯玛仪派认为这40座陵墓是“圣裔”之墓或“圣裔”曾居留停息之所,故其信徒视之为圣地,并经常前去朝拜。这40座陵墓大部分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另有一些建在喀什地区莎车等县与和田地区。其中,较为著名者均建有圆形拱顶,统称“拱北”。有的麻扎四周还栽有许多木杆,杆前堆放着很大的带角的野山羊头骨和各种颜色的小石块。凡插有木杆的陵墓,塔吉克人称之为“达木盖依”(“圣裔”休息过的地方)。据说,陵墓四周的长木杆是“圣裔”的手杖。关于奇里堂麻扎的传说,大多与伊斯兰教,特别与伊斯玛仪教派教义的传播有关。相传,古代有一传教士沙赫拜,他原是穆罕默德的卫士,后远离阿拉伯到各国传教,并加入伊斯玛仪教派。他到暮年仍无子嗣,于是求告真主。真主赐福于他,他的妻子一次生子40个。其子长大后来到叶尔羌(今日莎车)传播伊斯玛仪派的教义。当时,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者米尔扎·阿巴里拜克是逊尼派教徒,因此他下令拘捕他们并要用火烧死他们。烈火烧了一昼夜,40人依然无恙。米尔扎·阿巴拜克大为震惊,当即皈依伊斯玛仪派,并全力支持他们去往各地传教。后来,这40位兄弟相继去世,谁在哪儿去世,他的陵墓就建在哪里。据说,这些陵墓以黑羊奶和泥土修筑而成,所以经久不坏。伊斯玛仪派教徒十分崇拜这些麻扎,朝拜这些麻扎成为该教派的一项宗教活动。

5.巴麻费利穆加拉提麻扎

伊斯玛仪伊玛目派所朝拜的奇里堂麻扎(40个麻扎)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村的下栏杆。附近有许多坟墓和一个不大的礼拜寺。据说,40个传教士中名叫巴麻费利穆加拉特的传教士即葬于此。礼拜寺旁的桑树,即是由他生前插入土中的手杖变成。麻扎背靠泽拉普善河(叶尔羌河的上游)东岸。平时很少有人到麻扎来。凡是路过麻扎的人,一般都要下马瞻仰。虔诚的信徒用手抚摸堆积在麻扎旁的小石块,或亲吻这些石块,以示崇敬。

麻扎占地约30平方米,四面有墙,门朝东。墙外四周遍插许多长木杆。麻扎门前的木杆丛中放着3件“圣人”的“遗物”,一只石靴,被视为“圣人之靴”,一个石骆驼蹄,被视为“圣人”骑过的骆驼之蹄,一个石马鞍,被视为“圣人之鞍”。麻扎的门很小,只能容一人匍匐出入。进门即到达麻扎的主体部分,上有较高的穹顶,中央为一座土墓。室内有4样东西,传说为墓中人的遗物,一条麻袋和一条饭单挂在墓后,一根手杖和一面旗帜立于墓前。墓前有固定的石灯和铁灯各一个,平时麻扎里一片漆黑,朝拜者来时用羊尾油点灯照亮,麻扎内设有炉灶,支着两口铁锅,专为祭祀时朝拜者煮食“西馕”(施舍的饭食)。据说食之可医百病。麻扎内最神秘的是那面旗帜,这里每年有“游旗”活动,称为“特克其克勒斯”。秋季,宗教领袖的代理人从麻扎中取出此旗,组织若干名身强力壮的信徒举旗到各处巡游,所到之处收取贡品。巡游结束后仍将该旗放置原处。现在这项活动基本上不再举行。

(八)伊斯玛仪派著名宗教人物

1.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570~632年)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生于麦加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族。公元628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于侯达比亚达成和约。630年占领麦加,麦加贵族皈依伊斯兰教,并承认他的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贵族在宗教上和经济上的既得利益,清除各神教徒敬神献祭的古庙克尔白的偶像,并将克尔白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翌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皈依伊斯兰教,整个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穆罕默德曾派遣使者向东罗马、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国皇帝和埃及总督宣传伊斯兰教。631年初,他远征叙利亚,到达亚喀巴湾附近的边境城市塔布克。632年率领大批穆斯林朝觐麦加,取得全面胜利。塔吉克人认为穆罕默德仁爱、慈祥,是全能于一切的安拉,宇宙之冠,万物之光,世人之幸,是最伟大的圣人。

