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不是成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成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这使得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他们的预测存在差别。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这样就在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方面前进了一大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什么特征,其本质是什么,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科学的预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①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③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④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⑤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⑥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这些论述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自己头脑的想像中来描绘社会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也要接受实践检验。第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理论抽象,是对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内在属性的理论概括,因而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然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不是成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成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这使得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他们的预测存在差别。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由于这种实践还不充分,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仍然持谨慎的态度。1918年在俄共(布)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布哈林提出应该在党纲中详细论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反对这么做。列宁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实践还不充分,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社会主义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民政权,等等。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列宁赞成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论,同时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将经历若干个阶段的思想。

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为前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及取得反法西斯胜利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这一体制逐渐被固定化,而且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前苏联的教训及对我国的影响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1]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我们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正确地坚持其基本性质的同时,也发生过偏差和失误,主要表现在:忽视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一些时期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理解为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分配制度是单纯的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权力过分地集中;国家和社会生活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这种认识脱离了中国实际,既有教条主义的因素,又有对社会主义的臆断。它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不少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进行探索。邓小平多次讲到“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2]。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邓小平认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100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的性质,“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4]。这样就在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后来,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主义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底,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根据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着重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思想写入党纲,“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1.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7]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8]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0]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主要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分配和使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消灭剥削实质是消灭不劳而获,消除少数人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去剥削压榨劳动者、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消灭剥削。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剥削。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3.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在这一长过程中,为了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先后的差别存在。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它制约规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道路,使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同时,它又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各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离开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特点及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生产力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认清了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不可或缺,不能取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是否真正得到了解放,也要以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为标准。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在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生产力处于主导地位。

2.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这就说明了如果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必备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想象的,要正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不可能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结果的角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度统一的结果。“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理想,包容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其中的“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反映了物质产品的丰富程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必然结果;“共同”则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要达到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价值目标,消除了财富占有上的贫富悬殊的现象,体现了社会主义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内在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全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既走出了几十年来流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而忽视生产力决定性作用的误区,又防止了那种单纯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错误倾向。

3.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主要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相对地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同时,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后者是个性,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排列的。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第一个层次,是从理论上直接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是对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来体现和实现。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再丰富、再发展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超越了过去离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为这样就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误解,对有关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他不但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而且把“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目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基本原理,又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及长期性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既表现了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又表现了策略的灵活性。这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它澄清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我国老一代革命家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中来认识社会主义的。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最后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曲折。前苏联由于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加上其他原因,最终被颠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也受到了许多思想的束缚,他们或者僵化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特征、原则的设想,抛弃了产生这些原则的基础,导致了长期的教条主义;或者单从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模式定义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为一种狭隘的政治性的东西;或者把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看成是评判一切是非的标准,他们把正确的都归结为社会主义,把错误的都归结为资本主义;或者把超越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些错误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从思维本身出发,或者片面的从生产关系来理解社会主义,从而超越阶段,把生产力建立在不科学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3.在实践上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既坚持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又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明确,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标准和原则。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指导下,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的实现形式,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成果。随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