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人共向国家纳税3亿多元,人均20多万元。“华西村”牌服饰在199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50多人组成的华西特色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群众、警示群众。

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B.只有按照苏联的模式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C.要独立思考,“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D.要全盘否定苏联的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5.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

A.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南巡讲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6.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7.判断一个政党所制定的政策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 )。

A.马克思主义还是修正主义   B.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C.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D.解放生产力还是束缚生产力

8.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9.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   B.和谐   C.发展   D.稳定

10.江泽民提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GDP总量   B.科学技术   C.生产关系   D.科学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 )。

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E.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E.否定了马克思主义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E.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前提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E.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5.实现共同富裕是( )。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E.计划经济的特点

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实现共同富裕      B.不存在两极分化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E.是否搞市场经济

7.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根本原则是( )。

A.对外开放   B.按劳分配   C.公有制占主体   D.共同富裕   E.不搞两极分化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我国领导人的要求

9.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 )。

A.增强综合国力           B.促成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

C.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顺利发展  D.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E.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重点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3.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疑惑问题辨析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2.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3.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生产力总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必须消灭剥削。

五、难点问题剖析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哪些?

3.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

园林式的环境、现代化的工厂、豪华的汽车、富丽堂皇的别墅,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眼里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名不虚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华西村,从1961年建村以来,已走过40余年的光辉历程。多年来,华西“红旗不倒、青春不老”的奥秘是什么?对此,华西人自豪地回答:共同富裕之路造就了“天下第一村”。

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华西村现有面积0.96平方公里,380户,1520人,全村固定资产21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人均300余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人共向国家纳税3亿多元,人均20多万元。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说,华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走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特色之一,工业兴村,有效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西人从无到有办工业,不断解放思想,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目前拥有企业58家,已形成铝型材、铜型材、钢材、带管、毛纺六大生产系列1000多个产品。华西在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理念——有效发展观。其核心是“发展是硬道理,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是真道理”;它注重“三个有效”:有效投入、有效生产、有效资产。华西曾有一家生产普通型钢的型钢厂,其产品在市场上一度陷入无竞争能力的困境。经过市场考察,发现型钢的关联产品热轧带钢市场广阔,一旦经济升温将率先启动。华西人超前决策,1999年上半年就投入6000多万元,把型钢厂改造成年产30万吨的热轧带钢厂,当年就投产见效,如今热轧带钢厂已是华西销量高、产品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之一。华西人总结说:“没有效益的企业和产品,我们不搞。”

特色之二,善抓机遇,做大做强。1998年底,中国加入世贸大局已定,中国企业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挑战的关键在于设备的先进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内涵。华西人果断决策,走“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路子,不失时机地投资3亿元对8个项目进行技改延伸,各个项目建设快、见效快。2001年,华西又投资4亿元,新上40万吨高速线材和40万吨热轧带钢,进展顺利。现在华西村的冶金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村。纺织业也做大做强,是全国村级最大的毛纺织基地。

特色之三,品牌产品,三业齐飞。华西村以名村、名人的无形资产为依托,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纺织服装为例,华西具备了年产500万精纺产品的能力,织出了高档毛纺面料,每年的西服产量也达到了20万套。“华西村”牌服饰在199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2000年,“仁宝”牌西服又被全国服装委员会西服专业委员会认定为优质产品。这些名牌服饰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各大商场内,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共同竞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华西村的另一个知名产业就是旅游业,田园风光游、“三农”游、特色教育游每年吸引着100多万中外游客前来华西。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已成为华西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华西村经济发展的特色远不止这些。以创新思维走特色之路,华西村始终先人一拍、快人一步、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典范。跨入新世纪,吴仁宝老书记说得好:“还是要讲发展,而且是真发展、有效发展,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新世纪华西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事关华西千秋大业、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富口袋不忘富脑袋

华西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上刮起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歪风,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的大背景下,华西村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活动,使全村村民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1988年,当社会上出现信仰危机、部分群众思想滑坡的苗头时,华西人便创造性地适时成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聘用的20多名信息员成为群众思想的“晴雨表”。20世纪90年代后,华西村又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史、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教育,“守法、守信、守约”教育,“三不忘”教育和禁赌刹风、尊老爱老等系列教育。

如今,村里建起了百米金塔、千米巨龙、万米长廊等大小文化景点80多个,有民族宫、华西之路、影剧院、舞厅、书场、保龄球馆、篮排球场、网球场等文体娱乐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50多人组成的华西特色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群众、警示群众。他们长年表演着各种精彩的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等节目,形成了极富华西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先进性。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华西的特色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努力造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农民。几十年来,华西人坚持以人为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提倡“30岁以下会外语,40岁以下会国语”,会开车、会用电脑、会讲外语,在华西农民眼里不再稀奇。

