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们学习和借鉴了苏联模式, 甚至在一些领域照搬了苏联的做法,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 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然而, 更为严重的是, “我们还有其他错误, 例如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 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1]“力图实现超常规经济发展的大跃进、 力图实现生产关系的超常规变革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失误发生时, 我们仍然认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在大踏步奔向共产主义。” 这是因为,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了特征和现象的表层,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 而没有从本质层面对社会主义加以认识。 可以说, 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 教条地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只言片语和苏联的做法作为标准来界定、 剪裁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2]

针对教条地将社会主义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混为一谈的误区, 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已经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概念, 他说: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1986年他提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 明确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归根结底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在实现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的决定性、 基础性的地位, 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对生产力的忽视, 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功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合乎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 我们党才能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树立了检验党的政策和各项工作的生产力标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创造性地探索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 防止偏离社会主义本来面目和要求、 脱离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在字面上没有出现公有制, 但这实际上内含着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要求。”[6]这是因为, 以公有制为主体与消灭剥削是相同的, 一切剥削制度的经济根源就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要消灭剥削, 首先就要消灭剥削阶级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实行公有制。 离开了公有制, 消灭剥削就成了一句空话。 同时, 以公有制为主体与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邓小平强调: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7]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 剥削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和理论丧失了制度基础, 广大劳动者才能够通过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确立起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才能够根据自己付出的劳动享受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继而获得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和文化上发展的平等机会, 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 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 广大劳动者才能够因享有平等的经济、 政治权利而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 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 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还指出: “在改革中, 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一是共同富裕。”[8]他所说的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与社会主义本质是同一意义之上的。 “可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绝不是社会主义可有可无的外在特征, 而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换言之,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手段, 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9]

邓小平认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0]邓小平还特别分析了两极分化的危害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必要性。 他说: “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 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11]“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 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 这都是大问题……分配不公, 会导致两极分化, 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这个问题要解决。”[12]“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3]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设计和时机选择, 邓小平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他说: “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企业、 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 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地区、 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 这样, 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4]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正是在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最重大问题, 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 不仅适合于中国, 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从长远来说, 人民接受、 选择某种主义、 某种社会制度, 绝不能一味地靠动听的言词、 漂亮的许诺、 反反复复的宣传等, 必须有人民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文化生活的丰富, 等等。 否则, 人民会弃其而去。 原苏联、 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倒台,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