2.阿里

阿里(约600~661年)为阿布·塔里布之子,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小时由穆罕默德抚养,10岁起信奉伊斯兰教,是最早信教者之一。曾参加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和与异教徒的战斗,以勇猛著称。后与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结婚,生哈桑和侯赛因。奥斯曼死后,继任第四代哈里发。什叶派尊奉其为该派第一代伊玛目。在位期间(656~661年)伊斯兰教内部权势斗争日益激化,661年被哈瓦利吉派信徒刺死,葬于库法。

我国塔吉克族信奉伊斯玛仪派,他们像所有的什叶派一样,认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第一代伊玛目和从不犯错误的“超人”。

3.法蒂玛

法蒂玛(约605~670年),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曾和阿里共同主持其父的殡葬仪式,被什叶派尊为“圣母”,育有三男二女。长子哈桑,次子侯赛因。什叶派(包括伊斯玛仪派)认为她和阿里的子孙为穆罕默德的“圣裔”。穆罕默德去世6个月后,她死于麦地那。

4.哈桑

哈桑(624~670年),阿里和法蒂玛的长子,为什叶派的第二代伊玛目。传说他死于中毒,被什叶派视为殉道者。

5.侯赛因

侯赛因(约625~680年),阿里和法蒂玛的次子,什叶派第三代伊玛目。生于麦地那。其兄哈桑去世后成为什叶派的首领。拒绝效忠倭马亚王朝,后战死于卡尔巴拉。

6.贾法尔·萨迪格

贾法尔·萨迪格(约703~765年),伊斯玛仪派所崇拜的宗教领袖,即贾法尔·伊本·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阿里的后裔。为避免哈里发的猜忌,不过问政治,专心致学,被视为“圣训”权威。曾提出影响颇大的3种看法:安拉安排命运,但人有一定的能动性;凡与《古兰经》矛盾者均不应列为“圣训”;将穆罕默德的先知使命比作“光”,由阿丹传至穆罕默德及其后裔。

7.伊斯玛仪

伊斯玛仪派所尊奉的宗教领袖。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的长子。伊斯玛仪先于其父去世。数年后,其父贾法尔·萨迪格去世。此时因伊玛目继承权问题,什叶派内部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一部分人分裂出去,形成新的派别。由于他们承认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就将自己称为“伊斯玛仪伊玛目派”。伊斯玛仪伊玛目派认为第七代伊玛目是永生的,他的去世只是暂时现象,他还会重返这个世界。因此,他们又将他称作“隐遁伊玛目”。

8.曼苏尔·哈拉智

曼苏尔·哈拉智(858~922年)伊斯玛仪派有影响的宗教人物,伊斯兰教苏非若鲁孜派的著名代表、诗人和作家。生于伊朗法尔斯附近,曾长期和苏非若鲁孜派传教士隐居,后成为游方士,在各处传布苏非若鲁孜派的教义。他的讲道使人心醉神迷,而逊尼派的毛拉们却认为他是在传播异端邪说。因为他从不引用律法,也不宣讲人的行为准则,相反却大谈直觉经验,以及对真主的内省经验以及圣爱的欢乐和恩惠。由于哈拉智公然宣称“我即真主”,所以在922年被阿巴斯王朝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他被苏非若鲁孜派尊为殉道者,他在巴格达的墓亦被尊为“圣墓”。苏非若鲁孜派和伊斯玛仪派在宗教哲学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哈拉智在我国塔吉克人中也有很深的影响。他的事迹已融入塔吉克民间故事,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