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华西村大门前,竖着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写“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能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只能占一个床位”。这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格言,用来警示自己和全体干部要时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教育全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20世纪70年代起,吴仁宝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多年来,上级政府每年发给他的奖金,累计有近2000万元,他分文不拿,全部留给了集体。就在前不久,12户人家搬进了华西村新建的价值160万元的第四代欧式别墅中,而他还住在老房子里。别人都劝他搬进新建的别墅,他总是婉言谢绝。他和华西的许多干部一样,把看到群众过上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如今的华西人,吃的是东北大米,穿的是全澳毛服装,喝的是长江自来水,住的是别墅,行的是轿车,真正达到了共同富裕、安居乐业。全村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是余钱户。家家住上了400多平方米的别墅楼,家庭存款最少的有30多万元,最多的达300多万元。最少的家庭资产也在100万元以上,比建村初期全村人的总资产还要多。如今的华西村,是“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难怪连美国游客参观了华西村后,也发出了“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的感慨。

吴仁宝认为:一家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全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华西村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始为全国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1989年开始,他们就着力于对周边5个村的帮带,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发展。现在,加入华西集团的周边村,已扩大到8个。他们还实施跨省扶贫,分别与黑龙江、宁夏等省区合作建立了“省外华西村”,帮带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登上华西村的标志——高约百米的金塔,极目四望,300多幢别墅鳞次栉比,远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华西村向人们展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光辉前景。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吴仁宝和华西村村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了——

他们要让华西的全部青年人上大学,让20%的优秀青年出国留学。

他们要让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他们要在“通路、通电、通讯”的基础上,实现“通天、通地、通世界”。

他们要在“十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年交税亿元村。他们要以最实际的行动来报答党的恩情,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思考与讨论

作为率先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村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案例呈现2】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现在的发达国家,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统计,除日本外,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30美元至300美元(1965年美元价格)时,开始起飞或向现代经济发展时期转变的。到18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英国为785美元,而法国、德国分别为515、537美元。从开始起飞到19世纪末实现起飞,西方主要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800美元(1960年美元价格)。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经过了110多年的时间,法国经过约60年,德国经过近40年,美国经过50多年。发展到1950年,英国经过170多年的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90美元(1964年美元价格,下同),法国经过110多年达到1172美元,美国经过110多年达到2536美元,意大利经过近90年,达到626美元。

当代发展中国家,转向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或开始经济起飞的起点,需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4000美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的起飞阶段,而要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就是大约在2040年达到人均1.2万美元。如果中国能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可以达到上述目标。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综合国力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开放、经济合作的过程,是激烈的经济竞争的过程,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加速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七、核心概念释义

img8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A 5.B 6.D 7.D 8.D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D 7.CD 8.ABCD 9.ABCD 10.ABCDE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1)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是指要探索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2.【要点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最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科学概括,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这一科学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第三,这一科学概括,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强调了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纠正了过去我们长期抛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第四,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第五,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3.【要点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更快。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第一,发展问题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强。

第二,发展问题事关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

第三,发展问题事关能否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首先,中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最后,中国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主要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发展上去。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重要论断的发展和创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①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了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这是从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

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有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③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总之,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联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当前国际形势,要充分看到我国已经奠定的发展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抓机遇,抢抓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4.【要点提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独特贡献。他们对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予以高度的重视,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认为科学技术作为变革历史的“伟大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含,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智力资源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技术与经济的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第四,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命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这一命题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全民族科技意识,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第三,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5.【要点提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正确。①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此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的是,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如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改革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利用价值规律,重视商品生产,可以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②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作出的历史性功绩。

2.【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任何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所有社会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本质在于它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能通过改革,冲破生产关系某些体制环节的束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生产力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只要联系社会主义制度及体制改革,就不难理解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根据。

3.【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等于代表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从中国的发展史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虽然目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我党仍在坚持不懈地发展生产力,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总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分配方式,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差距过大以致走向两极分化。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为了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对已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再认识。为什么我们党在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二是我们曾经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照搬苏联模式,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因而,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地思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题。它内在地包含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即本质问题;“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即制度安排和具体道路问题。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紧密联系。

第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这一任务,是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困扰了几代共产党人的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理论课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在理论上的误区,对马克思主义的很多教条主义的理解,以至于产生的很多错误观念,都是由于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对这个问题,我们党“虽然有所发现,但没有解决好”。邓小平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思索,正是在对这一重大课题的回答和解决中,才诞生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全部理论观点的基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支柱地位,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属于第一层次的科学命题。邓小平正是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四,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也体现了我党新时期的思想解放。

