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1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点分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和阐明了这一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分配,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正处于初级阶段。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需要。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要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的任务。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社会政治稳定,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将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力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发展。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具体有二:

一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就国际形势而言,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们还很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只有抓紧机会发展,我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只有发展才能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民族复兴的要求,也是人民利益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它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曲折和挫折,国家的内耗和动荡不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耗费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力,贻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差距。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史性成就则充分证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世纪,不论是解决过去积累的老问题还是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首先,这反映了党遵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一般地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合理科学。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取代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这种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呈现出愈来愈快的态势。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掌握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哪个国家和民族就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其次,这也是被我们党建党80年经验证明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消灭剥削阶级,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就要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要做到这一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第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劳动和发明,创造新的工具和设备,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通过对劳动对象的优化选择与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中断了这一进程。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975年9月26日,他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时,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当代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988年9月,他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的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强调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案例呈现

20年奇迹:“深圳速度”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1]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广东省主要领导同志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当时深圳各项经济建设正铺开摊子大干。小平同志看得仔细,话很少,但他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极大地鼓励了特区建设者的信心。1992年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深圳,仍然坚持他注重实际调研的一贯做法。他不听汇报,稍事休息后就乘车出去视察。他边看边谈,在谈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和基本经验,并就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多年来困扰人们思想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明确看法。他要求经济特区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小平同志的讲话,不仅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铭记小平同志的教诲,肩负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的重任,深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敢闯敢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1980年至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8.3%,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0.7%,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38.5%。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2860.51亿元,在全国内地大中城市居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59万元(折合6510美元),居全国首位。深圳在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到2003年底,深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5.6亿美元,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已达98家。深圳外贸出口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位,去年外贸出口总额约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1/7。深圳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经过不断调整和发展,深圳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0.6:58.9: 40.5。“深圳速度”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深圳人决心打破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怪圈”,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深圳不仅对所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且制定并颁布环保法规12部,再加上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使水、气、声、渣等环保的各方面都处于“硬约束”之下。当深圳在全国首批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时,人们对“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认识:有质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发展经济坚持走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案例点评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之初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可以说,深圳在25年的历史上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一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积累了创新发展的经验;二是探索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创建了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三是创立了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以铁的事实证明创建经济特区的正确性。深圳20多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证明,沿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就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典论述,在深圳的实践中得到了确凿的印证。

红色链接

全国科学大会[2]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光辉论断,论述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肯定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1981年,原国家科委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国务院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宏观和战略方面统筹全国科技工作;对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和职称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一些科技人员开始走出院所和高校围墙,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

【注释】

[1]20年奇迹:“深圳速度”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李南玲,新华网,2004年8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8/18/content_1813073.htm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9-09/27/content_142770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