9.纳赛尔·霍斯鲁

纳赛尔·霍斯鲁(1004~1088年),塔吉克族9世纪时的诗人、学者、传教士。伊斯兰教历394年出生在今阿富汗巴尔赫城附近的卡巴迪扬。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因诗闻名于世,后长期供职于塞尔柱宫廷。43岁时辞去官职,在伊朗、叙利亚等伊斯兰国家和耶路撒冷游历。在埃及时接受了伊斯玛仪教派的观点,并被法帕梅派的伊玛目派回伊朗传教。回伊朗后不久,担任了霍拉桑地区的“霍加特”(助理伊玛目)。之后逊尼派教徒抵制他传教,塞尔柱王朝亦加害于他,他被迫流浪,进入帕米尔高原的亚玛冈,隐居于山洞继续从事宗教活动,后卒于此,终年87岁。其著作有《萨奥达特诺马》(《幸福之书》)、《罗显诺马》(《光明之书》)、《灯经》等。他一生共写了6万行诗,今天能见到的仅两万余行。他的散文作品仍是今天的优秀教材。可以说,他为塔吉克—波斯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帕米尔之行,以及他在当地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的活动,对我国塔吉克族接受伊斯玛仪教派起了直接的和关键的作用,被我国塔吉克族尊称为“鼻祖纳赛尔·霍斯拉吾”,其著作也被视为圣典。

10.莫拉维·鲁米

莫拉维·鲁米(1207~1272年),塔吉克族苏非派大诗人。生于古代塔吉克族文化中心之一的巴尔赫城(今阿富汗境内),父亲是霍拉桑教派的首领和著名学者,少年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3岁去麦加朝觐,随父亲拜访了著名的苏非主义诗人阿塔尔(卒于1220年),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他曾在巴格达、大马士革、阿勒颇等地求学,在罗姆塞尔拉王汗下的科尼亚(小亚细亚)定居,因而亦称“罗姆毛拉”。他在文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修养,后成为一教派领袖。约1244年,在著名的苏非思想家夏姆斯·大不里士的影响下,他从教派领袖变成一个苏非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玛斯纳维夏里甫》、抒情诗《夏姆斯·大不里士》、柔巴依和一些散文。

由于苏非派和伊斯玛仪伊玛目派有许多共性,因此,鲁米这位思想家和诗人在我国塔吉克人中有深刻影响,宗教人士崇拜他并称他为“圣人”。他的抒情诗、柔巴依、格言等在我国塔吉克民间普遍流传,一部分被传唱,成为民歌,一部分成了民谚。他的名著《玛斯纳维》被称为圣书。这部书的汉文版200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1.阿迦汗一世

“阿迦汗”是19世纪中叶以来伊斯玛仪派最高伊玛目的共同称号。“阿迦汗”的原意为“父汗”或“生命的主宰”。迄今为止,阿迦汗共有4位。许多学者,甚至有的权威性的工具书对阿迦汗的解释是模糊的或错误的,往往将四个人当作一个人,这是不正确的。

阿迦·哈桑·阿里夏赫,生于伊朗,在维系伊斯玛仪派的过程中,同当时的伊朗王朝进行过多次战争,坐过牢,后移居印度孟买,成为伊斯玛仪派的伊玛目,1881年去世。

12.阿迦汗二世

阿迦·阿里夏赫,为哈桑·阿里夏赫之子。父亲去世后,他继任伊玛目。他聪慧过人,自幼受其父教育,知识广博。他通晓波斯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他十分关心教育,大量投资兴办教育事业,使印度的穆斯林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使伊斯玛仪派扩大了本派的影响。

13.阿迦汗三世

苏里唐·穆罕默德夏赫为阿迦·阿里夏赫之子。其父去世后,继任伊玛目。他是一位政治经济活动家,起初曾任印度穆斯林联盟首任主席、国际穆斯林联盟主席,在当时的外交界和宗教界有很大影响。有次他过生日,信徒们向他献上同他体重同等重量的黄金、白金和钻石制成的雕塑,苏里唐·穆罕默德夏赫将其用于慈善事业。现存美国国家博物馆。1957年,他选择在美国哈佛大学念书的克里木·侯赛因继任伊玛目。

