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地位和作用

研究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校园精神是在各项课内外活动中诞生、升华出来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校园精神还必须依靠课外文体活动来进一步体现、巩固和发扬光大。课外文体活动在学生中间开展,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中。

第四节 研究地位和作用

一、课外体艺教学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国家教育部2007年6月下发的《学习贯彻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枛的通知》指出:“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精神作为观念层而存在,课外文体活动是规范和操作性的载体。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和校园精神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首先,课外文体活动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校园精神是在各项课内外活动中诞生、升华出来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校园精神还必须依靠课外文体活动来进一步体现、巩固和发扬光大。其次,课外文体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也是互相促进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也为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空间。

二、课外体艺教学活动是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外文体活动在学生中间开展,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同时,由于课外文体活动者是学生全员性主动参与,并且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教材,因而更容易和学生思想发生共振。另外,课外文体活动是培养能力的主战场。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他们应该具备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完成的,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文体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极好的现实的途径。

三、课外体艺教学活动是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中小学校园内的师生活动之所以令人神往,主要归功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艺术、娱乐、体育类的课外活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青少年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争分夺秒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竞争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防止和缓解这种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劳逸结合地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为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课外文体活动是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和释放学习压力及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形式。由于中小学聚集着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的鲜活的群体,他们对文体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有形式多样、层次内容各异的校园文体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

四、课外体艺教学活动是师生家校交流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常被人们称为教育净土和文化圣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个层次改革事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走向成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体,中小学必将更完全地纳入社会轨道,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必将更加深入地相互融合、渗透于社会。素质教育特别是新课改,要求中小学从相对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挥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是时代对学校及其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校外文体活动,它具有灵活性、敏感性的特点,使得课外文体活动能够成为师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载体。

五、课外体艺教学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加强青少年学生课外文体活动需要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校园精神是一种亚文化,它吸收、融合了社会主导文化,又直接或间接地改造社会主导文化,并带动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小学是课外文体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发起者,中小学师生是重要的参与者,学校和师生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和科学艺术活动,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