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完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

完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

时间:2022-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完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针对以上问题,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实行开放型的体制。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特别要创造好的法律环境。而在中国尚缺乏这种密切合作的机制。

三、完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

针对以上问题,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实行开放型的体制。

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凡是能通过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来调节的领域,政府部门就应退出,凡是市场不能或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部门就应当通过干预加以调整。政府部门不应当代替企业去创新,越俎代庖必然适得其反。政府应以宏观调控,提供服务为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如何使我们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实力,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技术创新机制,因此,政府作用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指在市场上推出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它以技术创新突破为基础,以市场接受为准绳,因此,技术创新是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或技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市场特点,它包括了产品的研究开发、试验、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要在市场上推出一种新的产品,这种产品消费者自然不熟悉,其中就隐含着许多不确定性,一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们常说:在十个新产品中,有一个成功就已属幸运。比如,日本在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还是宣告失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应当由市场决定,创新的高回报也自然由企业享有,政府不应该介入这个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介入了创新活动,使创新受到很大限制。首先是由于企业缺乏自主权,导致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其次,由国家来组织对创新的投资和管理,不能及时地对创新作出正确的决策;其三,政府组织资助的许多项目常常因缺少竞争而效率低下。近几年来常常出现的现象是:一些得到国家资助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并没有开发出国家计划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一些没有得到资助的企业却意外地成功了,可是这些企业在初步成功后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量组织进一步的开发、生产或营销了。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技术创新中可以扮演四个角色。第一是“建设运动场”,即建立市场机制,制定基本规则;第二是作“裁判员”,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制;第三是做“教练员”,引导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在某些领域也做“运动员”,参与到技术创新市场里面去。比如国防科研,就必须由政府直接参与。这四条里第一条和第二条是最基本的,谁都不能代替。建立运动场,比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做裁判员,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这些事企业做不了,社会团体也做不了,必须由国家来做才有权威,才能公正,才能有效。做好教练员也很重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低,有些方面,政府指导很重要,比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就是由国家制定计划,在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等企业作出示范,结果很成功,作用很大。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研究借鉴。比如美国实行了十多年的SBIR(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由美国的商业部、能源部、交通部、环境保护署等11个政府机构参加,这个计划以1982年制定的《小企业发展法》为保障,任何研究开发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机构必须将预算的2.5%用于资助小企业,但这种资助不是投资,不是像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批项目,我们应当研究它的这种机制,借鉴有用的东西。

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特别要创造好的法律环境。我们目前的法律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方面问题很多,亟待改进。还要有好的政策环境,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应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资金支持、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合作政策等。要加快中介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国家应当资助建立一些创新咨询服务中心,建立科技咨询协会,制订咨询师、技术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办法等。

2.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技术对发展经济来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企业不拥有技术,没有自己独特的、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技术,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拿技术引进来说,技术引进一方要完成技术转让过程有三个重要环节,这就是技术引进、技术积累和技术传播(普及)。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容易做到,但要突破第二、第三个环节,则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仅仅做到了第一步,在高新技术方面尚未突破第二、第三个环节,即只是把外国技术引进来而没有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改进、发展,进而普及它。而外国企业则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样下去中国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便永远无法缩小,更不用说赶超了。

在技术引进的思路上,应该首先明确的是谁是引进技术的主体。引进技术的主体是国家还是企业?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虽然国家在技术引进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如组织协调、制定优惠政策加以支持等,但是实施和完成技术转让全过程的始终是企业。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正在积极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但是很少有企业想到引进后必须做的工作,即技术的积累和技术传播。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优良企业,但是许多企业都还没有超脱生活共同体的领域,还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作用。

在技术合作方面,我国现在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大多层次较低。我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等也在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完成技术转让,即把新产品新技术普及到企业中去。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科研机构进行着密切的合作,即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因此能够较顺利地推进技术转让。而在中国尚缺乏这种密切合作的机制。政府应当从税制、金融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立和加强研究开发机构,支持科研人员“下海”创办企业。

R&D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网络的竞争,我国的企业也应努力建立自身的技术联盟的网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全球竞争。

3.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为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网络,我们应制定正确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机遇。例如,我们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创新所需的资金,可以进行国际合作的技术创新,我国的企业还可以在世界上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建立R&D机构,进行基础研究开发,甚至可以进行委托外包的技术开发,获得所需要的技术成果。

我们可以以市场换技术,以营销体系换技术,以技术换技术。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且这种潜力正在迅速地释放。以市场换技术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将会有比较积极的溢出效应。巨大而又迅速成长的市场是我们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用好这个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市场竞争,已经成长出一批大有希望的企业。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有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有效的营销网络,这也是我们进行国际技术合作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国已有一些企业通过“贸工技”的方式发展壮大,在代理外国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再回过头来走技工贸的发展道路,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通过50年来的自力更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基础,有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一支人数众多的科技队伍,我们在某些技术领域也有了以技术换技术的实力,我们应该用好用足这个条件。

