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本质论

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本质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原因的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四种假设:A.教育体制假设: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不合理安排和运作,使得农村的义务教育难以真正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体系。

第三章 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本质论

造成学生大面积失学和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术界对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原因的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四种假设:

A.教育体制假设: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不合理安排和运作,使得农村的义务教育难以真正贯彻落实。教育制度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从制度层面分析并不完全是农村经济落后。

B.条件假设: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无论是农村的地方政府还是农民自身,都无力支付高昂的学习费用。

C.制度假设:农村儿童上学后如果没上大学,就没有了出路,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城市化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中小学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将来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学而无用。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也就是说,上学后对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预期。

D.文化假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进入学校后很少能被其他民族儿童的民族文化所认同,缺少民族认同感,而毕业回乡后,他们在普通学校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本土文化的认同,变得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了。

许多学者根据失学和辍学的原因分析把失学、辍学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资源性失学和辍学。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义务教育没有能够实现免费教育,学杂费过多,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贫困加之农民负担过重,无法负担学费等。

第二,观念性、文化性失学和辍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生活的实际,造成许多农民对远期目标的失望,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拒绝送孩子上学。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民族对文化的要求不尽一致,加之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如男女差别等,使得在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第三,制度性和结构性失学和辍学(从学生主体上分析也可叫做选择性失学和辍学)。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适切性差,义务教育的评价体系单一,高考是许多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失去了高考的可能性,也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愿望,制约着农村儿童的受教育的机会。

义务教育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表现在:(1)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体系。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学很困难,没有一条顺畅的职业教育或中等教育的出口,大量无法升学的学生的后续教育被终结。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同一性和计划性,注重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功能,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义务教育在农村表现出的特有的阶段性、与城市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2)教育结构过分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形结构体系;(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4)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序发展;(5)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本书只就微观层面上的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教育目标与农村实际脱离,以及民族文化差异性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要求的矛盾、义务教育在农村实践中功能的丧失、传统文化制约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等几方面来分析农村教育发展不利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