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缺憾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缺憾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缺憾——无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目前,人们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系统结构、功能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而涉及资金支持系统却几乎未见论述,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普遍存在着资金“瓶颈”问题,令人忧心。创新资金支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小企业板推出后,对科研单位的贡献度不大。

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缺憾——无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

目前,人们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系统结构、功能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而涉及资金支持系统却几乎未见论述,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普遍存在着资金“瓶颈”问题,令人忧心。创新资金支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一)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金现状

R&D经费投入是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长期以来已为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用。

就R&D占GDP的比重来看,1999年,我国在世界排名列倒数第11位;在“人均研发经费”上,我国更是列倒数第7位。比我国并不发达的印度1999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0.86%,而我国1999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却只有0.8%,这个数字本身与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的“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5%”的目标也相距甚远。1999年,美国在R&D经费方面的投入达2470亿美元,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仅为70亿美元,可见我国的R&D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某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投入简直无法相提并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我国知识分子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不能与这些国家同日而语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年的平均资助强度为12万元/项,每个项目执行3年,按每项6个人计,平均每人每年的经费为6666元。这6666元扣除人头费(2000~5000元/人·年)、实验室水电暖费等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或成负数。所以,有人提出科研单位有严重“隐性失业”问题,从而造成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基础研究领域千军万马争经费、争课题的现象。较多的项目追逐较少的经费,科学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经费。而当前,世界基础研究活动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基础研究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情况堪忧。

现在科研机构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员争取不到项目(资金),就属于待岗或下岗,就不给发工资,科技人员连基本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科研单位官民矛盾异常尖锐。

(二)科研单位改革及资金现状

随着2000年前后的创业板建设对科技的呼唤,近5年通过各种渠道加大了对科研单位的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入,科研单位投资总量呈加大趋势,但科研单位内部的二次分配却遇到了问题,进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科研人员经费很充足,个人收入很高,行政领导收入也呈走高趋势,但还有50%的科技人员只处在维持水平,在科研单位内部形成贫富分化,包括科研经费分配贫富分化,科研人员个人收入分配贫富分化。中小企业板推出后,对科研单位的贡献度不大。中国科研开发的人才前端领域没有获得支持,这些应引起重视。

(三)高新技术园区资金支持现状

中国的高新技术园区,资金不足仍然是一个“瓶颈”,尤其是投向真正高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资金供给仍然十分紧张。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由于缺乏资金渠道而难以继续下去,还有一些技术开发项目因筹集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启动。虽然也有一些高新技术园区每年吸收的资金总量十分可观,但其中绝大部分资金用做投资建厂、加工产品,对真正的高新技术开发并无支撑。

以《1998年北京市面上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报告》为准,北京市科技企业发展障碍调查结果如下:

img4

图1-1 北京市科技企业发展障碍调查图

资料来源:《1998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报告》。

从上可见,缺乏资金是其主要障碍因素。

北京是我国重要院校、科研院所聚集地,科技资源相对全国而言优势比较明显,其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它的情况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由此可见,缺乏资金支持不仅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顺利地发展壮大,而且使得正在转化科研成果的企业难以顺利地发展壮大,从而大大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5年来,由于银行和其他渠道的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行业,北京中关村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总体来看伴随着硬件环境的加强,软件供给不足的问题突现出来,科技人员及中小科技公司受房地产开发商的前端房租制约较重,研发人员进入的少,销售环节人员进入开发区的多。销售的产品品种固定化,同业竞争激烈。IT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其他国家,自主研发的少。

(四)对高校资金支持

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是薄弱环节,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应有的责任,而我国的义务教育却要借助希望工程等来解决,这是不争的事实。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见一斑。根据2000年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到,我国的比重为2.5%,而美国占5.4%,英国占5.3%,法国占6.1%,加拿大占6.9%,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占3.3%,泰国占4.1%,保加利亚占3.9%。可见我国的教育投入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差距也较大。近些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扩大了地方办学的自主权,强化了地方的责任,但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好有坏,特别是基础教育,保障基本的办学条件往往成了某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政府最头疼的难题。因此,对教育的投入,包括解决教师的薪酬问题弹性很大。还有一些学校规模无限膨胀,学校内部人员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有的高等学校非教学人员占到人员总数的60%,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只为解决人员的工资和生活问题就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发展高水平的教育、发展高校科研了。

近几年高校财务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些年,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是财政拨款,现在实行高校招生并轨制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交费,且年均5000元/人,加上生活费年均1万元/人,学费目前已超过了财政拨款,形成了很好的现金流。由于科技、科研原因,许多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更是享受了财政的充分拨款,高校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出现了高校的内部二次分配问题,依然是行政领导收入偏高,博导、硕导收入偏高,大多数普通老师收入偏低,呈现出贫富分化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