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笔记》中的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

《哲学笔记》中的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哲学笔记》虽然远未形成一部著作,但却是列宁一生中最为独特、最为深邃、最富于创造性的哲学创作。但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哲学上异质于马克思哲学的列宁主义哲学在。

(二) 《哲学笔记》中的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源头活水

列宁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哲学笔记》虽然远未形成一部著作,但却是列宁一生中最为独特、最为深邃、最富于创造性的哲学创作。恰恰在这一重要领域,中国列宁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辩证法、认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列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国内研究来看,呈现出一种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术界对列宁辩证法、认识论的研究主要是限于译介、注释等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了中文第一版《列宁全集》39卷,相关的大量的注释、讲解工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宣传、教育、普及作用。而从1984年开始到90年代初期,我国又出版了中文第二版《列宁全集》60卷,为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储备了丰厚的文本资源。林利同志为列宁《哲学笔记》的翻译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这二十余年,中间是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苏东巨变,伴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也是历经坎坷,艰难却是执着地前进。无论是辩证法,还是认识论的研究,都有一批颇有分量的著作和论文。我们从辩证法著作、认识论著作、列宁整体哲学思想、相关研究论文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在辩证法的研究方面,黄楠森教授主编的《<哲学笔记>注释》,还有其专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在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方面,苏联学界只出了几部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研究性著作,并没有搞出一部详尽有用的注释性著作,当然西方学术界更没有。黄楠森教授在经受磨难,担任北大哲学系资料室主任期间,发大志愿,下大功夫,终于带领大家搞出了详实可靠的《哲学笔记》注释》(1981)。1984年,他又在20年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这是中国学术界中系统深入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在许多方面借鉴并超越了苏联列宁学、西方列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王东的专著《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是辩证法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该书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创造性的新问题和新观点。作者根据《哲学笔记》的创作史、出版史、版本学比较研究的丰富资料,区分了“列宁自己命名的《哲学笔记》”和“苏联编者后来编辑出版的《哲学笔记》”,澄清了列宁集中写作的八个《哲学笔记本》的本来面貌和深刻命意,进而上升到对《哲学笔记》的思想实质和理论贡献的整体高度,阐明这一著作的最大理论贡献不在于其中的个别原理和个别命题,而在于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系统化的总体构想。该书还以马克思主义史和人类认识史为广阔背景,从整体上和比较研究中评价了《哲学笔记》的历史地位,探讨了列宁思想在回答20世纪两大时代课题(现代科技革命和寻求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时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出,写出《辩证法》是马克思长期一贯的哲学宿愿,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的主线来看,列宁史马克思哲学遗愿的执行者,是继恩格斯和狄慈根之后把辩证法理论系统化的第三次伟大尝试。

卞敏著的《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提出,列宁《哲学笔记》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等著作的摘要和研究。列宁在摘要和评注中,十分注意发掘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衔接点。这些衔接点溶进了列宁丰富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的闪光点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的生长点。因而,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富有创见的观点,认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通过研究黑格尔哲学的途径,以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的逻辑”为典范,试图建立辩证法的大逻辑。

刘歌德等著《列宁<哲学笔记>若干问题研究》。该著作探讨了列宁有关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它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同意以往人们将这两者视为同一个东西的观点。

2008年9月,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发表了《回到列宁》一书,针对德波林、阿多拉茨基、凯德洛夫等苏联学者及我国学者的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看法: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文献里,列宁主义被看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因为列宁“创造性地探讨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评价显然是过高了。我认为,列宁的贡献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现实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方面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列宁主义阶段,但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意义上的列宁主义阶段却是可疑的。事实上,在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中,的确存在一个不可替代的列宁哲学思想时期,在反对马赫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在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方面,列宁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但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哲学上异质于马克思哲学的列宁主义哲学在。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3)

张一兵教授还提出:我的看法是,“伯尔尼笔记”不是一种为了撰写学术论著而做的专题资料性研究笔记,而是一般的学习阅读性笔记,根据文本发生学的理解,一部作品的前文本生成过程包括了“提纲、资料性笔记、草稿、誊清和定稿手稿”等环节。我可以确定,“伯尼尔笔记”肯定不是为了写作唯物辩证法专著而作的专题资料性研究笔记。

这一重要的读书笔记,恰恰为我们映射出列宁的研究在这期间经历了多重思想认识的转换和重大的理论逻辑异轨。我认为可以将之界划为如下几个异质性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列宁还处在他者镜像语境下,这是列宁以否定性的观念来面对黑格尔的认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不同的逻辑认知构架在列宁之思中激烈冲突的思想矛盾时期;在第三个阶段,列宁已进入了一个自主性思考的空间,这是一个思想产生重大转变、认识得到飞跃的关键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他对自己哲学研究的思想小结。(4)

我不赞成张一兵这里提出的基本观点,但我赞成以此为契机,深入展开讨论,以便澄清是非,把列宁《哲学笔记》与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推向一个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