由于我国在某些方面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我们可以引进技术来缩短差距,通过艰苦的学习过程,积累内涵的隐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为我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实现城市或地方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创新系统的良性互动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城市或地方可能有自己的创新优势,有自己的创新特色,区域创新系统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据了解,许多地方已经构建自己的区域创新系统,并使之成为该地区实现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地方的或区域的创新系统又成为更大的全国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地方创新系统、地区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技术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5.重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同等重要。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上的支持,更愿意从事创新。很多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在创新的量上和质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美国有研究指出,尽管大企业有巨大的研发投资,但大企业常常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以及降低其成本方面,而小企业更可能投资于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美国学者Lewis Branscomb进行的研究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支出里,只有8%,也就是说约160亿美元用于根本性的创新。(18)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环境因素及创新能力方面。开创基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决定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技术突破和填补技术空白之上。1970年,小企业申请到的专利只占全球专利数量的5%,如今这个数字已达1/3,而且还在不断攀升。(19)

在我国经济中,我们还须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05年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获奖项目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民营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奖越来越多,占到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17%。(20)

1999年,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条件。鼓励更多的技术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入市场发展民营企业,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带着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回国创新创业,在审批条件、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申请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允许其有偿使用国有科技资源。在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扶持与技术创新等有关政策中,要对民营科技企业一视同仁,解决好贷款担保、鼓励出口、税收政策、筹集发展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民营科技企业有权拒绝不符合国家政策的各种摊派。

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指导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建成全民营开发机构,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让能力。促进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实现人才、技术资源互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民营企业在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国家应当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理顺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要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允许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和完善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建立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制度,使其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运用知识,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6.完善官民学三结合的创新机制

经过近2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已经并还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逐渐走出“象牙塔”,努力寻找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但这仍然是在一种探索与尝试阶段,官方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这方面我国也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改革。1999年6月1日,国家级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全部转为企业、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机构,换言之,在吃了几十年的“皇粮”之后彻底“下海”。地方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也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展开。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已对科研机构转制的有关税收问题作出规定:中央直属科研机构及省、地(市)所属的科研机构转制之后,1999年至2003年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以这种方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人比喻为是把一批“库藏”多年的“血液”,注入一群干涸的肌体中去以重塑大批鲜活的生命。我们可以期待,这些被“赶进”市场的科研院所,经过艰苦的探索之后,将会为我国科技创新作出非凡的贡献。

7.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科技投入,不光是数量上的事。我国在科技投入上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更迫切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科技投入要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21)

迈克·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认为行业的竞争情况由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决定: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和产业内对手的竞争强度。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就要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实行低成本或者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二者必居其一。同样的道理,科技经费使用和运营也要做到成本最小化,研发成果在国际上差异化,这要求做好三个功课:一是科技经费能够被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科技经费使用过程无损耗;三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最优的。

针对经费的投入问题,国家已经提出: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对于很多富有竞争性的创新企业而言,这将是一大利好,因为它们将获得平等竞争科研经费的机会。如果得以落实,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流向将更科学、更公平,更直接被市场需求所引领而产生创新效益。

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要实现低损耗是一个系统和综合工程,当前最关键的就是消除科研人员的浪费和某些腐败现象。审计署公布的国家32个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其中自然科学基金会曾将借给下属企业方德公司的1 190万元转作投资,致使这笔投资无法收回。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通过编造工资表、虚列项目支出等手段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将28.37万元主要用于发放奖金、劳务费等。

2005年11月,针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突出问题,科技部专门出台规范性文件,提出了8条要求:“严禁从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严禁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严禁挤占挪用课题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的行为等”。如果这些措施能得到执行,科研经费的浪费和科技人员的腐败行为也许可以大大减少。

另外,我国科技投入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还比较薄弱。投入一笔经费能否达到理想的目的,缺乏有说服力的评估。一部分风险特别大的科技创新,可以由风险基金来投入,但大部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技创新,目前还是由国家的各种基金来承担。这种情况下,要注重过程动态控制以及完善的绩效评估。不仅要评估资金用得是否合法,还要看用得是否合理,使用者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发现了问题应及时问责,要对科研资金的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管。我们现在缺的不光是科研经费,更重要的是把经费花到“刀刃”上,真正有效地管理好,不要被不正当地花费掉。

8.重视知识的产权化、产权的产业化

我国已经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政府和企业也已经或将会显著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但是对创新的保护和应用力度仍远远不够。政府和企业亟待构建知识产权商务战略,从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投资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要重视知识的产权化、产权的产业化,实现科研与产业对接、科研与产业互动、科研与产业融合。