2.【要点提示】(1)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我们在物质产品方面虽然不如资本主义丰富,但我们有精神的优势、政治的优势,认为凭这些优势即使生产力水平不高也能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不切实际的思想。

(2)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认为公有制的水平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所有制方面,一味追求“一大二公”,试图依靠生产关系的不断升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脱离,严重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3)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平均主义被当成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却被当成“按酬付劳的资产阶级雇佣劳动”观点而遭到严重批判。大搞平均主义的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4)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富”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同义语,谁也不能谈富;“穷”被当作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同义语,谁穷谁光荣。

3.【要点提示】(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严重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确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工业兴村,有效发展;建设品牌,三业齐飞;善抓机遇,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创新思维走特色之路,华西村始终先人一拍、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典范。跨入新世纪,吴仁宝老书记说得好:“还是要讲发展,而且是真发展、有效发展,能够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新世纪华西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事关华西千秋大业、子孙后代的大事情!”华西人以自身成功的经验再次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过去我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是共同落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主张,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途径。应当正确理解这一思想,“先富”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共富”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先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等于所有地区和人们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有一个过程的;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事实上总是有差别的;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带动贫困地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列宁曾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既包含物质方面的富裕,又包含精神方面的富裕。物质上的富裕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够过于悬殊,虽然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但收入差距要保持在一个人们从心理上以及实际生活中都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华西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是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华西的特色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努力造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农民。

华西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廉洁奉公、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班子。以老书记吴仁宝为代表的村干部们都把看到群众过上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一家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全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华西村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始为全国富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华西村的实践表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后富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要求的。

2.【案例点评】①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更离不开发展。②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③发展问题是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是全党的中心,是大局问题。因此,我们在国际上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在国内要排除一切干扰,加速发展自己。全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只要不打世界大战,就要扭住经济建设不放,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必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阶级斗争是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代表新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另一个剥削阶级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斗争。例如,在奴隶社会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在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自从阶级产生以来,阶级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在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是由它所决定的。而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又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阶级斗争具有多种形式,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斗争发展最完备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因素,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阶级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两个完整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或者说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同各种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缩小、减弱和缓和。当社会上不再有敌对分子,国际上也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不再有敌对势力,剥削阶级的种种恶劣影响消除时,阶级斗争也就不复存在。

2.【要点提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人民当家做主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等等。

3.【要点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要点提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指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物质生活的普遍充裕和文化生活的普遍丰富,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物质方面又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的有效生产高度发达,这是基础层次;二是共同享受的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是高级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更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而是一部分人和地区、单位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是一个渐进性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

5.【要点提示】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克服生活上困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徽、江苏、四川等地的农民纷纷自发地搞起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生产形式曾一度盛行。当时负责农业工作的邓子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的经验,阐明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许多问题: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生产资料方面,实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提成,减产扣分;生产队对生产组实行按片按季包工到组,田间零活包工到户,僻远山区也可以包工到组、到户,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对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还引用四川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上述道理。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讨论和实践,实际上成为1978年农村改革的先声。

6.【要点提示】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主要步骤。会议还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就使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开来。直到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才被停止。“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

7.【要点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规模运动。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会后,全国迅速开展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是大,二是公。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全公社范围内实行穷队与富队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财产、产品实行无偿调拨,以增加公共积累为名,过多地搞义务劳动,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实行“吃饭不要钱”,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这些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是“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其结果是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8.【要点提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其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制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治权力集中在主要领导人身上,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一切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都由中央政府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思想方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具体制度模式,不能把它与社会主义划等号。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9.【要点提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及时分析、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经验的成果。

10.【要点提示】解放生产力是指把生产力从旧的制度或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生产力在新的制度或体制下获得发展。解放生产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通过革命推翻和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不断改革已经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各种具体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11.【要点提示】发展生产力是指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实现生产力诸要素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组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总产品,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总水平。它既包括生产力的数量增加,又包括生产力质量的提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衡量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考察:一是看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如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如何、生产资料有无闲置和浪费、科学技术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等等;二是看生产力的结构是否合理,产、供、销环节是否相衔接;三是看生产力的整体效应,如生产效率、总量指标有无增长及增长幅度的大小等。

12.【要点提示】剥削是凭借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消灭剥削包括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还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以还存在着剥削现象。消灭剥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3.【要点提示】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是指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质的变化。狭义地说,它是指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广义地说,它是指包括经济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过程,即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贫穷、愚昧、落后向富裕、文明、现代化转变的特殊历史过程。

14.【要点提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以上思想,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来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要素。科学技术尽管不能作为独立要素存在,但是,它可以通过对生产力的实体性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渗透,而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第二,从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5.【要点提示】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6.【要点提示】人才强国战略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