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已然沦为“世界工厂”。面对这种情况,目前中国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显然这是依靠技术引进所无法完成的。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创新寻求突破迫在眉睫。

(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应对“新常态”的需要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与潜在增长率变化、人口红利值变化、产业结构及制度变迁密不可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作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过去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出口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力、资源环境等低成本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而在人口红利消失、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实现“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能依靠有效的创新活动。

(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需要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大国,具备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已然沦为“世界工厂”。有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中国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一些高盈利的行业往往是外商投资或者是加工贸易企业实现的,出口产品里相当一部分是贴牌生产。面对这种情况,目前中国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显然这是依靠技术引进所无法完成的。能否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培育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应是中国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的核心。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目前,世界科技发展不均衡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危及国家安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地区的经济政治危机,是对外技术依赖、市场依赖和资本依赖的直接结果。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发达国家依靠创新能力巧妙地构筑科技壁垒、经济壁垒、金融壁垒、军事壁垒、政治壁垒、人才壁垒、技术贸易壁垒,所谓后发优势已成为后发陷阱。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通过TPP、TTIP、TISA等新一轮国际经济新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全方位的围堵、遏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创新寻求突破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