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1]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就是创新型国家。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重大部署,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要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促使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作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二、我们的科技输在哪里

科技创新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领先,只要我们有执著追求真理的热情,有我要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能够在更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的差距。

2004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24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整体科技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落后的现实,很多人在反思、追问:我们的科技,输在了哪里?

(一)固步自封,不能创新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因此,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但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缺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的学术精神和科研氛围,使我们的科技队伍后继乏人,创新乏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而要让科研人员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首先要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体制,建立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营造出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

(二)缺乏自信,不敢创新

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科技发展大潮,我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自卑数学大师陈省身说:“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像陈省身一样不服输的还有中南大学的黄伯云等科研人员,他们刻苦攻关2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改写了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黄伯云院士说:“搞材料的,将航空刹车片做到了第一,搞飞机外壳的,再把外壳做到第一,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愁做不成大事?”

(三)害怕失败,不愿创新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我想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你要怕失败,你就不要去搞研究。”任何创新都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可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使科研人员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1996年,中国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外星失败,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遭到重创,部分已签订的发射合同被取消。当时,很多航天科研人员都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我们的航天人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们升国旗、唱国歌激发爱国热情,总结失败经验、严格质量管理,用一个个新的佳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曲折经历告诉我们,在积极培育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树立勇于正视失败、积极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知识社会,不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有多大,而是看这个国家在社会各个领域是否建立了自主创新体系,是否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就是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出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创新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态势,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及我国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原动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创新方能体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结合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转变科技创新思路。这种思路转变包括:在发展路径上,从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自主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是创造财富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曾经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已不适合当今时代和中国国情,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共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如果一个企业始终把创新和技术的更新放在前沿的话,不但财富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对于原来的废弃物可以进行新的改造,或者是提高污染处理能力,使企业更加环保,因此技术创新问题应当是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创造财富必然的一条道路”。

作为一名资深的城市规划专家,邹德慈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一定会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是人类进行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中国城市的各项职能也要适应创新的要求,并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已经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将“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专项内容列入其中,这表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是一项非常综合的社会工程,其中,科技的发展和支撑作用十分明显。目前全国的城镇建筑面积已达400亿平方米,而据建设部预测,在2020年之前还要再兴建500亿平方米。在城镇面积的迅速增加和扩展过程中,必将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科技的创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战鼓已经敲响,道路就在前方,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实现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大局之下的科技创新,必将成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二)国家要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加强体系内各个创新主体的互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这些要素要互动、协调,而不是分散地各自为政。

其次,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而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发布公报显示,我国2006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943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该比例虽创历史新高,但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据了解,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反映出政府和企业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2005年我国研发支出为2,450亿元,占当年GDP的1.34%。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研发经费要占到GDP的2%。公报显示,国家去年共安排1,409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2,84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48亿元。[2]所以,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包括确立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财税、金融和采购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的政策等。国家要通过这些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降低企业的科技开发成本和调节风险企业收益,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要在全社会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如果思想观念僵化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要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建设创新文化,重在建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要在发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创新文化及其成果,构建和倡导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以创新为荣、创新为魂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树立风险意识,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跑道”,努力使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发展的机会,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曾经失败了1,000次,当有人嘲笑他屡战屡败时,他说:“我其实并没有失败,因为正是通过这1,000次实验,我弄清了有1,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泡。”爱迪生的实例表明,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爱迪生式的创新人才。

思想支配行动,走自主创新之路,首要的是解决思想问题。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为什么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中国人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比如说两弹一星、激光技术、宇宙飞船、杂交水稻等,关键就在于我们高度重视,脚踏实地,坚持了自主创新原则。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成就,我们才有了今天搞和平建设的安全保障和解决十几亿人吃饭的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普通商用技术领域,我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强,投入不够足。技术“奶头乐”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外方刻意运作的因素,有其不可告人的阴谋,但如果我们的一些领导、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真正下了决心,不打着支持改革开放、搞活当地经济的名义乱开口子,不乱上项目,不饥不择食地盲目招商引资,不一味追求GDP的数量扩张,而是注重引资质量,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该说,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仍然抱着以往那种只重拿来、不重创新,只看全球化、不重独立自主的狭隘观念,以取巧意识混日子,那么,“中国制造”的明天将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重视自主创新问题,把它当作一项长期坚持的国策来对待,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实施。

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加强政府的正确领导,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动员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持“国货”及自主创新发展,形成创新型社会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