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过程,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强盛日益重要。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建立了内部能力来创造并管理宝贵的知识产权宝库的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出口的持续增长,发展更强大的知识产权组合将更为关键。我国企业应从战略层面考虑发展自身的知识产权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近的调研发现,许多世界级企业的高管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在华经营的重点。这一发现与BCG的预测相符。(22)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投资中获得更大效益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尽管中国企业也开始申请专利,并且申请专利数在快速增加,但是这种增长是在非常低的基础上起步的。

在我国政府研发投资的主要部分研究机构和大学里,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扭转,这与这些机构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现在的评价体系有关。

另外,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境内,而在海外中国产品的一些主要出口市场,如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地区的申请并不算多。与之比较,在向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所占的比重就极高。中国已经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却没有跟上。中国的许多产品的专利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国外的专利保护,就被他人利用。中国的产品商标,在国外被他人抢注的例子屡见不鲜。各个行业的中国企业,从地板、电池到电子消费品企业等,目前都既在出口市场,也在国内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挑战。

应当认识到,企业不仅在国际竞争中需要知识产权,在国内竞争中,知识产权也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因为今天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竞争的市场,在中国的市场上,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本国的企业,更有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

中国企业提升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能力,可以采用四种战略:与其他拥有强大知识产权地位的企业合作以迅速实现市场准入;通过国外企业的并购来收购知识产权;对创新和研发进行内部投资,以创建知识产权;参与标准设定,确保对知识产权的平衡作用。

中国企业当下最迫切的是必须明确自己在关键的技术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地位。此外,还要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成熟经验,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紧密挂钩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组织机制,评估和实施能够快速改变自身知识产权地位的合作和并购机会等。

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商务战略包括知识资产的获得、知识资产的保护以及知识资产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也可纳入整体的知识资产商务战略。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知识资产的保护与知识资产的商业利用。

知识产权商务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政府要采取特别的措施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因此要尽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出台和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目前我国企业几乎很少注意知识资产商务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知识资产的商业利用,即本企业的知识资产,例如,得到保护的专利和品牌的转让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保护知识产权似乎就是保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付出代价取得别人的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我国加入WTO后,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商务战略,“一手实物贸易,一手知识产权贸易”,这就是当今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趋势。一方面,我们要借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商务战略的实施,加强知识产权的引进,减少实物的引进,把有限的资金放在具有溢出效益的知识产权上;另一方面,也要把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变为财富。目前我国部分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虽然具有的知识产权的质和量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但也具有了一定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等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我们的问题是总体上还没有把无形资产与商务战略相联系。在当今世界经营趋势日益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商务战略的情况下,我们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商务战略问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贸易与研发的互动。

【注释】

(1)赵兰香,方新.模块重构:构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新思路.科技管理,2006(2)

(2)黄兆银.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经济评论,2001(1)

(3)Jeffrey A.Hart,and Aseem Prakash.Strateg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ies: ImplicationsfortheStudy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TheWorld Econom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5)

(4)Gerhard Fisch and Bernhard Speyer.TRIPS as an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the North-South Trade,Economics.Vol.55/56.Tubingen,1997

(5)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介绍,可参阅王建伟.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Paul R.Krugman.Is Free Trade Passe?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1987

(7)参阅:尹尊声,海闻.技术管理:开发与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张玉玲.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光明日报,2006-09-25

(9)资料来源:The State of Global R&D,R&D Magazine,2005(9).http://www.rdmag.com,表中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0)中国科技人数全球第一七成国企却无研发机构.中国经济周刊,2006-01-22

(11)陈念:研发中心角力上海.http://shanghai.ccw.com.cn

(12)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Scoreboard 2005.http://www.oecd.org

(13)中国科技人数全球第一七成国企却无研发机构.中国经济周刊,2006-01-22

(14)叶静.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80%是“垃圾”.中国经济周刊,2006-07-31

(15)中国科技人数全球第一七成国企却无研发机构.中国经济周刊,2006-01-22

(16)张金杰.论欧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调整.世界经济,1999(10)

(17)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符正平.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国际贸易问题,1999(8)

(18)Lewis Branscomb.Where Do High Tech Commercial Innovations Come From?.2004 Duke Law and Technology Review,www.law.duke.edu

(19)尼尔·巴克利(Neil Buckley).宝洁外包创新.金融时报,2005-01-20

(20)中国科技人数全球第一七成国企却无研发机构.中国经济周刊,2006-01-22

(21)科技投入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新京报,2006-01-13

(22)波士顿咨询:中国企业亟待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新华网,2006-04-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