14.阿迦汗四世

即现任伊玛目克里木·侯赛因。1957年成为伊斯玛仪派第49任伊玛目时,他在美国哈佛还未完成学业,1959年后,他就任伊玛目之职。

现在,伊玛目阿迦·克里木·侯赛因有25个国家的2千万信徒,许多国家的工商业家、金融家将自己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赛尔卡力交给他。国际上有“阿迦汗建筑基金会”,1981年该基金会在中国举行了第6届学术讨论会,在此之前的5次学术讨论会是在芬兰、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和约旦举行的。阿迦·克里木·侯赛因对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设立了3年颁发1次的建筑奖金,还用1100万美元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伊斯兰建筑图书馆和教授、博士基金。

1981年阿迦汗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6届国际阿迦汗建筑基金学术讨论会,会后,他还去了新疆的喀什等地参观访问。苏联解体后,阿迦汗基金会对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水利、教育、卫生等慈善事业。

15.赛义德·毛拉拜赫西

赛义德·毛拉拜赫西(1866~1956年)是我国塔吉克人中最高的辟尔,他14岁时在别人资助下去印度孟买朝见了阿迦汗,取得莫克称号。之后他去巴基斯坦、印度、阿拉伯等地,在伊斯兰经学院学习并从事宗教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巴基斯坦回到祖国,居住在新疆泽普县。由于他在伊斯玛仪派信徒中有很高的威望,信徒们见到他时要行吻手礼,并向他交纳“代尔维泽。”

16.赛义德·阿斯菲·伊玛目达特

赛义德·阿斯菲·伊玛目达特(1910~1973年)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吐格兰夏村人,有着众多信徒。他以自己的才能在民间享有很高声望。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上层宗教人士,他享有很好的待遇。他曾去我国许多地方参观过。生前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届至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17.赛义德·阿布杜艾则孜汗

赛义德·阿布杜艾则孜汗·毛拉拜赫西(1930~1997年),是一位在塔吉克民间享有很高威望的宗教人士,是一位伊斯玛仪派的宣传者,也是一位通晓塔吉克人历史、文化、民俗以及宗教信仰的学者。1930年出生于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族乡,赛义德·阿布杜艾则孜汗7岁时随父去巴基斯坦,他先后学习过乌尔都语、波斯语、英语。他于1947年回到祖国,在塔吉克居住区从事宗教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是泽普县政协委员、常委,自治区政协委员、常委,自治区伊斯兰协会委员。1985年他随同政府组织的访问朝拜团,去了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这位宗教人士长期坚持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他还长期从事塔吉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多次撰写学术论文,并参加过自治区级的学术讨论会。

18.汗沙德尔丁

汗沙德尔丁,又名汗依禅(1918~1993年),是塔什库尔干县班迪尔乡人,从小受伊斯兰教教育,他是塔什库尔干县第一届至第八届政协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曾多次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全国政协会议,以及自治区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议,多次派往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参观。他在塔吉克人中尤其是在宗教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19.赛义德·夏姆汗

赛义德·夏姆汗是塔什库尔干人,中国塔吉克人的赛义德,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六届至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自幼接受伊斯兰教教育,新中国成立前随父去巴基斯坦,先后学习过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回到祖国后,在家乡从事宗教活动。1983年他随政府组织的访问朝拜团,去沙特阿拉伯朝觐。他多次参加自治区政协和各级伊斯兰教协会的会议。这位宗教人士知识面广、素质好、觉悟高,他长期以来坚持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反对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因此,他在信徒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信徒们对他非常尊重。每次见面时,都对他行吻手礼。

20.沙德尔丁汗

沙德尔丁汗,男,塔吉克族,生于塔什库尔干县班迪尔乡,是汗沙德尔丁的长子,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能读《古兰经》和其他宗教经典。父亲去世之后,他继承父业,从事合法的宗教活动,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从1993年开始,他在塔什库尔干县第九、第十届政协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宗教政策,反对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赢得了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