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如何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规划纲要》的成功,决定自主创新的成功,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有能力承担风险,而且敢于承担创新风险。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如何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规划纲要》的成功,决定自主创新的成功,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广泛共识,是我国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科技系统内,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从1984年减拨事业费直到1999年应用研究院所向企业化转制,改革是成功的;在发展方面,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等,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经济系统内,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从国外引进技术,产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支撑了经济增长。但是要看到,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都主要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并行线,没有广泛的交汇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两个系统独立运行的结果,一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一些重要领域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国际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自身特点所决定,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其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经常表达为先进的技术指标,注重技术上的突破。在很多情况下,研究开发成果的技术水平虽高,但成本也很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或者技术水平高却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这是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从体制上根本解决两个方面不足的问题。

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由企业本身的性质和它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需要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要,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把握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使企业能主动使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中有效地收回创新成本。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有能力承担风险,而且敢于承担创新风险。因为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总能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从而弥补风险损失。[12]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经过近年来的改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宝贵力量。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还不算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两者同等重要。

政府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如下作用:

第一,制定政策。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依靠项目支持企业特别是支持大企业固然非常重要,但项目能够支持的企业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讲,包括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激励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规划纲要》的60条配套政策中,约有40条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关,在税收扶持、政府采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目前,如何把这些政策细化好、应用好,最为关键。

第二,政府投入直接支持企业。20世纪中后期、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崛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开始更多地运用财政手段,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外国政府(地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设立专项计划的方式。主要包括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加拿大产业研究支持计划(IRAP)、加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英国小企业研究和技术奖励计划(SMART)、芬兰国家研发基金(SITRA)等。二是成立专门基金的方式。主要包括英国RVCF基金、新加坡技术开发基金、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瑞典ALMI基金等。三是通过国有经济部门的方式。主要包括国有金融机构或国有控股公司提供投资或信贷,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以美国为例,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要求国防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10个部门,每年在R&D预算中安排2.5%经费,对中小企业实施无偿资助。1983~2003年的21年里,政府通过此计划给予小企业的资金约达154亿美元,共资助了76000多个项目。另外,政府也对企业开展战略高技术的研发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给予大力支持。2003年美国政府启动了“氢燃料计划”,预计五年内投入12亿美元;2005年布什要求国会在五年里追加5亿美元拨款,并计划在10年里拨款25亿美元补贴消费者购买节能混合动力汽车。

事实上,在WTO框架下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经验,尽快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

第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198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我国的研究数据也表明,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为什么这些中小企业有这么多创新?道理很简单,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办和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还要强调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更新换代很快。因而,高技术企业一般的发展模式是从创业开始起步,在市场竞争中由小到大、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实践表明,国际一些知名的高技术大企业(像惠普、微软、戴尔等)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这些年来我国的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高技术企业也都是走的同一条发展道路,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形式。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操办企业,而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硬软环境。政府通过创造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将是对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二)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外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术,纯军事技术只占15%。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国家共同的政策取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科技政策的调整,推动了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统合,依靠民间科技力量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确保军事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促进民用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军事装备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已高达80%以上,全美8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国国防服务。另一个例子是前苏联。据西方国家估计,在冷战时期,前苏联的国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20%。一方面,巨大的国防投入和相对独立的国防工业,赋予前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另一方面,国防工业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先进的军用技术不能有效地转为民用,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军民分割的情况十分严重。到90年代初,庞大的国防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而民用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民品供应严重不足,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导致前苏联最后解体的因素之一。

根据《规划纲要》的部署,我国要尽快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从宏观管理、发展战略和计划、研究开发活动、科技产业化等多个方面,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结合,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形成全国优秀科技力量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转化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积极鼓励军用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向民用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用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部署和协调军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三)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高校与科研机构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产生:一方面,可以构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中,还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职能,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在区域内重新组合,促进技术的扩散,从而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自己的科技园区,承担起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3]

创新主体直接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中,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群体,具有了较强的研究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科研机构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骨于和引领作用。

要大力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对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高等院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这些特点使高等院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在欧美国家,大学在知识创造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根据OECD的统计报告,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是仅次于产业部门的第二大研究开发活动主体。在我国,“十五”期间高等院校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高等院校还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等项目,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实践表明,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创造和应用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前沿高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基地。同时,认真解决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够合理、科研工作定位不够明晰、科研管理比较薄弱等问题。

(四)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产学研的纽带,是联结科技和经济的桥梁。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机构,将千千万万个企业和众多大学、研发机构联系起来,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网络,是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活动的机制是政府安排项目、科研机构组织研发、再将科技成果转给国有企业,因此不需要中介机构。总结这些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有些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转化并不完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由于自身管理和项目运作,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缺乏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的能力,缺乏在市场中有效运作技术项目的能力,缺乏把握金融风险的能力。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并不是要所有的大学、科研机构都去干企业的事,而主要是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应有作用。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要制定积极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采取实际措施,推进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当前,要针对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推进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结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搭建具有区域性、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等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